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经治无效一例

2012-04-27 00:04 12楼
抄课本---不会辩证的,就照葫芦画瓢吧

低热的辨治
低热是指体温长期持续在37.5~38度之间,无明显波动者。临床所见,除发热之外,还有头晕、倦怠、口干、纳呆、胸闷、腹胀等症。西医对此病常感棘手,中医药对此有较好的疗效,现把常见的几个类型简述如下:
1、营血不和:乍寒乍热,或恶风汗出,容易感冒,乏力,脉细或浮弱,舌质红,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加减。
2、邪阻膜原:发热缠绵,日哺较盛甚,或往来寒热,头重肢困,脘闷不饥,或有恶心,便溏稀软,舌红苔黄厚浊,脉滑数。治宜宣达膜原,清疏湿热,达原饮为主。如湿重于热,身热不扬,无汗神烦,或有汗倦怠,腹部不舒,则宜甘露消毒丹化浊利湿,清热解毒。
3、食滞积热:久热不退,午后较甚,面色正赤,脘腹满痛,嗳腐吞酸,不欲饮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腻,脉滑实。治宜消食化滞,调和胃气,保和丸加味治之。
4、痰饮阻隔:发热恶寒,或夜热晨止,胸膈痞闷,喘促气急,饮水则呕,肠中沥沥有声,舌苔白滑,脉弦滑。治宜健脾渗湿,温化痰饮,苓桂术甘汤或小半夏汤加减治之。
5、气血内停:时见发热,或夜热晨凉,乏力消瘦,口干食少,面色黯晦,目眶赤黑,肌肤甲错,舌有淤点,脉涩中带弦。治宜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为主治之。
6、肝脾郁热:轰然而热,口苦时烦,胁下痞闷,舌红苔白,脉弦。治宜舒肝理气,丹栀逍遥散加减。如低烧,乏力,头晕,胸闷作呕,口苦,或见热燎烙手,则宜升阳散火汤以升散郁热。
7、气虚发热: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晕重痛,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虚。治宜补益中气,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为主治之。
8、血虚发热:小劳则热,头晕眼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淡,脉沉细。治宜补益心肝,益气升血,圣愈汤加减治之。
9、阴虚发热:午后潮热,颧红,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或盗汗遗精,舌质红干,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清骨散加减治之。
10、阴寒格阳:自觉身热,按之不甚,面色嫩红,口和不渴,四肢不温,食少腹胀,腰酸足肿,舌淡苔薄,脉沉无力。治宜温补脾肾,抑阴扶阳,附子理中汤加味治之。

顺便说一句:气虚舌淡,血瘀舌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2012-04-27 17:10 13楼
可以看张锡纯 来复汤 案!!!!!
2012-04-27 17:40 14楼
梧桐树 说:
可以看张锡纯 来复汤 案!!!!!

来复汤
原方:萸肉(去净核)二两生龙骨(捣细)一两生牡蛎(捣细)一两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蜜炙)二钱
主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见一端,即宜急服。

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极虚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又肝与胆脏俯相依,胆为少阳,有病主寒热往来;肝为厥阴,虚极亦寒热往来,为有寒热鼓多汗。萸肉既能敛汗,又能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医学衷中参西录》
2012-04-27 21:09 15楼
主要是感觉头晕,思维迟钝,乏力,无汗。有的时候有寒冷感,纳呆,早醒,二便正常,面色不华。月经周期25-26天,经期4-5天,量中,色偏暗,有血块,痛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少阴第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专为此病而设。惜都是口舌之辈,不学无术。搞的这么麻烦!
2012-04-27 21:47 16楼
看到没有,这就是中医讨论的现状,缺少机制基础的所谓辩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是毫无共同认可的结论,因为原本没有共同的标准,如何得出相同的结论,中医理论的混乱就在于此,楼主不可能得到答案。
2012-04-27 21:49 17楼
xychen 说:
如果脉诊右手脉虚数,可以印证本人判断,请楼主告知脉诊结果,再商榷。

见到第一位不言医学,专心胡扯的混混中医大师
2012-04-28 08:23 18楼
只看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似乎是伤寒少阴病。

1.“4年前曾发低热,多种检查未见异常(具体不详),抗生素治疗1月余无效,后服六味地黄丸20天热退。”六味地黄丸主要针对的是肾阴虚证。肾经阴虚解除后低热消除。-病程三年有余(四年前)。
2“.发热前曾有过情绪波动。”怒伤肝,忧伤脾-如何影响到肾经?
3.一二三诊皆用附子(9-6g)不效。
肾经阴虚--肾阴不足的原因是太阳经困而不注,而不是“邪”客少阴。 肾经虚不可用附子。附子之热取自肾经(肾阳),误用附子会增加“恶寒”现象。
“阴虚生内热,阳虚则寒”-对肾虚患者用附子,患者肾阳被透支,人自然感觉“怕冷”--恶寒---其实是药物导致阳虚。
2012-04-28 10:52 19楼
李茂春 说:
看到没有,这就是中医讨论的现状,缺少机制基础的所谓辩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是毫无共同认可的

球迷评球,自然是七嘴八舌。 球迷都自称懂球,上场试试?
这个论坛上大部分都是和你一样的“球迷”(或叫做中医爱好者),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个别“有照中医”甚至还不如“球迷”也是事实,照是政府发的,不能说这部分不是中医--这部分也有一个名字--庸医。
2012-04-28 11:49 20楼
辩证就像抬扛,失去了统一的理论原则,如意一个简单的病例,都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永远没法定论,中医从此开始内讧,最后受到大众质疑最后滑向被反对,这既是中医发展的轨迹,无奈!
⬅ 从糖尿病前期谈“治未病” 老茶馆 颜亦鲁先生医术述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