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

2015-01-14 12:02 楼主
下面是对地球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公转60年轨道气候的总的预测。
原文:“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岐伯曰:臣请次之。
甲子、甲午岁:
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甲子、甲午之年,司天位为少阴君火,中运为太宫土运,下位为阳明燥金位。这样解释,大家不明白是什么含义,对吧?实际上这样理解,可能容易一些:由于甲子、甲午之年都是地球公转的轨迹的编码,因此,甲子、甲午看成是轨道上轨迹365.25度等分为上、下半圆弧,上圆弧为司天,为上半年(夏半年)公转气候以及时间、位移;下圆弧为在泉,为下半年(冬半年)公转气候以及时间、位移;等分为二的直线为“中太宫土运”。
“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这是一个球坐标系地球仪、地图册的数字编码,这就是《灵枢•九宫八风》和《周易》中的北半球的数字编码:热化二、七为我国所在地的北半球的正南方,不超过赤道;雨化五,十为我国的中原地区;燥化四,九则是我国的正西方;正东方则为三、八;正北方,则为一、六。这就是《周易》“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二进制编码的地图。《周易》中的数字,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全球地球仪、全球地图册,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周易〉〉中的初九指正北、九二指正南、九三指正东、九四指正西、九五则指地球自转的转轴以及各自的45度轴,上九,也指正南。这是地球自转的轨道、方位的编码。与我国公转气候的编码略有不同。以日出为东、日入为西这是地球自转轨道赤道上的标志和定位。我国古人以东海为标志来划分东西方向。由于地球上本来没有方向,是人类为了区别的需要而设定的,这也是相对的。比如:我国的东海,又是太平洋的西海岸。如果不注意这些区别,就会自己糊涂的。

原文:“乙丑、乙未岁:
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水。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七宫。湿化五,清化四,寒化六,所谓正气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这里的上中下,就是公转轨道黄道轨道——天球的分野上中下;“中”也是地球上下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0度纬线——地球自转轨道赤道标志。所说“邪气化日”都是天干为阴而言。其实这就是我发现365天等于365度等于365日的公转椭圆轨道的关键数据。
“灾七宫湿化五,清化四,寒化六,”就是针对“生成数”所在的方位而言,实际上是球坐标系中赤道轨道平面的直角坐标系为计算参考坐标,下面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都是如此,在球坐标系中,其编码是固定的,在赤道轨道平面的编码又是不同的。
生数为不及,成数为太过,这是计算地球在公转和自转状态下接收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而言。正对公转则为南北半球、针对自转则为昼半球或夜半球——东半球或西半球。下面的算法是相同的,具体读者去推算一下。
丙寅、丙申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湿,所谓药食宜也。
丁卯岁会 、 丁酉岁
上阳明,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清化热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三宫。燥化九,风化三,热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戊辰 、戊戍岁:
上太阳水,中太徵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
己巳、己亥岁:
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风化三,湿化五,火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庚午同天符、庚子岁同岁会:
上少阴火,中太商金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燥化九,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辛未同岁会、辛丑岁同岁会:
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壬申同天符、壬寅岁同天符:
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风化八,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癸酉同岁会、 癸卯岁同岁会:
上阳明金,中少徵火运,下少阴火。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九宫。燥化九,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笑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甲戍岁会 同天符、 甲辰岁岁会同天符:
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湿化五,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乙亥、乙巳岁:
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日也。灾七宫。风化八,清化四,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子岁会、丙午岁:
上少阴火,中太羽水运,下阳明金。热化二,寒化六,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热,下酸温,药食宜也。
丁丑、丁未岁:
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雨化五,风化三,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戊寅、戊申岁天符:
上少阳相火,中太徵火运,下厥阴木。火化七,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己卯、己酉岁:
上阳明金,中少宫土运,下少阴火。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清化九,雨化五,热化七,正化度也。其上苦小温,中甘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庚辰、庚戍岁:
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辛巳、辛亥岁:
