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2015-01-14 11:59 楼主
这里的少阳司天、厥阴在泉,也是南北上下定位,司天位为上,为南半球,在泉为下,为北半球。太角、太徵、太宫、太商、太羽,则是说夏半年为太阳直射的半球,“少”则为冬半年太阳直射的半球。
在少阳司天的年份中,三之气,司天之气行使权力,炎暑之气到来,因为主气、客气都是少阳相火布政,火旺而雨水不降天干大旱,之后涝水成灾。
百姓多病邪热内闭,诸如耳聋、目瞑、血热妄行,疮肿溃脓、咳嗽、呕吐、鼻塞、流涕、鼻出血、口渴欲饮、喷嚏、呵欠、喉痹、眼睛红赤,病人多突然死亡(猝死)。

“少阳司天之政”是指地支为:寅、申之年,其司天之气(客运之三之司)为“少阳相火”,故称:“少阳司天之政”。其客气之顺序如下:
初之气:少阴君火;二之气:太阴湿土;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阳明燥金;
五之气:太阳寒水;六之气:厥阴风木。
初之气——少阴君火,公转黄道轨道60.875度(日),实际上月球2周为29.5x2=59天;
二之气——太阴湿土,公转黄道轨道60.875x2=121.75°,实际上月球2周为29.5x2=59天;
三之气——少阳相火,公转黄道轨道60.875x3=182.625°,实际上月球2周为29.5x2=59天;
四之气——阳明燥金,公转黄道轨道60.875x4=243.5°,实际上月球2周为29.5x2=59天;
五之气——太阳寒水,公转黄道轨道60.875x5=304.375°,实际上月球2周为29.5x2=59天;
六之气——厥阴风木,公转黄道轨道60.875x6=365.25°,实际上月球2周为29.5x2=59天。

与主气——永恒不变之气,论生克。
主气之顺序同样是:
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
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主气——永恒不变之六气,即:各主宰2个月60天的气候变化;主宰纬度高度、纬度跨度15度的气候变化;
初之气:厥阴风木,公转黄道轨道60.875度(日),主宰2个月60天的气候变化;主宰纬度高度、纬度跨度15度的气候变化;
二之气:少阴君火,公转黄道轨道60.875x2=121.75°,主宰2个月60天的气候变化;主宰纬度高度、纬度跨度15度的气候变化;
三之气:少阳相火,公转黄道轨道60.875x3=182.625°,主宰2个月60天的气候变化;主宰纬度高度、纬度跨度15度的气候变化;
四之气:太阴湿土,公转黄道轨道60.875x4=243.5°,主宰2个月60天的气候变化;主宰纬度高度、纬度跨度15度的气候变化;
五之气:阳明燥金,公转黄道轨道60.875x5=304.375°,主宰2个月60天的气候变化;主宰纬度高度、纬度跨度15度的气候变化;
六之气:太阳寒水公转黄道轨道60.875x6=365.25度,主宰2个月60天的气候变化;主宰纬度高度、纬度跨度15度的气候变化。

这是处在北半球的我国气候按六步计算(五气、五带、六气 的计算法则),这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回归公转周期的固定的时间周期的长短,实际上就是轨道角度的大小。

由此可见:客气之三之气是少阳相火,主气之三之气也是少阳相火、同为火类,其势旺故说“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
至于“民病热中……目赤”等情况,与气候有关,也与体质因素有关,只是应时而发,感时而至,外界气候因素仅仅是诱发因素。“善暴死”同样是炎暑之气候,诱发一系列的突发性疾病,如中暑、休克、脑猝中,心肌猝死之类疾病,加剧和加速了病人的死亡。
我们在研究五运六气、四码、八卦、手纹、面纹、胸纹、足纹、脉象时,一定要注意,是内因决定的,也就是人体的体质(固气)状况,体质因素人类个体是起决定作用的,而天时——天体的运动的客观规律对整个地球的生命起着决定性的控制和影响。体质因素,我把它称之为“己合”,也就是自己是与自然,人类社会是吻合的、同步的、和谐的、健康长寿的。是人体的一种内稳态。外因通过的因而起作用,这是必须把握的,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原文:“太阴之政奈何?岐伯曰:丑未之纪也。
太阴 少角太阳清热胜复同,同正宫,丁丑 丁未
其运风清热。
少角初正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太阴 少徵 太阳 寒雨胜复同。 癸丑 癸未 其运热寒雨。
少徵 太宫 少商 太羽 终 太角 初
太阴 少宫 太阳 风清胜复同,同正宫。己丑太乙天符 己未太乙天符 其运雨风清。
少宫 太商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太阴少商 太阳 热寒胜复同。 乙丑 乙未其运凉热寒。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太阴 少羽太阳雨风胜复同 ,同正宫。辛丑同岁会 辛未同岁会其运寒雨风。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 太商
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极, 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民病寒湿腹满,身()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寒湿合德,黄黑昏埃,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黅玄。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地之化也,民气亦从之,间谷命其太也。
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
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
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
四之气,畏火临,濡蒸化,地气腾,天地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
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
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椎)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必折其郁气,而取化源,益其岁气,无使邪胜,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间谷以保其精。
