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红昌医案之 小叶增生与霉菌性阴道炎

2010-04-16 14:09 楼主
董红昌医案之 小叶增生与霉菌性阴道炎

2010年3月28日,杨妇之女,30岁,公共汽车买票员,乳腺小结已两年余,手摸能触到鸡蛋大硬块,时常咽喉疼痛和腰疼,白带很多,发黄有异味,西医检查为霉菌性阴道炎。天热则头晕,血压低,饮食无味,大小便皆正。 面色发黄,舌淡唇淡,两脉弦细不上寸。
处方:
僵蚕10蝉蜕6 郁金6 柴胡6 黄芩5法半夏12
陈皮6 苍术10 白术10 香附6 川芎6黄柏3
白果15

2010年4月1日,药进三付,饮食大开,乳房胀痛减轻,觉得结块变小,头不晕,依旧咽疼带多。

处方:
僵蚕10蝉蜕6 郁金6 柴胡6 牛蒡子5 黄芩10
苍术10白术10 香附6川芎6 黄芪20生甘草10
白果15

2010年4月10日,连服九付,结块几乎摸不到,白带已不明显,脉略弦,然脉体略充,寸部略起。
处方:
僵蚕10蝉蜕6 郁金6 柴胡6 荆芥5 黄芩10
苍术10白术10 香附6川芎6 黄芪20 黄柏3
白果15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4-16 15:09 2楼
治病求本,疗效甚捷。疑似可直接用补中益气汤,或加白芥子、鹿角霜、青皮。
2010-04-16 15:30 3楼

一开始确实想考虑,直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因气虚风陷之证甚明,但考虑其咽喉疼痛与胸中涨疼,实证显然,故不敢即时用补。
2010-04-16 15:59 4楼
如果舌脉都不好,咽喉疼痛极有可能是气虚不能推动壅塞所致,有时甚至可以见到咽红这些表现,从去冬到现在,我这样治疗过四例,补中益气汤确有捷效,加不加蝉衣、僵蚕对咽痛的治疗影响不大,但僵蚕对乳腺症状可能有好处。胸中涨疼在这种情况下可在白芥子、青皮、枳实、枳壳、香附、王不留行、橘络、丝瓜络中酌情选用,数克使用。白芥子、鹿角霜是仿阳和汤意加上去的,而且此例我感觉确有吃鹿角霜的必要。
2010-04-16 18:10 5楼
回复 4# 悬壶先生


兄之经验极为可贵,补中益气用于气陷脾土,郁而不出,以至发热、咽疼、牙疼都有捷效,这些也都是愚弟亲见之证,故知兄所言非虚。弟从孙曼之老师学习,虽从伤寒、金匮入手,但入门却是因孙老师习用脾胃升降法,对李东垣脾胃学说推崇有加,才在临床稍有所得,以至之后的学习和增益,都是以此为基础渐渐增长。然可惜的是,李东垣上承伤寒、内经,下启丹溪、立斋,可谓承前启后,现在却少有人能发挥应用,见君所言,真为知己之论,可谓幸甚!
2010-04-16 18:45 6楼
小弟当时对此案的分析是,弦细之脉是气虚兼郁,少阳胆经因气虚而不能生发,久之肝无所泄而为实,故下克脾土使水无堤防,上克胃土使浊阴不降,故以透热散郁为急,故以越鞠丸、小柴胡、升降散,三方合法,两泻肝胆。

愚弟以为和胃降气,即是疏肝泄肝,如兄所举“白芥子、青皮、枳实、枳壳、香附、王不留行、橘络、丝瓜络”之类。然此证弟以为,当是少阳胆火郁遏不发所致,故当从上透解,期其热散郁达,再论其余。

一点看法,可能不当,希望悬壶兄继续赐教。
2010-04-16 20:36 7楼
每个人因为临床经验与理解的侧重点不一样,治法可能稍有差异,解决问题有先后的不同,最后可能殊途同归。我临床因为常用理中汤,所以补中益气汤经常陈皮换为干姜用,这种情况所以治法会强调补气以散郁,此法无效还是只有退回来以解郁为主。比如兄台另一例治疗闭经的医案,治法可能与你一样。年前曾治疗一例卵巢萎缩的病例,月经两年未至。因接诊脉弦滑,即先疏肝健脾化痰湿,不意当月即来月经,但后来还是在脉缓的时候给予补精血,配合炖胎盘,脉变大再予疏肝健脾化痰湿。两种治法根据脉象而变化,今年检查,激素水平已正常,卵巢、子宫变大,子宫壁增厚。
去年因有一同门毕业,论文研究的李杲《脾胃论》结合时令用药心法,因帮其校对,对东垣思想稍有新体会,结合临床偶尔也能取效,故有以上说辞。原本老师是要求我研究郁证,后因申请到研究郑寿全的用药心法的课题,就没有研究郁证了,还是挺可惜的。
2010-04-16 20:47 8楼
对女性而言,此是正法正治,也容易取效,毕竟乳腺症状也是患者所关心的。我的思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没有捷效,对咽痛、牙痛这些简单症状可能有些疗效。如果能取效,除非是六脉沉细无力,或寸弱而关脉是“微弦、微浮、微数”这样的气虚脉象。
2010-04-16 21:19 9楼


补中益气汤的脉证,从李东垣的著作和孙老师的临床上来看,以虚洪为多。李东垣将其解释为脾气不足,心火乘其土位,而心脉洪,是补中益气汤脉多见虚洪。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补中益气汤的病机为中焦血气不足,以至上焦清阳下陷阴分,阳气鼓动阴血,故脉见洪大。

一点看法,当与不当,我们继续探讨。
2010-04-17 20:14 10楼
一般舌淡苔薄白,六脉沉细无力,或寸脉弱,我就要用补中益气汤。你说的那种脉象,我一般碰到的情况少,或者没留心考虑是否用补中益气汤了,这个问题我没有认真去思索过。寸脉弱主阳气不足,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阳气下陷了,以前随我们学校曾升平老师学习,曾老师是吴佩衡的弟子,见曾老师这种情况下运用附子类方剂时还加升麻、黄芪,所以我后来临床就将寸脉弱作为了运用此方剂的指征。我的老师宋兴先生认为夹湿重者不可用补中益气汤,并认为黄芪不适合夹湿重者,后来不小心用到这类患者身上,确实容易导致湿气化热。所以很多时候四君、六君、参苓白术散我也在加升麻、柴胡。宋老师还提到过升补阴血一法,可惜还没怎么用过。此方我觉得周慎斋发挥甚多,完备得好多加减的思想自己都还没掌握。宋老师以前给我们讲各家学说李杲部分时,这个方剂他的体会和经验就讲了一上午,甚至还有全身似盔甲的硬皮病患者,本来老师都以为没有希望治愈,结果患者把老师开的补中益气丸和金匮肾气丸扎扎实实吃了两年,后来就象盔甲全褪掉了一样,全好了,老师的老友将患者带来感谢老师时,老师都认不得此人了。舌红有时我也要用用此方,主要是脉象极差,推究舌象是气虚壅滞导致的,才敢用。
2010-04-17 20:34 11楼
补中益气汤代表了一种思想,七八年前看李杲的书,那时简直不知李氏所云,觉得写得简直乱七八糟,现在发现按季节、按各脏脾胃虚损为基础论述各种病症表现,真是太切合临床了。
⬅ 董红昌医案之 形似噎嗝 老茶馆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汇释补识 金 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