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2015-01-14 12:18 楼主
原文:“---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这里的原文就是以人体立体属性的上下来说明球坐标系地球天体的立体上下的分界分野标志。“半,所谓天枢也。”这就是地球自转轨道赤道的0度纬线、天球公转轨道的黄道0度纬线的概念,天枢,就是现代地球物理学上的自转轴+字轴与公转轴+字轴的概念。以此区分天地,以此区分东南西北中,以此区分轨道的分野。这样,才能计算180度的数字轴。注意这里的“时有常位”说的是地球自转轨道周期的时间和地球公转轨道周期的时间都是具有固定的位置和计算的法则,就是中国古人的12时辰和24节气等等法则。由于这些概念是人为的计算法则,至今都在运用,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个科学谜团。王冰在这里犯了很大的随文衍义的错误,把这里的“天枢”理解为“肚脐”和“天枢穴”——本质上是没有认识到“六气”的 轨道属性。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但是,从经络学说上、人体的立体属性上理解又是完全正确的!
原文中的“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 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用人体的上下立体属性法则说明:球坐标法则的上下半球。这里的【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是这样计算的:地球公转轨道周期为:60.875°x3=182.625°;地球自转轨道周期则为:60°x3=180°。【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是这样计算的:地球公转轨道周期为:60.875°x3x2=182.625°x2=365.25°;地球自主轨道周期则为:60°x3x2=360°。实际上地球自转轨道是地球的赤道轨道平面,就算的是地球经度360度的圆心角的大小计算;而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就是中国古人的黄道轨道平面,计算的是南北半球上下半年轨道椭圆角度的变化,由于这时中国古人测定上下各半年气候是用【三角函数法则】,而且没有阿拉伯数字计数法则,所以,用的是【文字数学】,要把【文字】换算为今天的阿拉伯数字。不这样换算是不成立的!不这样换算是理解不了的!不这样换算,肯定就是不科学的,于是,会得出【伪科学、唯心主义、机械主义、循环论、封建迷信】等等错误结论,这是现代智慧人类很可悲的一个科学事件!值得后世学者注意的!
原文:“帝曰:复而反病何也?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
帝曰:治之何如?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候,以平为期。此其道也。帝曰:善。
客主之胜复奈何?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帝曰:其逆从何如?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胕肿,血溢,疮疡,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瘛瘲,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而咳;主胜则喉嗌中鸣。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垂,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写,即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写;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西膝中痛。帝曰:善。”
这里可以理解为:这里的原文,说三阴三阳之六气,在司天、在泉位时,相互之间的运动状态。我是这样理解的:夏秋之际,我国气候受到海洋季风气候的影响和控制;冬春之际,我国气候受到西北利亚大陆气候的影响和控制,这样在季风气候力量强弱不同的情况下,对我国的天气影响是不同的。对人体的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也有很大的客观影响。对人体的疾病的发生形成明显的季节特征。
如果阳明司天之年,客气燥金居于主气相火之位,金不胜火,因此,不说客气胜。若清气(指肺金之气)受到火的报复,热邪有余而盛于体内,就会导致人体咳嗽、衄血、咽喉梗塞,心中、胸膈中发热,咳嗽不止。咳嗽剧烈而白色痰中挟着血块,病人就会死亡。
这里注意一下“白血”的各家观点:
1)王冰认为是“谓咳出浅红色血,似肉似肺者;”
2)马莳认为是“天营气者,阴气也。阴气既衰,不能化血,而仅有白血。”
3)张介宾谓白涎白液;
4)张志聪谓血出于肺;
5)田代华教授认为是通假字,通“迫”,是可以的。