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折,而水血交流。必赞其阳火,令御其寒。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同寒者以热化,同湿者以燥化,异者少之,同者多之。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帝曰:善。”

原文中的“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运行的六步法则。算法同前。
“太阴、太阳”则是司天、在泉的上下定位、南北定位,也是南北半球的定位,也是上下半年的定性。这样经过“五步”等分南北半球、等分上下半年、等分全年的轨道运行,其物理学数字是不同的,需要换算。算法同前。
原文中“云奔南极”,结合“太阳司天之政”的“云朝北极”,显然中国古人在这时已经运用南北极的概念,而且原文论述,我个人认为是科学的。这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巧合的。没有南北极的概念,地球仪和地球、天球的概念就是不可能的。这是地球仪、地图册上必需的要素,否则,不能说明地球是球、天球是球!读书的时候不注意这些关键字、关键词——古人称为“文眼”,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失误。
原文:“少阴之政奈何?岐伯曰:子午之纪也。、
少阴 太角 阳明壬子 壬午 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支满。
太角初正少徵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少阴 太徵阳明 戊子天符 戊午 太乙天符 其运炎暑 ,其化暄曜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血溢。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 初
少阴 太宫阳明甲子甲午 其运阴雨,其化柔润时雨,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中满身重。
太宫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少阴 太商阳明庚子同天符 庚午同天符 同正商 其运凉劲,其化雾露萧飋,其变肃杀凋零,其病下清。
太商 少羽 终 少角 初 太徵 少宫
少阴 太羽阳明丙子岁会 丙午 其运寒,其化凝惨凓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下。
太羽终太角初少徵 太宫 少商
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云施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政明,其令切,其谷丹白。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初之气,地气迁,暑将去,寒乃始,蛰虫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椎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
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民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
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目赤。
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
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阳来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
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霿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
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折其郁发,先取化源,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避虚邪。岁宜咸以耎之,而调其上;
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帝曰:善。”
这里原文的计算法则同前。六气的六步,就是地球公转的六步,是地球公转的六个时间段、六个不同的气候时间段。前面的司天、在泉是说的南北半球的分界,以及上下半年——冬半年、夏半年的五步分法,是对纬度、纬度跨度、以及黄道轨道的5等分法则。
原文:“厥阴之政奈何?岐伯曰:巳亥之纪也。
厥阴 少角 少阳清热胜复同,同正角。丁巳天符 丁亥天符 其运风清热。
少角初正 太徵 少宫 太商少羽终
厥阴少徵 少阳寒雨胜复同 癸巳同岁会 癸亥同岁会其运热寒雨。
少徵太宫 少商 太羽终太角初
厥阴 少宫 少阳 风清胜复同,同正角。己巳己亥 其运雨风清。
少宫 太商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厥阴 少商少阳 热寒胜复同,同正角。乙巳 乙亥 其运凉热寒。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厥阴少羽 少阳 雨风胜复同。辛巳 辛亥 其运寒雨风。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 太商
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诸同正岁,气化运行同天。天气扰,地气正,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其政挠,其令速,其谷丹苍,间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
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
二之气,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于中。
三之气,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
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胕肿。
