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诊室里的故事之-----寒热之间 转载: 中医体质五更泻高血压健康

2011-04-01 08:31 楼主
无疾:
王老爷子快七十了,身材魁梧,精神饱满,看上去就像五十出头模样。
一年前第一次来看病时,是为了治疗多年不愈的腹泻。当时症状很典型,每天从凌晨开始出现腹痛,
至黎明前必腹泻一次,随之痛减。几年前曾从一老中医处得灵药,服后病症大减。但此后腹泻又发作时,
这位中医已经退休。再到几个大医院就诊,开出的方药再也当初那般灵验,于是痛苦又持续了好几年。

“这种腹泻很典型,中医叫作‘五更泻’。有一种成药,是治疗这种腹泻的特效药,叫作四神丸。”

老王一拍大腿,道:“您说的太对了!和以前那位老中医讲的一样。可是四神丸这个药现在买不到了,
我去了很多药店,包括外地的,都没有。”

“这个也不很难,开成汤药就可以了。您没吃过吗?”

“我到**医院、**医院,和北京好几个大医院都去看了,有医生说脾虚,有人说肾虚,可是治来治去,
效果都不如以前吃的四神丸好。”说完,拿出几张方子。上面的药,多是白术、党参、黄芪之类益气健脾的。
指着其中一张又说:“这张方子,吃完一副就肚子胀的受不了。”

很多人,包括一些中医医生(无疾前几年也是如此),都对“辨证论治”四个字极为推崇,认为中医的精髓全在于此。
实际上,中医“辨病”的经验同样十分宝贵,正如此“五更泻”。虽然中医内科学中将此病视作肾阳虚证,
却不采用普通的温肾阳方法来治疗。而是专病用专药—四神丸。这一点,或许是令一些中医生按“理”操作,
无法取效,却又不知所措的原因。

于是将“四神丸”原方照开,效果如期而至,泄止痛减。余下的轻微腹痛,嘱自行艾灸神阙来善后。

时间已久,逐渐淡忘。前两天,老王突然又来到诊室,这次为的却不是腹泻,而是高血压。

原来老王一直感觉自己体质虚寒,从去年秋天开始,就一直给自己“补火”,方法是大量吃羊肉,
用黄芪来炖。三四个月下来,确实把怕冷的感觉逐渐变成怕热了,但与此同时,血压出现了同步的升高,
一直靠降压药维持。去年12月初,老王向往年一样准备去海南过冬。火车到了湖北,老王只觉头晕目眩,
心慌难耐。随即下车,到武汉一家大医院检查,测血压190/100mmHg,当即被医院扣下,进行治疗。
稍见好转后,马上回京,到一家大西医院内,继续住院治疗。一个月内,几经周折,血压终于被控制下来,
老王于是匆匆出院,匆匆来到诊室。

此刻老王的神态比起一年前萎靡了很多,自己感慨道:“我现在和当初就是判若两人。
特别疲劳,身体很热,又很虚弱。真不敢再到西医那里治了,再治总觉得自己会死在那。”

看了看脉,发现很有意思:一年前老王的脉沉而有力;此时此刻,有力更加明显,六部脉中,
却已有五部浮了起来。唯一一部不浮、无力的脉是左寸,代表心脏。脉上有两点重要的信息提示:
一是患者的体质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寒热转换;二是心脏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前者主要原因在于三个多月的羊肉加黄芪,后者则是猛力降压的必然结果。

自然化生的每一个人,往往都具有某种“偏”性。或寒或热,或湿或郁。有偏就有利,
性寒则不怕热,性郁者多心敏;有偏就有弊,性热则暴躁,性湿多脾虚。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
可是矫枉过正就难免过犹不及了。老王的情况很典型,生生的将寒性体质变成热性后,
人体会作出自然的反抗-血压升高。而为了应付新的问题,人为的抑制心脏功能,又会造成新的一轮衰退。
至此最初由体质寒热转变带来的利好,已经基本消化完毕,转而成为高血压、冠心病的利空信息了。
实际上,随着羊肉的“余波”逐渐平息,血压也会相应的回落。但现实过程中,基于“终生服药”的观念,
结果或许只能是,血压控制越来越理想,但仍然终生服用降压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29 17:51 2楼
学习了
⬅ 【转载】中医在校生学习方法浅识【转载】 老茶馆 【转载】无疾: 致中医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