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梁启超臭名昭著的《阴阳五行之来历》

2015-01-14 12:15 楼主
由于受到杜甫《望岳》的启发,在这里来看看23岁时的诗歌圣人的凌云壮志。原诗是这样的:“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作者23岁的王者风范。由于考进士不中,其父亲在山东为官,于是畅游泰山。作者首先设问,对泰山的高大作了自问自答。这是模糊的告诉读者,泰山在过去齐国和鲁国的中间,齐国、鲁国在泰山的南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和占地面积很广,也写出了作者游山的时间是大约在春、夏季节。“造化钟神秀”这是作者赞叹自然界的神奇、泰山的秀美。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阴阳割昏晓”这是启发我发现“阴阳五行是研究计算地球以及其他天体自转公转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理论和应用科学理论体系”的又一个“灵魂之光”。由于这里“阴阳”和“昏晓”的出现,使我认识到“昏晓”线——今天的晨昏线,在唐代就已经使用了。由于前面交代了齐鲁两国是古代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诸侯国——地理位置在泰山的南北。而中国古代地理学上,就是把南方称为阳,北方称为阴。高中语文考试的时候经常考的题目就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这是我国古人依据指南针的指示方位规定的,也是依据获得太阳能量多少而规定的。以次在地理上,阴阳就是指地球的南北方向、南北半球。而中国古人又规定季节上冬季为阴、夏季为阳。这样不注意区别,就分辨不了。梁启超先圣就是区别不了,写出了臭名昭著的《阴阳五行之来历》一文,值得大家批判地继承。这样地理上南北方向划分了之后,就需要划分东西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本来是不存在的,就是中国人运用指南针规定的。这样,在唐代的时候,就用“昏晓”线来划分东西——这就是今天的“晨昏线”法则,原理是一样的,是以太阳光为参照物来划分的。这样地球不动,而太阳光运动——这就是“动静天”。于是杜甫说“阴阳割昏晓”把自然的无形的运动的力量给写出来了,给人以“活”“神”“灵”“动”的感觉。这里的昏晓线,与今天的晨昏线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沿着晨昏线顺向与逆向运动,就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运动——中国古人同时运用了自转轨道——赤道轨道法则来标定。由于泰山的东面就是大海——东海——为晨线,西则为昏线。地球由夜半球(黑夜)进入昼半球(白昼)就是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面对北斗七星和指南针就是逆向运动。这里的“割”描绘了泰山力量之大、动态之美,也标定了地球运动的方向、昼夜的变化、季节的变化,很好地衬托了“造化”之力与“钟神秀”,也呼应了“青未了”的季节变化应该结束却没有结束的自然景观。大山的南北气候有明显的差异和明显的分界线的,没有亲身的体验是写不出这种变化和体会的。山北、山南动植物是迥然不同的。不知读者有没有游历峨眉山与青城山的经历?夏季到峨眉山,突然天气变化,在山上是要穿面袄的,而且“十里不同天”的体会很深刻。也会理解山下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上却是“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传入此中来”。在峨眉山上观日出——体现的是东西方向的不同——峨眉山的东西方向的自然风景也是迥然不同的。在冬季去一下成都不远的西岭雪山,最好在山上住宿一晚,就能够感觉到山南、山北的不同,也能感觉到天气的突然变化,山脊将大山切割成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自然奇观。突然,雨、雪、冰、雹来袭,是何等的“造化钟神秀”!而在不远的成都平原,也可能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春意盎然的自然奇观,但是,在山上真实的感受就是诗人所说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现在已经感受不到“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况了。