五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
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必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赞其运气,无使邪胜。
岁宜以辛调上,以咸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之道也。反是者病。帝曰:善。”
原文中的“初之气---民病寒于右之下--四之气,---争于左之上”这里的计算法则,仍然是轨道法则。这是地球公转轨道上182.625度上的运动状况。“右之下”,这是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的起始点,这里的下为北,上为南,右为西,左为东。从而规定公转的轨道轨迹运动的方向。如果不规定运动的方向,计算也是混乱的。杨力教授、方药中教授、任应秋教授等没有注意到这是地球公转运动的轨迹的方向的规定,因而计算不能说服反对者。规定了方向,就不会失误。这在《内经》其他章节中也有具体的规定。
这里我想讨论一下下面的具体的治疗法则,这是没有搞懂的地方,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
①“用寒运寒,用凉运凉,用温远温,用热运热,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②“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③“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
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
④“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
⑤“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
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⑥“用温运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常,此之道也;反是者,病。”
上面六条中的:“用寒运寒,用凉运凉,用温远温,用热运热”
“用温药时要避免温暖的气候;用寒药时要避免寒冷的气候;用热药时要避免炎热的气候;用凉药时要避免清凉的气候。”
千百年来都同出一辙,一个声音。其实,这里巧用一词多义,一语三关。1)寒、热、温、凉、指药性,固然不错;2)寒、热、温、凉、指四季,本来就对;3)但寒、热、温、凉,也可以是疾病证候的表现。因此,更全面的翻译应加上寒、热、温、凉四证,即:
用温药时要避开温证及温暖的气候;用寒药时要避开寒证及寒冷的气候;用热药时要避开热证及炎热的气候;用凉药时要避开凉证及清凉的气候。若遇上“假证”,即: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温假凉,真凉假温,正确的治疗方法就应该是,下面12种方法的前六种:
1)“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
2)“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3)“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
4)“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
5)“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6)“有假者,反常,此其道也;反是者,病。”
显然,这里的“假”是指证候的真候假候之“假候”。
有专家理解为:“假,凭借之意。天反常,非其时而有其气,邪气假天气之异常而胜,治疗时就不必拘于用寒远寒等原则。”这样的理解,与强志聪听说:“是谓邪气反胜,又不必远寒,远热矣。”大同小异。仅仅从气候上言,是不够的,不全面的,
假,指证候的真与假中的假,不是凭借之含义。“有假者反常”意为:病人有假证的话,医生就应该违反正常的规律用药。否则,“反是者病。”实际上是要遵从“真象”、“真候”用药,而反假象,反假候用药,所谓“反常”是也。否则,就会误治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张志聪之说,不识证候之“假”:“凭借之说,更是望文生意,望文 衍义。”真假症候的治疗,涉及“正治”与“反治”,是中医中药学的学习、运用难点。误诊误治也出现在这里。这就是“狂人”张先生所说的腹泻的病人用大黄、芒硝,不是“反治法”,而是错误的理解,错误的用药 ,将病人误诊误制治导致病人死亡,却不知道是自己的过错,反而归罪于〈〈内经〉〉,迁怒于中医中药,既可耻又可悲!
面12种情况中的后六者。看看吧,读读吧,
1)“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
2)“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3)“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
4)“假者,反之,此真道也;反是者,病也;”
5)“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6)“有假者,反常,此其道也;反是者,病。”
“反”的含义不一样:每一句前一个“反”的含义是“反治”的方法和使用“反治”法的正确治疗行为;后一个“反”则是指“违反”了前面的正确的反治法的错误行为及其后果。所以,功耀先生治疗的病人成了冤鬼,可张先生并不知道是自己错了——在病人腹泻的情况下不能使用大黄、芒硝,张先生却误用了(用也是应该在“热结旁流”时使用“通因通用”)——根本就没有读懂《内经》的原文,于是迁怒于《黄帝内经》,谁之过?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差了,一语双关,一语三关,没有搞明白,加之这是地球物理学与天体物理学与中医科学及其综合运用的科学,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科学体系,不具备多学科的正确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是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结论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内经》的伟大贡献和成就。也并不影响《内经》的客观存在,何苦要人为去取消呢?
