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入太阳、厥阴两经治案

2010-08-02 16:07 楼主
转自:刘养元博客


何 x x,女,四十岁,冷水江市苏菜公司职工,寒冬患病。左胁下、脐旁二寸处,腹剧痛有块,块有鸡蛋大。发热,体温:38. 5℃。白细胞:13500/立方毫米。恶寒重,舌苔边白中黄,小便黄短,大便不通,脉弦紧。住XX医院,医皆以表寒里热组方,病加重。痛块已由鸡蛋大增至巴掌宽,满腹皆痛,舌苔黄燥裂纹,口渴喜热饮,但饮二、三口即止,全身重被复盖,仍喊双脚冷。病日益加重,治无良策,医院决定转院手术治疗。余思本证恶寒发热、无汗,若纯属表寒,为何脉不浮?腹满硬痛,舌苔黄燥,大便不通,若纯属阳明腑实热证,为何脉不滑数?此人素体阳虚,从脉证看,有似《金匮要略》中之寒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说明腹痛的性质为寒。前人认为:“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除其实,非辛不能发其邪”。故用大黄附子汤,意在温通攻下,散寒止痛。但此汤证与本证仍有不合。本证恶寒重,发热,无汗,为寒邪在表。病机表里皆寒,不可攻下。虽有实积,但因寒而积,只要寒邪温散,不治积,积亦自去。本证既发热,说明阳气尚不至过虚而仍可抗邪,治宜温散寒邪从表而解。以麻黄易大黄,变大黄附子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10克 细辛(后下)5克附子(先煎)15克
此方一出,医院主治者笑而不审方,药房嘻而不检药。谓此汤乃太阳少阴两感之方,本证表寒里热,寒热相兼,未免失之太过。殊不知胁下乃肝经所过之处,肝藏相火,属阴中之阳,贵在敷布,生生不息。今寒滞厥阴,气机阻滞,相火郁而为邪,津液不能随气上达下输,故见舌苔黄燥、口渴、小便黄短。厥阴病既不象太阴病纯属于脾虚寒证,也不像少阴病寒化、热化截然分开,而是寒热同时并见,形成寒热错杂之证。本证本寒标热,若寒邪消散,气机通畅,阳气不郁,津液敷布,不清热而热自退。此所谓“治病求其本”。故方中不加寒凉之品,避免牵制,阻碍逐寒之力。即进麻黄附子细辛汤。
是日十六时许服药,半小时后,病人即稍有好感,当即决定不转院。两小时后,头部湿润似汗,热始退。至二十三时许,肠蠕动得矢气,痛减,肿块开始缩小,口已不干,舌苔裂纹消失。当晚又服第二剂,次晨三时,连得矢气,痛大减,肿块缩小如初,小便增多,舌苔转润。至七时肿块消失。竟不清热而收全功。侄婿乃中医院医师,他说:“若不亲眼所见,此病如此治法而愈者,无人可信”。此言治病之奇也。
太阳、少阴两感与本证太阳、厥阴同病,是两种不同的病证,但从病机来讲是相同的。附子走而不守,能升能降,凡凝寒痼冷,皆能开通温散。细辛既可入肾,又可入肝,此处用以引麻黄入于厥阴,以提出厥阴之邪,引从太阳而解,故可异病同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温病的治则与治疗 老茶馆 真寒假热抢救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