这自然的盛况、自然的力量,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掌控的,正是此情此景的描写,使我联想到了东西——南北,这样,自然的+字坐标就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于是我穿越时间的轨道,追溯历史,在《史记》《淮南子》《周易》《周髀算经》《内经》中找到了“阴阳”的自然科学本质——这是研究地球以及其他天体自转公转运动规律的法则。其中有地球自转的阴阳、地球公转的阴阳,这是不同的轨道概念——天地之道——自转轨道为地道赤道轨迹、公转轨道为天道为黄道轨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里写了自然天气的变化力、云层的运动力与人体的摩擦力,使诗人心胸荡漾,心潮彭湃。其实,也是诗人内心愿望力的真实写照——这是诗人最后能够成为诗圣的思想动力。“决眦入归鸟”写出了诗人的“目光力量”与鸟的飞行运动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诗人伟大的愿景和理想的力量,这是驱使作者成为诗圣的原动力。“凌”既是作者足力的描写,也是诗人顶天立地的写照。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一览众山小”这是作者光学原理的运用,是通过眼睛的光学原理,写出了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峰在高大的泰山面前是相对很小的。这是诗人希望自己成为伟大诗人的思想高度和强大的驱动力的写照。这是启发我发现“阴阳五行”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规律的思想光芒,所以,分享给大家。希望读者能够从新认识一下身边您学过的优秀的诗歌或者散文名篇,会对您或许有启迪作用。
下面的原文是5个具体的例子。
原文是这样的:“假令甲子阳年,土运太窒,如癸亥天数有余者,年虽交得甲子,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去岁少阳以作右间,即厥阴之地阳明,故不相和奉者也。癸巳相会,土运太过,虚反受木胜,故非太过也,何以言土运太过?况黄钟不应太窒(笔者注:黄钟数是中国古人计算乘方的数学记数法则,能够计算乘方,才能计算等比数列),木既胜而金还复,金既复而少阴如至,即木胜如火而金复微,如此则甲己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丁卯,早至丙寅,土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详乎太乙。又只如甲子年,如甲至子而合,应交司而治天,即下己卯未迁正,而戊寅少阳未退位者,亦甲己下有合也,即土运非太过,而木乃乘虚而胜土也,金次又行复胜之,即反邪化也。阴阳天地殊异尔,故其大小善恶,一如天地之法旨也。”
原文的翻译,请查看孟景春教授的书,我在这里举例推算,大家更能明白。甲子年,以1984年为例,60年后的2044年也是如此,60年前的1924年也是如此计算。大家推算不好,就查《万年历》。1984年是农历甲子年,这一年的上一年是癸亥年,由于癸亥年“天数有余”,查《万年历》癸亥年“天数有余”为32天,按黄道轨道——公转轨道计算为32度,所以,虽然交得甲子年(这时的甲子又是轨道上的一个质点),但是“厥阴犹尚治天”——这是说1983年癸亥年的这一年是“厥阴在上位,这一年的“终之气”太阳寒水却没有结束。多出32天,32度。这样癸亥这一个公转回归周期并没有结束,所以叫做“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这是说1984年的在泉位是阳明位,相应的其司天则是少阴君火位。“去岁少阳以作右间,即厥阴之地阳明,故不相和奉者也”说的是1983年的在泉位为少阳,现在到1984年,少阳位在在泉位阳明燥金的右间位。“即厥阴之地阳明”这里可能有误?因为1983年的在泉位为“少阳”而不是“厥阴”,“厥阴”在1983年是司天位。到了1984年在泉为是“阳明燥金”,因此这里的“厥阴之地”应该改为“少阳之地”。也就是说,1983年的在泉“少阳”之地,变成了1984年的“阳明燥金位”。
原文中的“癸巳相会,土运太过,虚反受木胜,故非太过也,何以言土运太过?”癸巳年,是癸亥年的前后30年,以后30年为例,就是2013年的癸巳之年,癸巳之年是:“戊癸化火运”,而不是土运,因此,这里的“土运太过”是说的1984年的“甲己化土运”的阳干甲化为土运太过。
“ 黄钟”数是我国古人的“乘方”记数法则,在这里我不知道其具体的运用法则和推算法则。所以,这些技术有必要去认识研究。
下面的:“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丁卯,早至丙寅,土疫至也。”丙寅年顺推则是1986年,丁卯年则是1987年。
“下己卯未迁正,而戊寅少阳未退位者”,这是15年后的1999年为己卯年,这是“甲己化土”,是说“中运”为“土”。1998年则是戊寅年,是少阳相火司天“天数太过”