下面的原文中有几处关键的文字,被历代的中医学家忽略了。
原文:“夫子之言,可谓悉矣,然何以明其应乎?岐伯曰:昭乎哉问也!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地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帝曰:胜复之气,其常在也。灾眚时至,候之奈何?岐伯曰:非气化者,是谓灾也。”
这里的原文,是再一次规定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以及轨道运动的方向,是对于前面原文的一次总结,文字很少,却十分重要。“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地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方药中教授解释了的,是从观察北斗七星的角度解释的,方向是对的,杨力教授没有解释这段话。这段话的答案在《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中,读者读一下《灵枢》中的原文。可能还是不知所云。这里是说:六气,是计算地球公转运动的六步法则,运动(运行)是有次序的,起止是有具体位置与(角度)可以计算的,一般的方法是以正月初一的早晨为判断依据。依据这一天是否处在立春节这一天来判断地球公转运动的运动是太过,还是不及——方药中教授找到了方法,但是没有找到具体的比较的方法。这是由于中国古人采用的阴历——就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朔望月30天/月为公转周期的长短——由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回归周期为365.25°,若果365.25÷6=60.625度,这是每一气——2月的速度,平均为12个月,就是365.25÷12=30.4375度,于是中国古人用阳历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月为28天或者29天的办法来解决。这样,计算地球公转回归1年的周期就结合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与回归周期12等分法来计算。阴历——月球绕地球一年为12次,计算为12月,实际的时间周期按月球的公转周期的长短计算则为354天,每一年与实际的地球的回归周期的相差11天左右,3年就相差33天,就相差一个月的时间,于是,在第四年,就必需要增加一个月,这就是“闰月”这样,1年354+30=384,384-365=19,这样规定的正月初一为立春节这一天需要19年才能循环一次——才能与实际的公转周回归期相吻合。吻合的周期之年,就是下文说的“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一个人一辈子可能遇上这样的年份不会超过6个公转时间周期。其余的年份,立春节则可能是在阳历的2月4、5、6号的前后,在每年的阳历的2月4、5、6号之前的年份是立春节,是谓“运有余,其至先 ”在每年的阳历的2月4、5、6号之后为立春节的,就做“运不足,其至后”。举例来说明,大家就一目了然的:2012年阳历2月4日为立春节,但是2012年1月23日,就是阴历的正月初一(朔日),相差13天左右,2011年则是“运有余,其至先”到2013年阳历2月4号为立春节,可是2月10号才是正月初一(朔日),这是2012年的“运不足,其至后”,其他,查《万年历》——这就是中国古人10000年不变的日历——本质上是地球自转公转结合月球自转公转的结合运动的规律。所以这里的比较关系是地球的回归公转周期与月球的绕地球的周期以及二者共同绕太阳运动的周期进行比较。是以地球回归周期为365.25天为长短计算周期的。所以,这里的“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的“位”,就是地球公转轨道的起始位在正月初一(朔日)——这又是计算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开始点。以平旦——这是计算地球自转的白昼的开始状态,与子→卯→午→酉→子的计算本质上是相同的,以子时为0时,逆向运动又是计算地球自转的法则。子位为今天的6点位,卯位为今天的9点位,午位为今天的12点位,酉位为今天的3点位。“平旦”为早上的标志,是今天的晨昏线的晨线,各地的地方接收太阳的照射早晚是不同的,这个“平旦”是以各地的地方时为准,各地是不同的。“胜复之气”,可以理解为地球上下半年,南北半球的大气的运动。也可以理解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一天的天气变化,但是从《内经》原文,应该是公转气候的变化。
原文:“帝曰:天地之数,终始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故曰: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
帝曰:余司其事,则而行之,不合其数何也?岐伯曰:气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盛衰多少,同其化也。
帝曰:愿闻同化何如?岐伯曰:风温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胜与复同,燥清烟露秋化同,云雨昏瞑埃长夏化同,寒气霜雪冰冬化同。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也。”
这里的天地之数,就是天地——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运行之数,包括了时间、位移、角速度、轨道的方位数、轨道运行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数,称为“地数”——通过自转轨道赤道来计算;地球公转的数,称为“天数”——本质上,就是轨道运动之数。这里的“终始”就是自转公转运动的轨道的初始状态和结束状态。“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是上下定位南北、定位司天在泉。上下是自转180度轴,公转182.625°轴。
这里的“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显然是公转轨道状态上南北半球的上下半年的公转状态。

原文中“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这里就是说明了具体的轨道定位是以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时间周期为标准,来划分”六气”的。具体的计算法则,就是中国古人的24节气法则。这是实际上就是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结合一个定点圆与定点椭圆的坐标系问题,这就是中国古人在3000年前的认识,这是用圭表、日晷完成的。这里的“同化”,我的理解就是与北半球我国的区域地理气候相吻合、相同步。“胜复”公转则是上下半年之间发生的,自转则是在赤道的上下半球——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发生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月球在自转,自转的周期,中国古人通过28宿测定为不足28天,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则是朔望周期为30天,按地球的绕日的公转回归周期计算,则月球每天的速度为365.25÷28=13.0446度,这就是《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记载的“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生化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余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所以,我的计算说明“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这是说的地球绕日公转1日1度,月球以“地球绕日回归的公转周期为依据则是每天公转为13度余。
原文:“帝曰:五运同天化者,命曰天符,余知之矣。愿闻同地化者何谓?岐伯曰: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过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凡此二十四岁也。帝曰:愿闻其所谓也。岐伯曰:甲辰、甲戍太宫下加太阴,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阳,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阴,如是者三;戊子、戊午太徵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太徵上临少阳,丙辰、丙戍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商上临阳明,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除此二十四岁,则不加不临也。
帝曰:加者何谓?岐伯曰:太过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岁会也。
帝曰:临者何谓?岐伯曰:太过不及,皆曰: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其,生死有早晏耳!”