上厥阴木,中少羽水运,下少阳相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风化三,寒化一,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午、壬子岁:
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风化八,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温,药食宜也。
癸未、癸丑岁:
上太阴土 ,中少徵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甲申、甲寅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宫土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雨化五,风化八,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乙酉太乙天符、乙卯岁天符:
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七宫。燥化四,清化四,热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戍天符、丙辰岁天符:
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丁亥天符、丁巳岁天符:
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风化三,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戊子天符、戊午岁太乙天符:
上少阴火,中太徵火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温,药食宜也。
己丑太乙天符、己未岁太乙天符:
上太阴土,中少宫土运,下太阳水。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雨化五,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甘和,下甘热,药食宜也。
庚寅、庚申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辛卯、辛酉岁:
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辰、壬戍岁:
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酸和,下甘温,药食宜也。
癸巳同岁会、癸亥岁同岁会:
上厥阴木,中少徵火运,下少阳相火。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风化八,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帝曰:善。”
这里的原文,就是计算60年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气候。主要要注意“胜复同”是说的其中的胜气、复气的规律次序与五行的规律次序是相同的——注意这里的比较关系,不然,搞不清楚。还要注意“邪气化度”和“正化度”“邪气化日”“正化日”的区别与联系。正化日=正化度;邪化日=邪化度。这里的1日=1度=1天,所以,我发现了是计算地球公转轨道的周期规律。也就是说这时中国古人把地球自转1周360°计算整数为黄道轨道1°——地球公转轨道1°,与今天的测定1日=1度也是吻合的。今天地球在近日点为61′/天/日,远日点为57′/日/天,中国古人在这时也是取整数法则。
正化日则是指的正四方与中宫的数字编码关系,是整数的计算法则,比如90°,1°等等
邪化日则是指六气之间的胜气、复气之间的数字关系,是分数、小数点计数法则,比如十分之一度=0.1°0,875°等于千分之八百七十五度等等。这是由于我在《淮南子》中找到原文“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偶然之间,我用小数点法则换算为91.3125°,91.3125x4=365.25°,这不正是中国古人的【黄道周期数】吗?——今天不是叫做【回归周期数】吗?
这里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是河图数字方位图,也可以是洛书数字方位图。本质上是球坐标系地球仪、平面直角坐标系地球区域地理的方向,极坐标系中地球轨道极点运动的轨道编码。
胜气、复气则是上下半球——南北半球的上下半年——冬半年、夏半年的大气的水平运动状态下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之间的综合作用关系。
原文:“五运之气,亦复岁乎?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帝曰:请问其所谓也?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这里原文中的“太过不及”的“生数成数”的问题,是《周易》中的一个难题,结合地图册、地球仪可以判断这是说的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的划分法则。由于当时对圆周的度数计算没有今天的0度180度360度的具体数字表示法——在中国古人就用天干、地支分阴阳来解决,阴干为0~180度,阳干则为181度到360度,阴干为不及,阳干为太过,这样结合表述,就能标定地球的四分半球的属性。这与今天的经线是一个半圆的计算法则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今天的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的经线圈中,这两条经线的度数之和改为了180度。中国古人是以圆周360度计算的。这样自转轨道上、公转轨道上的0°~180°,181°~360°都可以用阴阳和太过不及来标示。不注意是区分不开的。
原文:“帝曰:其发也何如?岐伯曰:土郁之法,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天牧土驹。化气奶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胕肿身重。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运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
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霿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病,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山泽焦枯,土凝霜卤,怫乃发也。其气五,夜零白露,林莽声凄,凄之兆也。
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瞑,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甚则耳鸣眩转,木不识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色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