其实,根据临床症状,可以这样理解:“白”是指“白色的痰液”,“血”,是指“痰中挟血”,这样,“白色的痰液中挟着血,”才是“白血”的含义。是白后面省略“痰”的结果,这才符合临床实际。
根据此条的记述:“咳嗽、衄血,咽塞,心中发热,膈中发热,咳嗽不止,白痰中挟血,”似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肺癌类的病症,是当今临床上的世界医学难题,古代当然也是不治之症,病死率同样相当高。
我省略了原文的治疗的法则,其实,原文的治疗法则,有“机械的”“二进制”的运算法则。值得大家很好去研究运用。
原文:“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原文中的含义不好理解,要结合《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中的含义,说的是时间辰巳月为“此两阳合明于前,故曰阳明”,“戍亥月,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本篇下文记载说:“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这就是说,农历的辰月(3月)、巳月(4月),是两阳合明于前的“轨道位置”。因为午月(5月)是农历“夏至”的标志——1年中属于“阳”,1年中的“阳中之阳”;也是地球自转一日的正午的划分标志——1天中属于“阳”,1天中的“阳中之阳”这是因为午时在这时又是计算地球自转的时间、位移、速度的标志;也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可以确定地球某点的纬度高度,因此叫做“两阳合明”。这是说的地球“自转之阳”,与“公转之阳”都以“午”为标志,辰巳午都是可以计算的分界线。就是计算自转公转运动共同的标志线。
“两阴交尽”的“戍亥”月也是如此,计算地球公转的时候是戍月(9月)亥(10月)之后,就是11月的子月,为地球公转“冬至”的标志,这是太阳照射南半球的结果,北半球则处在寒冷的冬季——1年之“阴”,“阴中之至阴”;针对地球的自转,“子时”又是1天中24小时的起始点的标志(中国古人用的100刻为标志)——1天之“阴”“,阴中之至阴”。也就是说,这是地球自转周期结束与公转回归周期结束的标志,因此,叫作“两阴交尽”,是说的地球自转“阴”与公转的“阴”,在这里结束。新的自转公转周期又开始。就是由于“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当我们没有注意这些区别的时候,自己分辨不清。我这样区分之后,不知读者是否明白?在这里重点是交代了球坐标系地球自转轨道、公转轨道的方向的“同向性”问题——这是针对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轨道方向的自东向西自转公转运动的同向。
原文:---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帝曰:善。
六气之胜,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胜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这里可以理解为:原文中的标本的含义很多,在这里,我仍然倾向于认为:标为指南,为火;本为指北,为水。这样其他任何问题都好解决。
六气的胜气,如何计算?如何预测?本质上就是五行的相生与相克,这样人体的疾病就可以预测如下,人若遇上运气不足之年,邪气就很强;人若遇上时候不和之时,邪气同样很强;
人若遇上月落空亡之月,邪气也很强;再感受多种邪气,病人就生命垂危了。
这在《灵枢•岁露论》有相似的记载:“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
“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能危之也”,此乃三实。“空”,我认为是指的四码中的“空亡”。
空与实相对而言,或经所言“满”亡,与“有”相对而言。
空亡,指时间没有到。
如甲子旬中戍亥空亡,一旬只有十天,戍亥在第十一天和第十二天,如果到了戍和亥这两天,就叫出空。出空则不空,即四码中虽有空亡,但有冲有合有刑不为空,反之才是真空。吉神空而喜见合,坏星空而忌见合。这是中国古人的计算法则。就是10天干与12地支不同步的运动的含义,很多时候,大家都是从唯心的、迷信的、宿命论的角度去认识的,需要纠正。
这里的空亡,是由于月球的绕地球的公转运动用天干来编码30天可以整除,用地支编码不能整除。而且月球——地球的潮汐引力决定了妇女的月经周期和妇女的排卵期,这样就决定了受孕期、也就决定了10月之后的临产期和一个生命个体的出生日期——我认为,这才是空亡的本质含义。其他时间不能够受孕、其他时间就不能生产、其他时间就不能有婴儿出生。空亡在大运、流年、小运共同相遇,此人必死——拉登、卡扎菲如此——奇怪的是死于外力——为什么有这种必然和偶然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空亡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已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戍亥