这里的理解必需要有全球观,这里说的是北半球的中国气候与南半球在公转的时候是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状态,就是处在地球轨道上的南北分野。并以此来计算地球上北半球的我国气候的运动规律。五运,在这时的含义是把我国所处的北半球等分为5个气候带或者把北半球的纬度跨度和我国的纬度跨度等分为五,同时,也把地球的公转轨迹的轨道等分为5个部分,来计算北半球的中国气候与全球气候在不同年份——实际是计算全球的气候与中国气候在不同的公转周期处在轨道上的不同的轨道分野的吻合状态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上临?
岐伯回答说:(中运与司天之气同化的叫做上临。)凡中运太过或中运不及,都叫做:天符之年。只是其中有变化的多少,病情的轻重、病人生存或死亡有早或晚的区别罢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临“的含义,又称“上临”,是指位置关系,就是我国的上半年气候的中的“中运”的五步五行属性与司天(轨道上的天球中的南半球、地球上的南半球)之六步六气的五行属性是相同。《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应天为天符,”指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叫天符。如:土运之年,上见太阴湿土之气司天;
火运之年,上见少阳相火或少阴君火司天等,皆称为:天符之年。
在六十甲子中共有:
己丑、己未、戊寅、戊申、戊子、戊午、己卯、乙酉、丁巳、丁亥、丙辰、丙戊。
共计十二年都是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合同化的,都称为天符之年,其中:己丑、己未、戊午、乙酉又称太乙天符。
其中太过三年为:实际上是三组六年,按天干计算是“六年”
戊寅、戊申,戊子、戊午,丙辰、丙戍;
不及之年为:
乙卯、丁巳、丁亥。
这就是所谓“太过、不及,皆曰:天符”之意。
丙辰天符丙戍天符
太阳 太羽 太阴
其运寒,其化凝惨 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大寒,留于溪谷。
己卯天符
阳明 少商 少阴热寒胜复同,同正商。其运:凉、热、寒。
戊寅天符,成申天符 少阳 太微 厥阴其运暑,
其化暄嚣、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
戊子天符 少阴 太微 阳明 其运炎暑,其化暄曜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血溢。
丁巳天符丁亥天符 厥阴 少角 少阳 清热胜复同,同正角,其运风、清、热。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复习一下:“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
又说:“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
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这说的就是天符之年,气候变化讯速而且强烈,若病人恰好在此时犯病,好比冒犯、冲撞执法人员,其病变同样是迅速而且危险,只是生与死,各自有早、有晚之不同罢了。通过比喻、拟人的修辞说明问题。说明人类生命个体在这些公转周期中所处的轨道状态是不同的 ,对于疾病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地球与月球与太阳和其他五大行星所处的轨道状态不同,引力不同决定的,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也不是什么星宿的命运,而是轨道运行的力量,这种轨道的力量太强大,人类只能是一个微小的质点罢了。
原文:“帝曰:夫子言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岐伯曰: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兴六位也。
帝曰:温凉何如?岐伯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少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帝曰:善!
其犯者何如?岐伯曰: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故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帝曰:善。”
这里的“时兴六位”,按张志聪的解释就是“兴,起也。此总言一岁之中,有应是时而起之六位,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各有寒热温凉之四气,皆宜远而无犯之。”张志聪的解释,我认为讲正确了一半,只讲到了地球公转的时间。没有讲到地球自转的时间。地球自转的时间同样是可以分为6个阶段的,就是12时辰等分为6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则为今天4个小时,角速度为60度/4小时。联系《周易》“时乘六龙以御天也”,本质上是同一回事,也是讲的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间周期等分为6个阶段,可是,3000年来,没有人认识到这一问题,所以《周易》《内经》中关于这一问题的内容多被错误地注解了,值得我们很好地反省!这是中国自然科学历史上最大、时间最长的科学冤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61《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老茶馆 63《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