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来过话温胆―――温胆汤的分析:

2016-01-13 03:47 楼主
从头来过话温胆―――温胆汤的分析:

单医生的精彩案例引出了咱们今天的主题,温胆汤的分析。单医生医案全文引用如下:

这是个女病人,54岁吧,是个典型的黄煌老师说的半夏人,主症入睡难,刚来时每晚一定服安眠药方可入睡,已经多年,失眠成这样主要在一次子宫手术之后。还有就是忧郁症,每年一入秋就开始忧郁,入冬后最重,每年开春后又开始缓解,之前一直调其失眠。。今年秋起时正好赶上儿子婚姻问题加面临失业,遂又开始进入忧郁,于是辨证面对其当时主症忧郁,根据舌脉辩其为痰瘀内阻,又知其这些毛病是长期惊吓而至,开了温胆汤四剂,开得剂量相当小,服四剂,精神一天好似一天,病人给它起名为勇气茶,很有感触。。因为效好,原方加减再开四剂,服到后面两剂时,不安感增,入睡难增,病人自己停药通过这个医案我对这个方的认识是,对有痰瘀的忧郁疗效应该很好,是味“壮胆汤”不明白的是按书上说此方可治虚烦不眠的,为什么在这位病人身上有点像亢奋剂?
这个病人的脉是这样的:温胆汤之前的脉:气层微、细,深层二脉完好,尤其脏层;服了温胆汤之后其脉:气层脉起!

单医生的这个病例对于我学习体会温胆汤很有帮助。她对于病人脉象的描述,应该是总脉的一个描述,和千金方里的描述非常相近。气层的脉弱,服药后,脉转强。

二陈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是一种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中医药方。而二陈的由来是因配药时,选取半夏和陈皮应以陈旧者为佳,故名二陈。用量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用法 上药㕮咀,每服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温胆汤,首见于于南北朝时期北周姚僧垣《集验方》(已亡佚),最早见载于唐《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始明确指出其出自《集验方》。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 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 ,名曰胆虚寒也。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 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一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二两、红枣十二枚)《千金要方》
以上引文为温胆汤的出处。脉见,左关上阳虚,即气层无力,证见“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 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 ” 名曰胆虚寒也。故,用温胆汤。

由此看来,此处的“温”就是“温热”的温,应该没有什么疑义的。但是,方中又有竹茹、枳实清热化痰之品,和咱们理解的“温”又有矛盾,这才有了历来产生的很多争论。

在咱们的教科书中,燥湿化痰的药方里,二陈汤是主方,温胆汤是副方,但从二方出现的时间上看,二陈汤是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药方,温胆汤是唐朝《外台秘要》里的药方,因此应该是温胆汤在前,二陈汤在后。据此可知,温胆汤并不是由二陈汤化裁过来的。从组方上来看,温胆汤实际上是小半夏汤、橘皮竹茹汤、橘枳姜汤的合方。
引文:
1,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2,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3,胸痺,胸中氣寒,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姜半斤。上面三方均出自《金匮》
小半夏汤,是温胃化饮,治疗心下支饮的。
橘皮竹茹汤,是清胃降逆,治疗胃虚有热,气逆不降的药方。
橘枳姜汤,是胸中气滞痰凝,胸痹的药方。
而二陈汤,实际上是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橘皮生姜汤的合方,可以燥湿化痰,行气除满。
大家从上面的引文看,温胆汤的主药是:陈皮 半夏 生姜。臣药是:竹茹 枳实。

那温胆汤和“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咱们就要一起复习一下学习过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内经的内容了。”胆“属于甲木,肝属于乙木,其位在东,其味酸,
素问第二十三 宣明五气: 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这是咱们知道的第一套五味入五脏的系统。实际上,大家是否注意过,在内经中其实还有第二套系统,如下:
素问第二十二 藏气法时论
•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内经》
•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辅行诀(陶弘景的辅行决提到的内容和内经里的这个部分是相符合的)
肝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辛酸可以化合为甘味。在治疗“胆寒“的病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组方规则,以”辛“补之的原则来组方。辛味能够升发阳气,好象春天的春生之气一样。