原文:“假令丙寅阳年太过,如乙丑天数有余,虽交得丙寅,太阴尚治天也。地已迁正,厥阴司地,去岁太阳以作右间,即天太阴而地厥阴,故地不奉天化也。乙辛相会,水运太虚,反受土胜,故非太过,即太簇之管,太羽不应,土胜而雨化,木复即风,此者丙辛失守其会,后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己巳,早至戊辰,甚即速,微即徐,水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数及太乙游宫。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应交司而治天,即辛巳未得迁正,而庚辰太阳未得退位者,亦丙辛不合德也,即水运亦小虚而小胜,或有复,后三年化疬,名曰水疬,其状如水疫。治法如前。”
这里的丙寅年,以1986年为例,丙为阳干,故为“阳年太过”。“乙丑天数有余”是说1985年的乙丑年,公转回归周期的“天数有余”,公转的时间与月球绕地球12周(12月)长39天=39度,按立春节计算长4天=4度。因此乙丑年的公转周期并没有结束——乙丑年由于是太阴司天之年,所以叫做“太阴尚治天”,就是说的乙丑这一年的公转周期并没有结束,但是丙寅年的立春节已经到了,这样1986年的立春节在阳历的2月4日,但是这一天,却不是正月初一(2月9日才是朔日),也即是说,相差5天,按月球的公转速度,在黄道公转轨道上相差60度,按日——地连线为月球公转的0度纬线计算,则月球偏离约30度,而且是在日——地连线的上面,若规定为上位南纬、下位为北纬、左东、右西,月球这时则在日地连线的西南方,在南纬30度高度上,当然,方法应该是这样,具体的角度,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中国古人用的是28星宿来测定的,也有用黑道、白道的法则的,黑道白道就是日地连线一分为二,上为白、下位黑,这样来区分月球的轨道运动。28宿的法则则是通用的法则。我希望读者去研究一下。具体计算一下。也就是说,这里的原文的计算法则,主要是在计算月球是在日——地连线的位置关系。涉及日月连线与地月连线、日地连线的的一个三角关系以及三角的具体的大小的计算法则。
原文:“ 假令庚辰阳年太过,如己卯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太阴司地,去岁少阴以作右间,即天阳明地太阴也,故地不奉天也。乙巳相会,金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姑洗之管,太商不应,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大小善恶,推本年天数及太乙也。(笔者注:太乙的法则,我也不知道,读者去找一下相关的历史资料——肯定是计算地月日三者位置关系的法则。)又只如庚辰,如庚至辰,且应交司而治天,即下乙未未得迁正者,即地甲午少阴未退位者,且乙庚不合德也,即下乙未柔干失刚,亦金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后三年化疬,名曰金疠,其状如金疫也。治法如前。”
庚辰年在1984年的甲子年之后的16年,就是2000年;在1984年前44年,就是1940年,大家用阳历——公历的365.25天去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不论用五行时、五运、六气都是可以进行等分,只是等分的角速度大小不同,现在叫做角速度差。五运、五行时的角速度就是73.05度,六气就是60.875度,相差12.175度。大家不用日历去推算一下,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用阴历——月球绕地球公转12周——起点在朔日,180度数字轴在望日——这一数字轴目前控制着人类生物个体中妇女的月经期、排卵期、受孕时期以及人类个体出生的时期——这就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不可能是一个人出生的生日日期,而只能是一个人死亡的时期的根本原因。
假令壬午阳年太过,如辛巳天数有余,虽交得壬午年也,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去岁丙申少阳以作右间,即天厥阴而地阳明,故地不奉天也。丁辛相合会,木运太虚,反受金胜,故非太过也,即蕤宾之管,太角不应,金行燥胜,火化热复,甚即速,微即徐。疫至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乙。又只如壬至午,且应交司而治之,即下丁酉未得迁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阳未得退位者,见丁壬不合德也,即丁柔干失刚,亦木运小虚也,有小胜小复,后三年化疬,名曰木疬,其状如风疫也。治法如前。
假令戊申阳年太过,如丁未天数太过者,虽交得戊申年也。太阴犹尚司天,地已迁正,厥阴在泉,去岁壬戍太阳以退位作右间(笔者注:这里的壬戌应该是丁未才对?),即天丁未,地癸亥(笔者注:这里的地癸亥应该是地戊申才正确?),故地不奉天化也。丁癸相会,火运太虚,反受水胜,故非太过也,即夷则之管,上太徵不应,此戊癸失守其会,后三年化疫也,速至庚戍。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乙。又只如戊申,且应交司而治天,即下癸亥未得迁正者,即地下壬戌太阳未退位者,见戊癸未合德也,即下癸柔干失刚,见火运小虚,有小胜或无复也,后三年化疬,名曰火疬也。治法如前,治之法可寒之泄之。”
这后面原文的推算,我并不知道其中的法则。但是保留在这里,供大家去进一步研究。