甲戊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未 壬午 癸未 申酉
甲申 乙酉 丙戊 丁亥 戊子 已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已 午未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成 已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辰巳
甲辰 乙已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戊 辛亥 壬子 癸丑 寅卯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已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戊 癸亥 子丑
空亡的查法,是以日码为主,编码中年码,月码,时码的地支中出现,见者为空亡。也就是说:从甲子日到癸酉日这十天中无戍亥二支,如生于乙丑日。四码中见戍亥,则为空亡。其他行仿此。实际上就有年,月,时上都有可能见空亡。并非仅见月上。
空亡在年支上,一是祖业空,二是母空,或辞世,或改嫁,或出走远离,或不顾子。有母若无。三是年支所代表之脏器,会发生病变,形同虚设或先天性缺如或最终导致癌变。
空亡在月支上,多指无兄弟姊妹,或兄弟姐妹无依无靠,各奔前程,尤其是经济上,精神上相互无支撑,离心离德。若天干变通为偏财或正财,则为财落空亡,妻落空亡。若有妻若无。不重视钱财而重义,属精神追求型而轻财重义。地支所应内脏会发生严重病变。
空亡在时上,一是结婚后不能马上有孩子,二是无子女或子女无依无靠。三是地支所匹配之内脏会发生严重病变。大运空亡,10年内,有死亡的危险。拉登、卡扎菲的格局就是如此,大家去当一回事后诸葛亮也是有好处的,可以检验科学的真理。
如李某,男,四码:
正克 偏生日元母伤
已卯 辛未癸丑甲寅
(空亡) (墓)(空亡)
由于寅配胆腑,为阳木;卯配肚脏,为阴木要,寅卯落空亡,肝胆形同虚设,疾病重重,患肝硬化腹水。
祖业空亡,儿子空亡,都是对的,无依无靠。
如此人的四码编码为:
生 偏克日元 母伤
乙巳 丁亥 癸酉 甲寅
(空亡)
此例正应“遇月亡空”,月落空亡,兄弟姐妹奔东西,各在一方,相互无助。
遇丁为偏克,实乃财落空亡。克,又为妻所主,妻亦落空亡,为精神型追求,空想主义者,轻财重义,事难成。好在巳与亥相冲相克,故非为真空。
旬空之义,有吉有坏。如四码有坏星恶煞祸聚之地,全要空亡解之。
若是禄马财官,福聚之气,全怕空亡散之。
大人之命,要有虚中之德。
空亡自旺有用,乃大声大应之器。
月、日,时之位俱空亡不相害者,为大贵人。若值两位,虽有官不大。
凡码中带此,生旺则气度宽大,动昭虚名,长大肥满,多发意外之祸。
死、绝则一生失败、漂泊,但在我有气之地,则不能为福。
大忌干支与天干相合,是谓小人得位,则奸诈诡计,靡所不为。
若为我所克,是为天干受殃,反为特达之福。
其性无常,与官符并,则妄婿多文;
与劫煞并,则狭勇;与亡神并,则飘泊;与大耗并,则颠倒鹘突;
与健禄并,一生破散;与咸池六害并,多坏暴亡。
惟夹贵、华盖、三奇,学堂并者,大聪明脱俗之士。
胎元生逢遇空则昏蒙飘零;
建禄临空虚有名,平生所学却无成,若得驿马来相救,纵得官时又得停。
凡命值空亡,时上见多拗性,事高而虚,更遇华盖,决主少子。
从上面的病例中也可以看出,年、月,时皆可以落空亡。其实可以通过互文见义、合分格的形式来理解:
乘遇:年、月、时:之虚、之空、之失和,则邪甚也。
重感于邪,则病危矣。
若年、月、时中有三落空亡,或流年落空亡,大运临空亡,必死无疑。当然防止的办法就是不去空亡之方,流年则是一年内有灾,大运则是十年内有灾,运过则无。当遇上种种疾病时,更是凶多吉少,难以幸存。值得大家研究,总结,以利更好地适用于临床,为广大病人逢凶化吉,趋吉避凶服务,救病于危难之际,救命于水火之中。
原文:“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顺逆,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起。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黄帝问“其脉至何如?”岐伯回答说:
“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
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
六气应时而到,病人脉和缓的脉,是常脉;六气应时而到,病人脉象盛大者,是病脉;六气应时而到,病人脉象与六气相反,是病脉;
六气应时而到,病人脉不应时而出现,是病脉;六气应时而未到,病人脉象却应时而出现,是病脉;脉象若阴阳错位,提示病人病情危重。
接着下文就说的是“至而知则平……”可见谈的是脉象与六气的关系。实际上涉及时间关系,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其模式是:
时候(七十二物候)—六气 — 脉象 —病人疾病
至 至和 正常人
未至未至 甚 病
反 病
不至 病
至 病
易位 危