火郁之发,太虚肿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泽蕃燎,材木流津,广夏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支貞()愤,胪胀,疡疿,呕逆,瘛瘲,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
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木发无时,水随火也。谨候其时,并可与期,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
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法而曛昧,何气使然?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岐伯曰:命其差。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注意这里的原文的“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的科学数据,是如何计算得来的:这是用地球公转回归周期为1年=365.25°=365.25天(日)来计算的,365.25÷12=30.4375°,这就是把地球的回归周期按12个月进行等分的结果。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8天,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朔望周期30天,这样,就用大月、小月的法则进行计算地球的公转周期,就弥补了0.4375°的不足。
土郁、金郁、水郁、木郁、火郁的情况,是南北半球的不同的气压带,影响和控制着南北半球上下半年气候形成不同的季风气候。对全球动植物的控制和影响十分巨大,对人体的影响和制约也是十分巨大的。
原文:“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
帝曰:当时而至者何也?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岐伯曰:大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
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帝曰:善。”
我把这里十分重要而大家理解有歧义的句子加了下划线,希望大家重视它。(1)我希望读者去看一看地球仪和世界地图册;(2)我希望读者去查一查万年历。这两个工具会告诉我们很多科学知识。
原文中“气至而先后者何?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这里的比较关系,就是我前面介绍过的,是以阴历——月球的绕地球公转的朔望周期来计算和衡量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周期的长短。由于月球绕地球12个月,朔望周期为29.5天,这样29.5x12=354天,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等分为12月则是365.25÷12=30.4375度,而地球的绕日的回归公转周期365.25天,比月球绕地球12周(月)的时间为354天,其差为11.25天.也就是说,饶日运动的地球的公转回归周期比月球绕地球12周(月)要长11.25天,所以中国古人曾经采用13月为阴历的方法来计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这是由于月球在绕地球公转运动12周次,不及13圈次(周次)但又必须连续计算。这样不断改进,形成今天的法则。主要是以12月令、12节令为主。阳历为地球公转回归周期365.25天——这个周期是出自〈〈淮南子〉〉。这样,用固定的12等分的法则,来记算365.25天,30.4375天与月球的实际的自转周期28天左右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实际周期29.5天左右不相吻合,就取大月、小月、平月、闰月等方法来解决。这样就以正月朔日——正月初一为立春节衡量月球、地球的公转的初始状态【涉及今天定向圆、定向椭圆、定向轨道、矢量、向量等等数学物理学法则】。以此计算和衡量“六气”的时间的先后。阳历时间“运的太过与不及”,都是以正月朔日为依据,以这一天是否为立春节为计算标志。“候”可以是气候、可以是等候、可以是5天为1候=5°的概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72物候的概念。我20多岁时,读到这些概念的时候,也是不知道其含义的,因为教科书上讲的不清楚。于是我20多年来,就运用万年历查阅,每5天1候的进行观察实践,与当地的实际天气气候的变化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古人的结论是科学的。本质上是阴历就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时间周期,阳历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周期,这样,二者结合,实际上,地球(天体)的自转公转的规律都可以计算。地球不毁灭,这个历法就永远适用,永远是科学的,因为这是与地球自转公转规律
相吻合的,月球的自转公转规律是相吻合的。
“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这里的“四时”就不仅仅是公转的四时春夏秋冬,包括了地球自转的四时早中夕子夜等的计算法则。“早晏”,就是地球自转时间的早上、晚上;“高下”就是上下,就是太阳高度角大小的法则,也是确定南北的法则;“左右”是东西的定位法则,也是轨道运动方向的定向法则。“行有顺逆”,就是运动的方向由于上下定位 ——南北定位的不同,运动的轨道方向是有顺有逆的。今天的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与我国古人的规定的方向颠倒了180度,所以,我们的“科学家”何祚庥“哲学家”张功耀就糊涂了。
下面的 “ 愿闻其行何谓也”,这里就是在规定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和地球共转的运动方向。这是一个球坐标系的全球的地球仪模拟图、也是全球的轨道运动图,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 、中、标等是这里的理解关键,标就是指南为标,中,就是赤道为中,其它,就是方位、运动方向、运动轨迹的定位系统,大家一定结合中国古代地球仪、中国古代地图与现在地球仪、地图册去反复思考一下。不知大家的理解如何?历代注解放过了这里的解释,在解释《至真要大论篇》“南北政”时,就不知道如何解释了。这里的“中”是文眼,也是“书眼”。这里的“中”是两个轨道系统的+字坐标系统。就是地球自转轨道赤道上的+字坐标系统与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字坐标系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62《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老茶馆 64《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