原文:“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岐伯曰: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虚,神明失守。心为君王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日,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宫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之虚也,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饮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
这里的原文可以如此理解:
人体的正气不足,天时不足,人的精神失守其舍,神明不聚,病邪侵袭人体,导致病人突然死亡或夭折,可以告诉我这个道理是什么吗?“天气如虚”指的是天干为阴的年份,即乙、丁 、、辛、癸五阴年。病人死亡的因素:



人气不足(内因)
天气如虚(外因、轨道原因)
人神失守,神先不聚 (内因) 致有夭亡。
邪鬼干人 ( 外因、疾病原因)






人体的五脏如果有某一脏气不足,加之遇到天运不足之年份,就使人感邪而导致病情加重。
人若过度忧伤、愁若、思虑,就会损伤心气。
若又遇上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份中天数不及之年(乙、丁、辛、已、癸),司天的左间太阴湿土即将接替司天之拉,这就是所谓的“天虚”之年。(地支子午之岁)
人气虚,加上天虚,这就是人气、天气共同不足。
如果再遇上惊吓而损伤精气,汗出于心,为心之液,汗泄过多,因此就导致三虚,以致神明失守其位。
心脏是君王之官,神明出于此,心伤则神明失守其位,也就是心神浮越到上丹田——泥丸宫的下面。
神不守舍,神光就失散,又遇上火运不及的年份,若遇水邪侵袭病人,就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这里及下面原文,又谈到“三虚”。
这一条中的“三虚”,就是马莳所谓的“三虚”。

上丹田,是一气功术语,指脑室,脑为元神之府,有中丹田,指心胸部位,有下丹田,指小腹部位,这在个部位,是练功家守气,得气、聚气、化气的主要部位。练气必须由下丹田至中丹田至上丹田,然后又返回,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里的“丹”,实际上是指人的精,气,神,指的是体内之“丹”,体内之“药”。下丹田聚精以化气,气至中丹田,中丹田聚气以化神至上丹田。当然,下丹田聚精气化同样重要,有助于精的气化。这就是我前面讲过的,将“屁”不要轻意放掉,而应聚集于体内,使之轻化,最后达到长期变废为宝,你就成为一常人中的不导常之人,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以动心忍性,行弗乱其所为,以增益其所不能。”(加黑体的八个地方是使动用法)最后,达到上丹田具有显像之功能或其他功能,即“增益其听不能”而能。这个显像功能也许就如梦中的场境,第二天真的就出现了,你就必须总结,坚持下去,这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中解题等,也是一种感悟。这也是一种“增益”的结果。是孟子所说“养吾浩然正气”之结果。当然,医学家和古之练丹家,都是以“内丹”为基础,以“外丹”为诱导和加强“内丹”,内外结合,以达天人合一之境界。
孟子所说的“空乏其身”的“空”,我认为就是指的“饿其体肤”的结果,出现一种辟谷状态,不吃任何食物,也可以存活几十天。关于这个问题,《史记》中有记载的。
人若饮食不节、过度劳累就会损伤脾脏,
若遇太阴湿土司天(丑未之年)
再加上天数不及之年(五阴干年——乙、丁、己、辛、癸,但只有己年化为土运,中运)
又会遇上少阳相火从司天之左间将接替太阴湿土的司天之位。
以上种种情况叫做虚,包括了人气虚和天气虚弱。
再加上病人吃得过饱,伤胃而出汗,或者酒醉之后过性生活,伤脾而出汗,这样就形成三虚,以致脾神失守。
脾如请谏议之官,智慧周密,全由此而出。
脾神既失守其位,精神不振,
又遇土运不及之年份(即天干己之年)
或者己年或者甲年司天失守其位之年份;
或者太阴湿土司天(丑未之年)而天干为己之年份,若遇风邪来犯,就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脾土虚弱
土运不及
司天失守
丑未之年失守




