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黄帝内经》应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2015-01-14 12:17 楼主
第四十九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南北政的轨道法则、
天枢、近日点、远日点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关于南北政的论述,实际上就是地球区域北半球南半球的分野,以及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区域的南北分野——这个分野实际上是地球公转时间上的冬半年夏半年的分野,轨道角度182.625度的的分野,地球公转运动的位移365.25度圆弧等分为182.625°圆弧的分野。天枢的概念就是地球自转转轴、公转转轴的概念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此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帝曰:间气何谓?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笔者注:这是今天的定向圆、矢量、向量的法则】。帝曰:善!岁主奈何?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黄黅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这里的“五气交合,盈虚更作”说的就是主气与客气的五步运行,交替发生,实际上就是主气主运——北半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与客气客运——地球全球的公转轨道速度等分为5步=73.05度/步/行/运/星的计算法则。“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则是说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等分为6步,上位为南、下位为北的定位不同,计算的法则也是不同的。也适用月球的自转公转的计算。
这里的“天地之大纪”,就是说的中国古人的地球仪的经纬网和经纬度以及黄道上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这是地球和天球定位与分界分野和辨别方向的重要系统,有了这些系统,才能说明:地球是立体的球,也才能说明天球是立体的球的概念和理论。
这里的“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再一次说明公转气候六步法则与气候六步法则对人体的影响和控制。下面又说司天的左右为“间气”“间气者纪步”就是为了计算六步法则,左右次序、方向不同,运行的结果是不同的。“主岁者纪岁”说的是标定这一年的轨道运动的初始状态和结束状态。
这里的“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是说厥阴所处轨道位置不同,出现的气候现象也是不同的。这是把地球自转与公转分为不同的六步加以区别,这样,才能证明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也才能证明是立体的球在转动。司天的含义有如下几个含义,一是全球这是指南半球、北半球则是北半球的南端靠近赤道位置处,二是指公转时间则是以我国的阴历为准司天位为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分界线夏至点;三是自转时间则是中午12点的标志。在泉则是与上面三个含义相对应的:一是全球则是北半球、北半球则是北极点的标志;二是指公转的一年时间为冬至的时间分界点;三是自转时间0时的标志,司天在泉也是计算自转公转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标志。这样司天的左右和在泉的左右共为6步,但是司天在泉是把全球进行南北定位、轨道上下定位的运动控制系统的描述方法。上下定位为南北、左右则定向为东西,这样运动的方向就固定了,而不是乱转的。其他五气也是如此了。略有差别就是自转为360度圆周,公转为365.25度的椭圆——中国汉代董仲舒记载的。每一部步的角速度略有差别,就是自转60度与公转60.875度的差别。
原文:“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这里“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就是自转与公转都用六节、六步、六气的法则,其速度差,略不同。
原文:“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奇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法。故曰:知之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帝曰:善。”
这里的“南政之岁、北政之岁”“视岁南北”也是3000年来没有定论的一个课题。可以参见方药中教授、任应秋教授、王图洪教授的相关书籍进行学习。我这里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这是球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的结合,南北就是方位,就是地球上的南北半球。由于中国古人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交代了“经纬网”“经纬度”的概念、也交代了地球转轴的概念,同时也标明地球仪上的方位。因此针对中国古人的划分标准是上位为南半球、下位为北半球——这是中国古人的地图册、地球仪上的上下方位的确定。但是中国古人在观测的时候,又是以面对南北方向的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今天也是如此。今天的地图册、地球仪与中国古人的颠倒了180度,大家就没有能够正确解读了,实在是3000年的遗憾。
其次,从“视岁南北”来看,可以理解为观察1年的南北半球的情况;也可以理解为:地球公转轨道轨迹上的南北分野情况,也就是地球上某一个地点的夏半年、冬半年的气候变化情况。