诊断时,切脉要考虑时间因素,治疗时,亦要考虑时间因素。其实,医各工作者就是在为病人争取存活的时间。“识时务者为俊杰”,医务工作者,应该需要掌握72物候,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公转运动的法则,就是每一候等于5天,等于5度来计算的,这是参考恒星360度的公转周期,与参考太阳回归周期相差5.25度。通过72物候与六气的速度差的计算,可以计算公转状态下的人体规律与疾病变化的规律。
原文中说六气标本,所从不同,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在《内经》原文中,标本的含义很多,尤其是中医学上关于临床运用方面的含义很多,但是在这里,请大家注意这里是针对六气而言的,本质上就是说六气的上下方位以及六气的运动轨迹的方向,就是标为南,本为北,不是标本的中气、中,则是东西方位的两线的连线,本质上,中、中气的概念这时就是地球赤道、天球赤道的概念。同时这里对顺逆的概念再一次进行了解释。这里的顺,就是中国古人的公转方向为顺,自转方向则为逆,这是以北半球为准,以上位为南,下位为北,参考的是北极星为天文背景。与今天的标准颠倒了180度,所以,今天的中国人没有一人认识自己祖宗的科学发明和科学创造。“顺逆”和“升降”大家注意研究一下,不然会搞反,自己把自己个懵住了。
原文:“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这里可以理解为:胜气与复气的早晚变化如何?——这里提出问题的早晚就是指的地球自转一天的时间的早晚,中国古人是用100刻来计算,同时规定为12时辰今天的24小时。这里说“复”就是“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这里的胜气与复气是自转状态下的0至180度与181度至360度的计算法则。下面原文中的“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这是说的公转状态下的胜气与复气的计算法则。“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这里孟景春教授理解为“寒暑温凉盛衰的作用,表现在辰戍丑未四季月之时”是从公转的时间立论的,张介宾前贤,方药中教授,杨力教授等众多知名专家的解释也是从时间角度立论的。但是,没有具体指出这是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公转轨道的规律与法则。仅仅指公转时间,是不全面的,这里同时也是计算公转轨道的分野的方法,本质上就是计算经纬度、自转公转轨道角速度的法则,这是把公转轨道365.25度以辰戌为分界线等分为182.625度的公转数字轴和丑未为分界线等分为182.625度轴的公转的数字轴,同时又是计算公转角速度的法则,就是相对于卯酉轴——今天叫做赤道、天赤道=0°纬线0~182.625度数字轴,则辰戍线或者线圈为60度经线圈,公转则为60.875°黄道圈,也是公转60.875度角速度的含义,丑未线或者线圈则为自转120度线圈,公转为:60.875°x2=121.75度线圈。这是从黄道0度至182.625度的角度进行计算。这个计算法则,不是我想出来的,是《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的“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申未、戍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羊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日冬至则北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这里明确指出四维是东北、西南、西北、东南为四维,这里是方位的地球的经纬网中经纬度的计算,这里同时也指出了夏至、冬至的阴阳的计算法则,本质上这是公转轨道上的南北点的定位法则。天球上的南北极点的定位法则。结合中国古代的其他科学成就,是可以科学计算的。
下文的“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也是以我国所处地球北半球的公转运动来说明地球季节的变化,规定了公转运动的初始状态,上半年气候开始于春季温暖的季节,在盛夏的季节夏至发生改变。下半年的气候开始于秋季(清),在冬至达到极点。这里春夏秋冬四季就是公转气候,按365.25除以4=91.3125°,就是原文的“各差其分”,按自转四轴各90度计算多1.3125度,这也是中国古人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南北对称的球半径相等的规则的球的依据,是科学的观察和科学的计算得出的。这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是这样记载的“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这里就已经精确到了91.3125°,可见中国的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在这时是多么的科学和先进。原文中“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力学原理,就好比人的发怒一般,是地球内在的力量运动的结果。