“少阳作接间至”是指地支为丑未之年,四之气为少阳相火,在太阴湿土司天之左间,即将在寅申之年居司天之位。
“太阴天虚”指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同时天干为已之年,只有己丑之年。
原文:“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
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却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若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此谓天虚,人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已上五失守者,无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人若久居潮湿的地方,或者由于过度劳累之后入水洗澡,就会损伤肾气。
肾脏是全身发力的地方,也是主宰肢体动作技巧的器官。
由于三虚,肾脏失守其位,心肾不交而神志失常,精神不振。
又遇上水运不及之年(辛为天干之年份)
若辛年又不是天符之年也不是岁会之年。
若丙年司天失守其位之年;
或者太阳寒水司天不及之年(误笔)
再遇上湿邪侵袭人体,就会导致病人暴亡。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
“丙辛之岁,水运统之”说的是凡是天干见丙和辛之年,为中运(客运)之水运。各六年,共计十二年,即:


丙寅、丙申
丙子、丙午
丙戍、丙辰;






辛丑、辛未
辛巳、辛亥
辛卯、辛酉。




其中,辛丑、辛未为同岁会,“辛不会符”就是指“辛已、辛亥、辛卯”四年。
“丙年失守”指六丙年司天不是太阳寒水之年,只是:丙寅、丙申、丙子、丙午之年,共计四年。
“太阳司天虚”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同时天干为阴干之年。这是误笔。因为太阳寒水司天之年的地支是辰戍,都是五阳干与之相匹配,指的是:甲戌,甲辰;戊辰,戊戌;壬辰,壬戌六年,看吧,没有天干是阴干的年分,就不存在“不及”的问题。因而是误笔。
人因怨怒过度,肝气上逆而不下降,会导致肝气受伤。又遇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巳亥之年)加之天数不及之木运之年(丁已、丁亥)。
少阴君火马上就会接替司天之位,这就叫做“天虚”。以上两种情况就叫做天虚、人虚。若加上奔跑、恐惧,汗出伤肝。肝如将军之官,谋虑由此而出。精神失藏,神志不振。又遇木运不及之年(丁巳、丁亥)丁年不是天符之年(丁卯、丁酉、丁丑、丁未)。若壬年失守。若厥阴司天同时见了年不及之年。若有燥邪来犯袭人体,就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载有:“黑尸鬼”、“青尸鬼”、“赤尸鬼”、“黄尸鬼”,独缺“白尸鬼”;《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载有:“黑尸鬼”、“青尸鬼”、“黄尸鬼”、“白尸鬼”,独缺“赤尸鬼”。希望读者去补充出来。
因此,宜前后文互参。青、黄、赤、白、黑,是五色,又可配五行、五脏、五方、五邪、这里,是指五邪。
以上五种失守其位的情况,是由于天时不及和人正气虚弱导致的。由于人体神不守舍,又有各种病邪侵袭人体,就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这就叫做:尸厥。
病人如果出现五脏之正气失其常位,就会出现正气损伤不全。
若此,即使不是各种疫邪为患,就是一般的邪气来侵袭,都会出现:神明失守的症状。
这就叫做:精气内存的人就会存活,精气失守就会导致死亡;
得神的病人就会安全,失神的病人就会出现死亡。“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是《内经》中著名的论断。
精、气、神的存亡的确关系到人生命的存亡。作为医生,必须是生命的守护神。要力争神、气、精的守护,病人便多一分生机。存得一分精、气、神、病人便多一分希望存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69《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老茶馆 71《黄帝内经》应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