第三,从“南政之岁”“北政之岁”看,由于中国古人是针对的60年的循环的“岁”的轨道系统而言。60年中,有在公转轨道轨迹上处在轨道不同分野的北半球、南半球上。这就是天地二甲子同时运用,造成大家没有分开。地球的经纬网、经纬度用10天干12地支;天球的经纬网、经纬度也用10天干12地支,这样,把两个轨道系统混淆了。就出现了认识上的错误。方药中教授研究后,指出有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张介宾的认识是以五运中的甲己土运之年为南政,其他年份为北政。张介宾说“甲己二岁为南政,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年为北政---一曰五运以土为尊,故惟甲己土运为南政,其他皆为北政也。”《类经•运气类五》;二是以戊癸火运为南政,其他年份为北政,这种观点以张志聪为代表。他说“五运之中,戊癸化火,以戊癸为南政,甲乙丙丁己庚辛壬为北政”《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方药中教授王图洪教授没有进行解析和判断。这里可见读书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二张都犯了同样的错误:10天干中的转化为“五运”的木、火、土、金、水,是划分地球公转轨道为5等分的方法,也就是说“戊癸化火”,是把地球公转轨迹以戊癸为等分中线等分为二,这是的“戊癸”“甲己”“乙庚”“丙辛”“丁壬”都是同样的功能,是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天赤道”分界线。就是0度纬线 ——没有0所导致的解释困难。因此,二张的错误是把分界的标志线当成了轨道的南北分野,所以,都是错误的。三是任应秋教授的认识,以岁支的亥子丑寅卯辰属于南政,巳午未申酉戍属于北政。任应秋教授说:“南即黄道南纬,起于寿星辰宫,一直到()()亥宫,因而岁支的亥、子、丑、寅、卯、辰都为南政。北即黄道北纬,起于降娄戍宫,一直到鹑尾巳宫,因而岁支的巳、午、未、申、酉、戍都为北政。”我个人的意见认为任应秋教授的认识是正确的。从轨道角度认识本质上是正确的。尤其是黄道——本质上是地球的公转轨道,因此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是具体的南北纬度的对应上,由于古今地图的差异,发生了180度的颠倒。因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首先是计算地球自转的时间,然后是计算地球的经纬网经纬度,同时也是计算地球自转的轨道的方向。也具体标定地球的地理方位。从子到→丑到→寅到→卯到→辰到→巳到→午到→未到→申到→酉到→戍到→亥→子的次序,就是今天机械时钟的6→7→8→9→10→11→12→1→2→3→4→5→6的方向,这是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也是太阳光运动的方向。当规定了地球公转轨道的运动方向后规定地球自转方向为“逆”——这就是“易,逆数也”的本质。这样才能很好地计算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运动以及轨道运动的方向。中国古人通过多种方式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由于这些轨道方位的标定,也才能证明地球是运动的,地球是在自转的;公转轨道和方向的规定才能说明地球是在公转运动的。结合中国古人的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标定,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就是自东向西运动,公转的方向也是规定的自东向西。今天的颠倒了180度的规定,这是地图册、地球仪的颠倒180度的原因。
当然,中国古人也说明了颠倒180度的情况,就是“面南面北”的不同,就是“南政北政”的不同。而中国古人规定的地球的公转运动是这样规定的春→夏→长夏→秋→冬,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子→丑→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从地支子到寅到午是以“子午”来分“南北政”冬半年和夏半年的。也是以此来标定地球的南北两极东西方向和轨道运动方向。因此任应秋教授的认识仅仅认识到了地球的公转轨道轨迹,实际是就是冬半年和夏半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地球自转的轨迹以及地球本身的南北分野,是不全面的。也就是说,冬半年、夏半年,南北半球的气候也是完全颠倒的,这与地球运动以及地球的实际气候也是相符合的。
第四中观点是以岁运太过为南政,岁运不及为北政,这“太过不及”如果针对地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可以的,也就是说用甲丙戊庚壬来说明是北半球,则乙丁己辛癸则是地球的南半球是可以的。但是大过不及也可以说明东半球与西半球。因此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而且仅仅用太过来说明南政北政则不能说明公转自转轨道运动的连续性,因此这种认识只能适用于说明地球的地理区域的“南北”分野,所以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南北政,本质上包括地区南北(地球的南北分野)以及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南北分野——时间就是冬夏半年为标志。具体的气候冬半年和夏半年是地球的南北半球完全相反的——这就是123个残字的“四时一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在《内经》原文中“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这是说的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状态,而地球自转轨道有南北半球,公转轨道也有公转轨道平面的南北分野——实际上就是上下半年的分界线——司天位、在泉位。
因此,任应秋教授的观点是科学的、正确的,但是不全面,其他人的论述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南北政的本质就是地球区域的南北半球以及地球南北半球在公转轨道的上下南北分野、分界——黄道轨迹上时间冬夏半年的分野,轨道182.625度圆弧的的轨道位移的分野,轨道角度182.625的上下分界。具体在中国古人的黄道——赤道交角图上是可以区别的。
具体的运用,要结合临床实际去验证,去研究。主要是冬半年和夏半年的公转规律要结合地球自转的“子午流注”的规律。
原文“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嗌)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如别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岁阳明在泉,燥寅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帝曰:善。”