这里“四维”就是经纬网的经纬度的计算法则。中国古人在《灵枢》说“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在《淮南子•地形训》中说“凡地形,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在《素问》中说“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十分明确的经纬网概念与经纬度概念,用12地支等分的法则来计算经纬度,也用来计算经度纬度的跨度。这绝不是偶然的。这里的“候”就是一候等于公转5天,公转5度的计算法则。“归”在这里就是南北回归的含义,中国古人已经在这时认识到了赤道黄道的交角为23°26分,就是后来的南北回归线圈,只是我们祖先的概念与后来的概念略有不同。这里提出“其终可见,其始可知”说的就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轨道的终点与始点是可以规定和可以预知预测的。
这里明确提出“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差有数乎?又凡三十度也”这里从多教授解读为30度=30天,是正确的。也就是现在的公转时间与自转的时间,中国古人进行了区别,现代人类反而没有进行区别,忽略了。大家需要分别清楚才行。由于没有指出这里的计算法则。这里的30度=30天是如何计算的?针对地球的公转运动等于30天等于30度是正确的,针对地球的自转,则只能是30度,为一个时辰的运转的角度或者角速度。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差同正法”这里的“正法”就是90度法则,就是子——正北、午——正南、卯——正东、酉——正西,四个90度的法则。辰戍线相对于正东、正西线为30度,针对于公转运动则为30.4375度=30.4375天。
后面的这些内容,就是从医学角度来讨论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实际上是公转运动的规律的具体运用。若春脉不见沉象,夏脉不见弦象,冬脉不见涩象,秋脉不见数象,
这叫做四时失常之脉象。若脉沉太过,叫做病脉;若脉弦太过,叫做病脉;若脉涩太过,叫做病脉;若脉数太过,叫做病脉;以上有三种情况同时出现,叫做病脉;以上有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叫做病脉;
六气未应时而去而脉象先去,叫做病脉;六气应时而去而脉象没有离开,叫做病脉;六气与脉象应时而反者,提示病人死亡。
因此说:六气与脉气相应,犹如天平一样,不能有差错的地力。
无地阴阳之气,阴平阳秘,则生化正常;若阴阳二气乱动就导致疾病发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四塞”是指“四塞之脉象”即四时生气闭塞之脉象。“参见”与“复见”说的是“叁”与“两”即前面四种情况中同时出现三种若两种病脉。叁是“叁”,非为“叁差”这意;“复”是“又”之意,即“两”指两种病脉,非为“去而复见之意”。
原文:“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谓之至,气分谓之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些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这里对幽明进行了解释:“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从这里的记载,两阴,两阳,是指的什么?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来看,寒暑与幽明匹配的是冬至夏至,这是公转的阴与阳。还有就是自转的阴与阳,就是白昼与黑夜的阴阳,公转之阴与自转之阴同时发生,就是“两阴交尽”这里可以用冬季北半球的极夜现象和夏天的极昼现象来说明。南半球季节则相反。因此,这里的两阴与两阳,说的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阴与阳。《周易》是这样说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弥纶在这里就是经纬度、经纬网的含义。这里的法则,就是自转公转轨道同向的法则
“分至”的解释则是:“气至谓之至,气分谓之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这里显然是中国古人的计算地球公转运动黄道轨道平面上的24个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些概念和计算法则是人为规定的。也是测量地球公转运动的实际法则。春分、秋分,昼夜平分,这是我国古人计算地球公转与自转的依据。这是太阳两次直射地球赤道的时间标志、公转的角度标志,今天叫做赤道——0度纬线,冬至、夏至是地球南北回归运动的标志,也是昼夜长短最长最短的标志——才能说明地球公转的同时在自转;自转的同时在公转。今天叫做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圈——南北纬度23°26′度线圈。冬至为太阳直射南半球南纬23°26′度,夏至为太阳直射北半球北纬23°26′。这是以北半球的我国气候为依据的,南半球则正好四季相反。自转轨道平面——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轨道平面各自计算就可以了。
