[挑错]《灵枢·五十营》经文错误 河间金栋

2010-09-04 20:03 楼主
《灵枢•五十营第十五》云: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

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

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

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

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

两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

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

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以上是今本《灵枢经》中的一篇经文,文中共有几处错误,许多校注并未指出其错误,请诸位贤达之士予以指出。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9-04 20:58 2楼
回复 1# 河间金栋


按:上经文亦见于《素问•八正神明论》王冰注文,文字略有出入,当系王冰所引《灵枢》。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王冰注云:“制,谓制度,定星辰则可知日月行之制度也。略而言之,周天二十八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天,凡一千八分。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合漏水百刻,都行八百一十丈,以分昼夜也。故人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水下二刻,日行二十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水下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水下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周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也。细而言之,则常以一十周加之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尽矣。是故星辰所以制日月之行度也。”

《新校正》云:“详‘周天二十八宿’至‘日行二十八宿也’,本《灵枢》文,今具《甲乙经》中。”
2010-09-04 21:01 3楼
回复 1# 河间金栋


【注释】:
【五十营】杨鹏举主校《灵枢经》云:“营:四周垒土而居;血;循环;流动;营养;周流。引申为‘环绕;周;圈’。此处为周。”五十营,即五十周(圈)。
2010-09-04 22:00 4楼
回复 1# 河间金栋

【注释】
【二十八宿】是古代天文学的星座名称。宿,音秀xiu,即列星。周天之星分四方,每方各有七宿,即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因这二十八宿都是恒星,所以古人以它们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
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又,《灵枢•卫气行》云:“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五•卫气运行之次》注云:“天分四面,曰东西南北,一面七星。如角亢氐房心尾箕,东方七宿也;斗牛女虚危室壁,北方七宿也;奎娄胃昴毕觜参,西方七宿也;井鬼柳星张翼轸,南方七宿也,是为四七二十八星。”

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相当普及,如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天文》说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正因为如此,古代科学技术知识如天文学,便很自然的渗透到了《黄帝内经》中,如星座的运行、日运行、月运行、一天运行多少度,二十八宿中北斗七星怎么运转,斗柄指在什么地方就是什么节气,气候应该有哪些变化等等,都很清楚的有所记载。
2010-09-04 22:42 5楼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天周二十八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也。”
2010-09-04 23:06 6楼
回复 1# 河间金栋

【注释】
【人气行一周】是指经脉之气(营气、血液)一昼夜在人身运行五十周次。一周,五十营(周、圈、次)
【千八分】每宿三十六分,与日行二十八宿相乘之数为一千零八分,即36×28=1008分。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注云:“五十营者,即营气运行之数,昼夜凡五十度也。以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相因,共得一千零八分。人之脉气,昼夜运行一周,亦合此数。”
【语译】黄帝说:我希望听您说说经脉之气在人体循环五十圈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周天有二十八宿,每宿的距离是三十六分,人体的经脉之气一昼夜运行五十圈,恰好是一千零八分。
2010-09-05 21:16 7楼
回复 1# 河间金栋


是否发现经文中有错误?
2010-09-07 22:20 8楼
回复 1# 河间金栋


晋·皇甫谧《甲乙经·卷一·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唐·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二·营卫气·营五十周》及《素问·八正神明论》王冰注,皆未言其错误之处,而明·马莳《灵枢注证发微》及张介宾《类经》发现之,明确予以指出。
2010-09-18 05:58 9楼
回复 1# 河间金栋


经文:“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中的“日行多少分”有误差,共计4处。
2010-09-18 06:54 10楼
回复 9# 河间金栋


经文:“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两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

【千八分】每宿三十六分,与日行二十八宿相乘之数为一千零八分,即36×28=1008分,这是天周的总分数。

【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这是天周的总息数为13500息,那么一息应该气行多少分呢?气行多少分的计算方法为:1008÷13500=0.0746667分≈0.075分(7厘5毫)。

⑴【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十息,气行六尺,日当行0.75(0.746667)分,不是日行二分。
如马莳《灵枢注证发微》说道:“按:正文本云二分,今细推之,其所谓二分者误也。假如曰二分,则百息者行二十分,千息当行二百分,万息当行两千分;加三千五百息,又当行七百分。原数只得一千八分,今反多得一千六百九十三分,想此经向无明注,遂致误传未正,今考其数,当云日行七厘半,则一万三千五百息,正合日行一千八分之数。”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六》注云:“凡一呼一吸为一息,脉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其日行之数,当以每日千八分之数为实,以一万三千五百息为法除之,则每十息日行止七厘四毫六丝六忽不尽。此云日行二分者,传久之误也。下放(仿)此。”

⑵【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云:“其下水计二刻,日行二十分一厘二毫。按:正文曰‘二十五分’者,盖误写一厘二毫为五分也。若据此数,则下文‘五百四十息,水下四刻’,当云‘五十分’不当云四十分。且据二十五而推之,则一万三千五百息,水下百刻,当得一千二百五十分,必原数多得二百四十二分。”
《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六》张注云:“凡一百五十三息,水下一刻之度也,人气当半周于身,脉行八丈一尺,故二百七十息,气行于身一周,水下当二刻,日行当二十分一厘六毫为正。”
即日行当20.16分为是,非为25分,张注是;而马莳注为20.12分,不确,《甲乙经》卷一第九作“二十分有奇”。
2010-09-18 11:46 11楼
经文:【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云:“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厘二毫。正文缺二厘二毫。”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六》云:“气行二周,脉行三十二丈四尺,日行当得四十分三厘二毫为正。上文言二十五分者太多,本节言四十分者太少,此其所以有误也。”

时贤杨鹏举先生主校本《灵枢经》说道:“日行四十分:据上分析,其当是四十分三厘二毫。四十分,乃其概数。”

金栋按:张注及杨校注所言甚是,日行当得40.32分,马注40.22,不确。
⬅ 闲话中医的养身之道 老茶馆 奔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