原文在这里就是用六步法则,说明公转轨道的6个不同时间段上不同的气候情况,也说明地球南北半球的上下半年的不同情况。



原文:“天气之变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蛰虫不去。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理解为: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地支为巳之年、为亥之年,风邪胜克土,导致天空昏暗,尘埃飞扬,风起尘涌,扰动不宁,冬季应寒冷却行春令而温暖,流水应结冰却没有结冰,蛰虫应该潜伏却没有潜藏。
百姓多发生以下疾病症状:胃脘痛,心痛,两胁疼痛,咽喉、胸膈不通畅,饮食不能,舌体强硬,食就呕吐,腹冷而泻泄、腹胀,大便溏泄,徵瘕,月经停闭(小便闭塞不通),疾病的根本在脾脏。
若冲阳脉绝,病人就会死亡,是不治之症。
这里需要注意这条原文应结合《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原文进行理解。
这里的“瘕”,指妇科病之“徵瘕”。属于现代妇科学之子宫肌瘤或其他腹部肿瘤类的疾病。
“水闭”当然可以指“经水停闭”指月经不潮,这是“徵瘕 ”的一个结果,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病种。可以结合“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清,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进行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小便闭塞不通。
原文:“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大雨且至。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 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月需 及缺盆中痛,心痛肺月真,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
这里的含义可以理解为:
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地支为子年或者为午之年,热邪太胜,热气怫郁,火气行其政令。火能生土,火邪旺,水湿得生,故大雨将会到来。
百姓将会发生以下病证:胸中烦热,咽干,右胁胀满,皮肤疼痛,寒热往来,咳嗽、哮喘。吐血,便血、衄血,喷嚏,呕吐,小便颜色异常,甚至疮疡,脚肿、肩痛、背痛、臂痛、胸痛、心痛,肺气月真 胀,腹胀满,呼吸困难,疾病的根本部位在肺脏。
手太阴肺经尺泽穴脉绝,病人就会死亡,是不治之症。
此条可以结合“岁火太过”进行理解。掌握一个原则:热(火)邪克肺金,因此,热邪、火邪乘胜肺金,就会导致肺脏发病。尺泽脉绝,太渊脉绝,包括“少阳司天”中“天府脉绝”都是手太阴肺经脉脉气绝的标志,病人就会走向死亡。就是其相应的动脉没有了搏动,动脉压没有了,测不到了。
原文:“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
(民病)月付 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
太溪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地支为丑为未之年,湿土邪乘胜肾水,则天气阴沉,乌云满布,雨水太多,使草木受淹而枯槁。
百姓发病多见以下症状:浮肿、骨痛、阴痹。阴痹的症状表现是:按之痛无定处,腰痛,脊柱痛、头痛、项痛,经常眩晕。大便困难,阳萎、饥不欲食,咳嗽带血,心空、心悸如悬空般,疾病的根本部位在肾脏。若是少阴肾经太溪穴脉气绝灭,病人就会出现死亡,是不治之症。理解本条原文请结合“岁土太过”
原文:“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
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月付 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地支为寅之年为申之年,火邪乘胜肺金,则热气流行,燥令不行。
百姓就会出现如下症状:头痛、寒热往来如疟疾、热在上焦,皮肤疼痛,面色变黄变红。传于里就发生水肿,身肿,面肿、足肿,胸腹胀满,呼吸困难而仰面呼吸,暴泻或痢下赤色,白色痢,疮疡,咳血,唾血,心烦,胸中发热,甚至衄血,疾病的根本部位在于肺脏。
若手太阴肺经天府脉绝,病人就会出现死亡,是不治之症。
原文:“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大凉革候,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蛰虫来见。民病左月去 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 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疡,疮痤痈,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理解为: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地支为卯为酉之年,燥邪乘胜肝木,就导致树木推迟生长,草类推迟生长。病人筋骨发生变化。大凉之气使气候反常,各种树木生发之气被抑制,燥气潜伏于草木之下,草木出现花叶焦枯。蛰虫开始出现。
百姓多出现以下病症:
左月去 胁疼痛,寒凉、清肃之气侵袭中焦而发生疟疾,咳嗽,腹中鸣响,暴注泄泻,大便稀溏,心胸突然剧烈疼痛,不能转侧,咽喉干燥,面色如烟炭,腰痛,男子发生疝气,妇女少腹疼痛,眼目昏暗不明,眼角溃疡,疮疡、痤疮、痈疽、疾病的根本部位在肝脏。
若足厥阴肝脉太冲穴脉气灭绝,病人就会死亡。是不治之证。
原文:“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胸腹满,手热肘挛,腋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火台,渴而欲饮,病本于心。
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藏也。”
这里可以理解为:
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地支为辰之年为戌之年,寒邪乘胜心火,则寒气非时而至,河水结冰。若遇中运化为火运(指天干化中运为火之年,六年中只有戊戌、戊辰这二年)之年,气候炎热,就会出现异常灾害性天气:暴雨、冰雹。
