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经治无效一例

2012-02-11 10:14 楼主
来源:邢斌的博客 作者:邢斌

郑某某,女,33岁。
2007年3月12日初诊。
4年前曾发低热,多种检查未见异常(具体不详),抗生素治疗1月余无效,后服六味地黄丸20天热退。这次就诊前已低热近3月。平时工作劳累,常加班,发热前曾有过情绪波动。发热最高37.5度,最低37.1度,平时正常体温36.4-36.5度。低热发生在早上起床之后稍微活动后,到下午基本就正常了。发热时无明显的恶寒发热的感觉,主要是感觉头晕,思维迟钝,乏力,无汗。有的时候有寒冷感,纳呆,早醒,二便正常,面色不华。月经周期25-26天,经期4-5天,量中,色偏暗,有血块,痛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考虑气虚(兼阳虚)发热,处方:党参30,黄芪30,白术9,当归9,升麻9,柴胡9,陈皮6,甘草6,茯苓30,酸枣仁15,附子9,生麦芽30,生山楂15,神曲9,7剂。
4月7日二诊。
服药期间有几天不发热,停药一段时间也不发热,二诊前几天又开始发热,发热在37.2-37.3度。发热时主要感到头晕,目胀,眼睛睁不开,乏力,无口干咽干口苦。服上方后纳增,睡眠改善。仍然比较怕冷。月经已转,与以前情况一样。舌脉如前。
处方:党参30,生黄芪60,白术9,当归9,升麻9,柴胡9,陈皮6,甘草6,茯苓30,酸枣仁30,附子9,生麦芽30,生山楂15,7剂。
4月14日三诊。
服药后早上体温37.4度,一连几天如此,值到三诊前一天才降至37.1度,当天早上也是37.1度。前几天发热时感觉头晕很不舒服,这两天感觉较好。舌脉如前。
考虑是否用黄芪剂量较大,正气与邪争斗较剧,故发热反增,正胜,则这两天体温下降。故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黄芪50,白术9,当归9,升麻9,柴胡9,陈皮6,甘草6,茯苓15,酸枣仁12,附子6,生麦芽30,生山楂15,神曲9,7剂。
4月21日四诊。
这周早上体温在36.9-37.0度,但就诊当天体温37.2度。感觉症状减轻。这一周有些恶心,发热时头晕,喜静不想说话,口干。4月15日月经来潮,量少,色暗。
考虑小柴胡汤证。处方:柴胡24,黄芩12,党参12,制半夏9,甘草6,生姜三片,红枣6个。睡前、早上刚起床时各服1次。
4月29日五诊。
患者告知,服上方无效。将于近日回家乡。因当时未记录,所以现在回忆不起患者具体的体温情况。
按语:这一例无效案例,写出来是想向各位求教:为什么无效,该怎样进一步辨证治疗。
我自己回顾整个治疗过程,有这样2个想法:一,考虑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是否可以认为是对的。因为初诊有效。三诊也有效,如果继续按此治疗,而不是改小柴胡汤是否会好转?二,患者是否可考虑血瘀发热。因为现在回想患者脸色暗,斑多,四诊时月经暗,少。
请大家讨论,给予指教,以使患者早日康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2-11 11:22 2楼
从所述情况看,我认为既非“气虚发热”也非“血瘀发热”也。

低热之证,男女老幼各有不同的病因。中医理论言之凿凿,惜古法未彰矣。


大家不妨讨论一番,看有无识得病因者。
2012-02-11 21:50 3楼
脉沉细属少阴,真武汤证。
2012-04-25 17:01 4楼
本人认为你的思路是对滴,因为首诊有明显疗效。但为什么后面效果不好,不一定是药。你也说了患者工作劳累,长加班。加之病程长,不是你的问题,可能问题出在患者身上。她还在处于对她身体不利的工作,生活环境之中。故中医才有因地制宜,这个地应该包含患者身边的小环境。
2012-04-25 22:39 5楼
從表像上看,似乎是氣虛。但給補益之品不效,則不當僅以“虛”看。

個人覺得,此證當考慮“真陽不運”。真陽被鬱,導致清陽不升,氣機壅滯。常見於傷寒失治。越補越壅。

觀小柴胡不效,知尚未入裏,當還從太陽著眼。婦科諸證亦可為氣機壅滯而致,且從其次。

呵呵,姑妄言之。博一笑爾。
2012-04-25 23:06 6楼
本人看法:
判断:脾虚证
1: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故而纳呆(脾脏经脉回流不畅,胃壁缺血导致胃肠功能低下)
2:脾气郁结,不能上传心肺,肺气皮毛卫气不足(肺门淋巴循环不畅,导致肺气功能衰弱,故而无汗,心脑血虚)
3:脾气郁结传于肝,导致肝血郁结且气虚,故而出现月经量少,且月经色黯黑(腹腔内淋巴郁结不畅导致腑主静脉回流不畅)
4:脾气虚导致胃肠气虚,也就是卫气虚,故而低热,也就是滞留热(轻微代偿)。

感觉楼主主方正确,但是方剂加减上没有调整好,如果脉诊右手脉虚数,可以印证本人判断,请楼主告知脉诊结果,再商榷。
根据文字判断得出如上分析,不一定正确,希望楼主能够再详细说明诊断情况,继续讨论,谢谢楼主提供病历。
2012-04-25 23:07 7楼
脾脏经脉回流不畅(静)
2012-04-25 23:18 8楼
肝郁气滞,阴阳不调。
2012-04-26 00:17 9楼
此病之初,应为外感风寒之邪,虽迁延四载,但始终缠绵未解,并未传经。
麻黄12克桂枝6克甘草18克杏仁15克二剂 服药后见微汗,仍发热,脉转为细。
桂枝汤加味白薇(6克) 三剂 服药后热退,舌脉会均转正常。
调和营卫之剂善后,2剂 7日愈。

三诊补中益气有助邪入里之嫌。
四五诊无苔脉,不敢断定是否“邪气因入”,如果邪已入里,则为太阳少阳并病,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5剂愈。
2012-04-26 11:31 10楼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三、两付,血活热退。
2012-04-26 13:03 11楼
我自己回顾整个治疗过程,有这样2个想法:一,考虑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是否可以认为是对的。因为初诊有效。三诊也有效,如果继续按此治疗,而不是改小柴胡汤是否会好转?二,患者是否可考虑血瘀发热。因为现在回想患者脸色暗,斑多,四诊时月经暗,少——————————————————————————————————————————————————————————————————————————————————————



第二个考虑的“血瘀发热”是对的。


此证女子常有,非作者治疗过程这虚那虚那么复杂。
⬅ 从糖尿病前期谈“治未病” 老茶馆 颜亦鲁先生医术述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