这里提出“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按照方药中教授的解释就是:春气始于夏气之前,秋气始于冬气之前,故曰“春秋气始于前”。冬气始于秋之后,夏气始于春之后,故曰:“冬夏气始于后”这里的计算法则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中的记载略有不同。方药中教授的解释用于说明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气候是正确的。但是,用来说明全球的地理气候,则应该依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中的记载。其实这里也应该理解为三维球坐标系才正确
原文:“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
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
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次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一同法。”
这里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关于文中的【日远】与【日近】的含义。其实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得搞清楚【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的含义,这是说地球公转轨道周期上下半年的轨道分期与具体的时间,由于中国古人把上半年的轨道周期气候称为【胜气】,而把下半年的轨道气候称为【复气】,这样上下半年的轨道分界点,就是【胜复之气会遇之时】,这是固定的、恒定的,有具体数量的,这就是中国古人规定的【大寒节为轨道初始点】,为五运之开始,用今天的阳历为1月【注意:阳历、公历不是西方人测定的,是中国古人测定的,西方人只是改了一下名称:公历,仅仅如此。】为胜气的开始,而7月,为复气的开始。具体的测定的方法是通过昼夜长短的变化测定的——这就是阴气【夜弧】的增长与减少及阳气【昼弧】的减少与增长来计算的。当阴气少而阳气多——阴气逐渐减少而阳气逐渐增多,就是夜弧逐渐减少【短】而昼弧逐渐增长【多】,这时,地球的公转轨道为【近日点】——也是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的时候——太阳向北半球回归,直射点逐渐靠近北半球;相反,当阴气多而阳气少——夜弧逐渐增长,昼弧逐渐减短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处在【远日点】——这时,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回归,直射点逐渐远离北半球。
原文: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这里可以理解为:调治病气的方法,医生必须辨别阴阳——地球自转公转之阴阳,轨道的运动方向等等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的相关科学知识,才能很好地把握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服务于病人。,
其次是确定病气的部位:在里、在表,依据正气的所在部位,使正气各司其职。依据病邪在体内、体表,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病情轻微的,就用调理的方法治疗;病情重的就用平衡的方法治疗;病邪盛的,就用劫夺的方法治疗,或者用汗法,或者用下法;
寒邪、热邪,温邪,凉邪,医生应困势利导,使病邪各自衰退,向着身体有利的方向发展。谨慎地依据上面的规律进行治疗,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也可以使人体气血和平,延长寿命。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阴阳、中外的含义
这是说的医生通过正确的诊断、治疗,可以使人健康,可以延长生命,这正是研究运用医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是互文见义,应理解为:“内、外者,治内、外”说的是疾病部位的表里,病邪的深浅:在里,在外,治疗时要依据种种情况,正确的进行治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71《黄帝内经》应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老茶馆 73《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