百姓患病多见以下症状:血液病变,发生痈疽、疮疡。厥逆心痛,呕血、便血、衄血,悲伤,经常眩晕,跌仆。胸腹胀满,手心发热,肘挛急,腋下肿痛,心悸不安,胸胁,胃脘不适,面红,目黄,多嗳气,咽干,甚至面色如煤,口渴而欲饮。
疾病的根本部位在于心脏。
若手少阴心经神门穴脉气灭绝,病人就会出现死亡。是不治不症。
这就是所说的:依据脉气的搏动,以测知内脏气血的存亡的诊法。
前面的六段原文,是以地支为计算依据的。是把12地支分为六组,是12地支等分自转360度圆周或者公转365.25度椭圆之后的180度轴上的地支连线,即是子午为一组,寅申为一组,卯酉为一组,巳亥为一组,辰戍为一组,丑未为一组,共计六组。由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兼有计算时间和经纬度的双重功能,所以这里的六组地支在这时是六组数字轴,自转为180度轴,公转则是182.625度数字轴,自转就是子午为180度南北轴,寅申为180度轴,卯酉为180度东西轴,巳亥为180度轴,辰戍为180度轴,丑未为180度轴。公转则是六组子午,寅申,卯酉,巳亥,丑未,辰戍各为182.625度的数字轴,每一个数字轴相互之间的角度或者角速度为公转60.875度,自转为60度。这些数字轴,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原始的数字控制系统,原始的二进制系统,不仔细计算是会错误理解的,离《内经 》原文的计算法则就十分遥远了。结合中国古人的黄赤交角图进行分析理解。很简单。
原文:“帝曰:六气相胜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余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
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痛,腰(椎)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铄,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太阳之胜,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痣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写。”
这里的原文“六气之胜”,与下文的“六气之复”我个人意见认为:就是计算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的三力合力的风力的情况。主要在于说明“六气”的偏转的性质。
原文:“帝曰:六气之复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出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
这里的含义可以理解为:
厥阴风木之气来报复脾土之年,就会发生少腹部坚满,腹内拘急,腹中暴痛,树木被吹倒,尘土飞扬,倮虫不能生长。
同时也会发生真心痛,汗出,呕吐,饮食不下,或饮食进入后反逆呕吐,筋骨颤抖,眩晕,手足逆冷,甚至风邪脾脏,食痹而呕吐。
若足阳明胃经冲阳穴脉气灭绝,病人就会出现死亡,是不治之症。注意这里的“复”是指“复气”,是“报复之气”的含义。也就是“子报母仇”,子为母亲复仇。如:木所胜克者土也,土之子金也,金来克木,由于金是土之子,故金被视为替母(土)报仇,故称为“复气”。
“厥阴之复”是指“厥阴风木之气来报复之年”,报复的对象是土,包括脾与胃。其实质仍然是相克。本质上是180度数字轴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这在后面《内经》原文中有记载,就是:“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这里就是计算“胜气”与“复气”的法则。“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自转则为60度x3=180°即是0度至180度为胜气,公转则为60.875x3=182.625°,即是0度至182.625度为胜气,本质上说的是地球上赤道的南北两半球的作用力与反作用的关系,就是地球的自转偏向力以及表现于外的大气环流、海洋环流、热力环流等等“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则是自转为181度至360度,公转则是182.626至365.25度为复气。
“食痹”,依据“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可知,相当于中医内科学之“噎膈”即现代医学所谓的“食道癌”、“胃癌”、“贲门癌”之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变,至今在临床上,都是不治不症,死亡率极高。
原文:“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火芮,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疿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少阴君火之气来报复之年,就会出现:郁热内生,烦燥,鼻塞流涕,喷嚏,少腹绞痛。
火势盛而燔灼,咽喉干燥,热结旁流时泄时止(这是真热假寒,应该“通因通用”,反治,这是为了告诉狂人张先生出错就在这里。)动气生于左腹部逆而向上行于右腹部。咳嗽,及肤疼痛,突然失癔,心痛,昏迷,不省人事。继发洒浙恶寒,振栗寒颤,神昏谵语,狂妄,寒罢之后发热,口渴而欲饮,少气,骨软蒌弱,肠道梗阻不通,皮肤水肿,呃逆,嗳气。
火热之气久久不退去,因而,流水不结水,热气流行,介虫不蛰伏,病见 疹,疮病,痈疽,痤疮,痔疮。甚至热邪入肺,导致咳嗽伴见鼻渊。
若手太阴肺经天府脉绝,病人就会出现死亡,是不治之症。
这里的“分注时止”指的是“热结旁流”时作时止。“热结旁流”是指热邪结于肠而致大便干燥,同时发生水泄样物从干燥硬结的大便两旁流出。这在夏秋季,易于发生。多是素体火旺,津亏肠燥,然后吃干硬及辛辣温阳之食品而导致。这是真假寒热之辨证,是中医学的难点和重点。需要用心学习和掌握运用,否则,就会误诊误治,杀病人而医生自己不知道。
“气动于左,上行于右”这是指“热结旁流”时,肠气逆行。当然,若用于练功,是内气逆行,聚气的一种方法,聚气之后,要变化,达到气化,不然,肠气停在体内也是难受的。当收缩肛门,作提肛运动时,“气动于左,上行于右”自己能明显感觉并控制,达到“调行聚控变,阴阳先后乘”时,你排放的废气少了,能量聚集了,很冷了,但你不穿很厚的衣服也能正常工作,不易感冒,也能户外活动,这就是变废为宝的奇妙,“内气”的奥秘所在,这就是气功的热量基础,物质基础。注意这里球坐标定位系统概念!