如果以上面的组方观点重新来看待上文中提到的几个药方:
小半夏汤,半夏辛温,生姜辛温,陈皮苦辛温,所以温胆汤的主药都是以辛味为主的。
橘皮竹茹汤,据此,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调胃的药方,而是一个调节胆胃不和,郁而化热的药方。
温胆汤,那也是一个治疗胆胃不合,郁而化热的药方。因为它是前三个药方的合方,就具备了治疗三个药方治疗的病症的特点,小半夏汤的心下痰饮,橘枳姜汤的胸痹,橘皮竹茹汤的哕逆,都可以为温胆汤所治疗。
又因为心与胆别通,胆郁化热可以热扰心神,出现情志症状,也可以出现虚烦不眠的症状,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温胆汤,是治疗胆胃不和,气滞痰阻,郁而化热的一个药方。证见:虚烦不眠、惊悸、呕逆、吐涎、胸痹、头眩等症状,脉弦滑,左关气层虚,为胆虚寒。其名“温胆”,温,还是温热的意思,生姜在方中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温胆强胆。这就是单医生的病人,春天病情自然好转,秋天就加重的原因。如果明白了道理,就知道在使用该方治疗疾病的时候,生姜是万万去不得的。诸位再深想一下如果以此法则来重新学习伤寒的药方,大家一定会和当初的我一样,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终于把枯燥的中基派上了用场。

为了把这个晕菜的理论再给大家说明白一些,再以化和理论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以前大家曾经讨论过小建中汤,说它是补脾阴的药方,实际上,小建中汤是从桂枝汤加减而来。桂枝、生姜,辛温;白芍,酸凉;甘草、大枣,甘平;按照辛酸化甘的理论,桂枝生姜之辛温,补肝,白芍酸凉,泻肝,那桂枝生姜白芍化和后为甘而补肝,甘草大枣味甘以补肝。所以桂枝汤是一个补肝的药方。这就是桂枝汤又被称为“阳旦汤“的原因,好象东方的太阳一样。我们知道,肝为:“罢极之本”,所以小健中汤是一个补肝血极虚的药方。
温胆汤证,针用: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见鬼,多惊少力,刺足厥阴治阴,在足大趾间,或刺三毛中。《脉经》
灸用:三阴交《千金方》
以上作业因涉及内容实在是有点深奥,自觉无法将其说得十分清楚,只是提供了一个大概的节略性的介绍,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将来有机会的时候再与大家详细分享。谢谢各位同道(唐)

如果大家想再将唐医生今天所涉及的理论部分结合其它方面,由浅入深的再体会一下,也可重听一下唐医生之前讲过的“五味养生“的讲座,里面有和五味养生的结合,以及辅行决图谱的简单讲解,再搬过来套进方子分析里,或许会更明白一些,不如我这般晕菜(夏)

附:辅行诀中的“汤液经法图

图片不会附加,请自己上网查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1-13 05:44 2楼
呵呵,终于看到有人的研究和我走的基本是一个方向一个路子了。问候一下。
2016-01-27 11:41 3楼
生姜四两为君,原方温胆名副其实,后世演变,方子的整体由温转平,由平转凉,乃至由凉转寒,,名实相去越来越远了.
2016-11-21 17:04 4楼
我是这个病,之前受过惊吓,舌尖红,发抖,说:我害怕,
因为我学的计算机,又找不到好医生,所以只能自己慢慢实验,
我用的是法半夏,陈皮,炙枳实,甘草,茯苓,
从我自己的实验结果来看,
1.温胆汤中竹茹实为败笔,应删去不用
2.我不知道其他药物如何,法半夏代煎无效,我用30克法半夏代煎效果还不如嚼服2克,初食腹胀,会向外吐气+放屁,之后好转,第二天早晨发现舌苔变薄效果显著
2016-11-28 19:06 5楼
学习温胆汤的原理与使用
2016-11-28 19:22 6楼
呵呵,温胆汤是温胆还是清胆,历来就有争议。
温胆汤不适合大便燥结的患者----一点愚见。
2016-11-30 23:22 7楼
写的好
⬅ 一个典型案例的讨论――---走肝胆,还是走心? 老茶馆 刘志杰经方医案——眩晕下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