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医案·积聚·白案

2009-12-13 12:06 楼主
白(十四) 疟邪久留。结聚血分成形。仲景有缓攻通络方法可宗。但疟母必在胁下。以少阳厥阴表里为病。今脉弦大。面色黄滞。腹大青筋皆露。颈脉震动。纯是脾胃受伤。积聚内起。气分受病。痞满势成。与疟母邪结血分。又属两途。经年病久。正气已怯。观东垣五积。必疏补两施。
盖缓攻为宜。(脾胃伤气分结痞)
生于术 鸡肫皮 川连 浓朴 新会皮 姜渣水法丸。

不知此案能否有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2-14 20:45 2楼
邪盛正怯,疏补两施。方法上没问题。
不知楼主有何高见?
2009-12-15 08:16 3楼
疟母、臌胀之疾,即西医的肝硬化、腹水之病,腹水及腹壁静脉曲张等症可缓可解,肝硬化能吗?
2009-12-15 09:37 4楼
当先治标后治本,治水为先,攻邪在后。
而扶正的思想当穿插于整个过程中。

先减轻病者痛苦,再图进一步治疗。
朱丹溪有一方,名丹溪小温中丸,可用作汤剂,治疗肝硬化,腹水有不错的疗效,方如下:
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生甘草、焦神曲、生香附、苦参、炒黄连、钢针砂(醋炒红研细)
可加厚朴,泽泻 以助下。可入黄芪,党参以补正。

粗见,请各位批评讨论。
2009-12-15 09:41 5楼
另:于体格健壮者,有人用十枣汤下水,而后图之,于此法大家有何看法?
2009-12-15 11:14 6楼
先谢谢白版及Hi泉先生的关注,因肝硬化确实难治根本,故看了此案而有感慨。Hi先生所述丹溪小温中丸应对偏中焦脾胃者有所疗效,但临床更多见的是肝郁、血瘀、脾虚、肾亏等几个因素综合所致,不知大家有何高见?恳求同仁发表一二!
2009-12-15 11:33 7楼
《阴阳应象大论篇》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2009-12-15 11:35 8楼
王冰曰:至谓至于身形。治皮毛,止于萌也。治肌肤,救其已生。治筋脉,攻其已病。治六腑,治其已甚。治五臟,治其已成。神农曰:病势已成,可谓半愈。然初成者获愈,固久者伐形。故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马莳曰:善治者,方其入皮毛时,即从皮毛而治之;其次者,则从肌肤而治之;又其次者,则从筋脉而治之;又其次者,则从六腑而治之;又其次者,则从五臟而治之。但治五臟者,邪已入深,猝难为力,诚半死而半生也。

张志聪曰:天之邪气,始伤皮毛,由皮毛而至肌肉筋脉,由筋脉而入于臟腑,故如风雨之骤至,而易入于内也。独言风者,风为百病之长,而能开发皮腠。夫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天之阳邪,始伤皮毛气分,故善治者,助阳气以宣散其邪,不使内入于阴也。邪在皮毛,留而不去,则入于肌肤矣,肌肤尚属外之气分,亦可使邪从外解,故其治之次也。邪在肌肤,留而不去,则入于经络矣,经脉内连臟腑,外络形身,善治者知邪入于经,即从经而外解,不使内干臟腑,此为治之法,又其次也。治六腑者,《金匮要略曰》,经络受邪入臟腑,为内所因,邪入于经,留而勿治,则入于里矣,故止可从腑而解。治五臟者,五臟之脉属臟络腑,六腑之脉属腑络臟,臟腑经气,连络相通,邪入于内,而又不从腑解,则干及于臟矣。邪在五臟经气之间,尚可救治而生,如干臟则死矣,故曰半死半生也。
2009-12-15 11:37 9楼
对于此病的治疗我的方法是先服用水煎剂,一段时间后在服用散剂,以便于久服。在治疗上大致思路是疏肝,健脾,活血,利水。其他的都是随症加减
2009-12-15 11:40 10楼
疏补两施,丸药缓图。
能使其半生,已经是很好的中医了。
2009-12-15 11:56 11楼
回复 5# Hi泉
这种病所谓体格健壮者,只是相对于患此病而极度衰弱者而言.四川治疗肝病的一些中医名家一般都主张缓消,十枣汤也有些医生在给病人用,能取效于一时,如再肿起来,则更难治疗,因正气已大伤.我在临床上遇到过用一例先以茵陈术附为主治疗取效于一时者,后以朱良春的经验方治疗而效佳.因其脉极弦劲无胃气,有精血亏虚的存在.
⬅ [经验随谈] 对急慢性湿疹、顽固性皮肤病的临床体会 老茶馆 熟读经典 回归本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