原文:“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写无度。太溪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太阴湿土来复仇之年,就会湿气流行,病人出现身体沉重,腹部胀满,饮食不消化,阴邪之气上逆,胸中不爽,水饮之邪生于体内,咳嗽、哮喘有声音。
大雨经常发生,洪水暴发,将鱼类冲上了陆地。病人多发生头部巅顶疼痛且沉重。抽搐、瘛疭时更加厉害、呕吐,神情默然,呕吐清水,甚则湿邪入肾、遗精、滑精频繁不能控制、二便失禁等。
若是少阴肾经太溪穴灭绝,就会出现病人死亡。是不治之症。
注意这里的“窍写无度”的“窍”,指“下窍”,即前后二阴。因为肾司二便,所以肾受损,二便失控,包括大便泄泻不止,小便失禁。当然,肾主精,主生殖与发育,因此,遗精、滑精频繁不止,也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临应上,现在常见淋球菌感染、梅毒感染而致睾丸炎,遗精、滑精无度,看见女性就射精、滑精、遗精而不能控制。这在抗生素没有发明的古代,是难免的,而且治疗是很困难的,故称”不治之症。”当然,二便失禁的病人更是会死亡的。
原文:“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爇,介虫乃耗。惊瘛咳衄,心热烦燥,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 瞤瘛,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理解为:少阳相火来报复之年,则大热将会到来,干燥灼热,介虫因此而死亡。百姓出现下列症状:惊恐、抽搐,咳嗽、衄血,心热烦躁,小便频数,怕风,厥逆之气止行,面加尘土,眼晴异常---动、抽搐。火气内生,在上表现为口舌糜烂,干呕,呃逆,呕吐,便血。
若发生疟疾,恶寒战栗,寒极生热,咽喉干燥,口渴欲引水,尿色变黄变红,少气,经脉萎缩,变化为水舯,传变为皮肤水肿。严重的火邪侵袭肺脏,咳嗽而且吐血、便血。
若手太阴肺经尺泽穴脉气灭绝,病人就会出现死亡。是不治之症。
原文:“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理解为:阳明燥金之气来报复之年,则清肃之金气大行,树木苍老干枯,兽类因之多发生疫病。百姓多发生从下症状:疾病生于两胁,燥金之气胜克于左边(八卦图的的方位)肝木之气。易以息。严重的的导致心痛,痞满,腹胀而泄泻,呕吐苦水,咳嗽,干呕,心烦,病位在膈中。头痛,邪气严重侵袭入肝,惊骇,筋骨拘挛。若足厥阴肝经太冲脉灭绝,病人就会发生死亡。是不治之症。
原文:“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水,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椎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这里可以理解为:太阳寒水之气来报复之年,则寒气流行,水结成雨,雨化为冰,飞禽多因此而冻死。百姓多发生以下症状:心寒、胃寒,胸膈不通畅,心痛,胃痞满,头痛,易于悲伤,经常眩晕、跌仆,食少纳呆,腰椎疼痛,屈伸不能,地冻裂,冰坚硬,没有阳光,少腹疼痛,牵掣睾丸疼痛,上引腰脊疼痛,寒气上冲心脏,呕吐清水,并伴发干呕、嗳气,甚至水气凌心,易忘易悲。
若手少阴心经神门穴脉气灭绝,就会导致病人死亡。是不治之症。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70梁启超臭名昭著的《阴阳五行之来历》 老茶馆 72《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