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脈診經驗整理

2009-03-12 11:17 楼主
名家脈診經驗整理
名家脈診經驗整理

以下是蒐集各名家經驗集脈理的文章摘要,數量真的少的可憐,這些名老怎麼不肯透露多一點東西呢,而在我蒐集的一千多本中醫雜誌中也是一樣,脈診的相關文章實在太少了,而且有一大半是脈象儀的文章。倒是網路流傳的一篇脈診座談會的記錄,看了真是令人興奮不已,中醫如果不能用心在脈診那真是買櫝還珠,而且無法體會與進入最高深的中醫境界。

※一、醫話經驗集的脈診經驗

高血壓脈象;高血壓陽亢不僅脈見弦象,而且力量較強。舒張壓較高而收縮壓不大高者,輕按弦象不明顯,重案始見弦象,越重按弦象越明顯,可以稱為沈弦。也可稱為牢脈。收縮壓較高,脈壓差較大的病人,輕按就有弦象,脈來時明顯有力,脈去則相對減弱(近乎來盛去衰)。【長江醫話72、柯雪帆】

促脈;急促之中時一止,若陽氣盛,臟氣乖違,稽留凝澀,阻其運行之機,因而歇止者,其止為輕。若真元衰憊,陽馳陰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為重。
結脈;結而不散,遲滯中時見一止,譬如徐行而怠,偶稽一步可為結脈。若結而有力者為積聚。結而無力為真元衰弱。
疾脈;惟傷寒或溫病熱極,方見此脈,非它病之恆有也。若勞瘵虛憊之人見之,屬陰髓下竭,陽光上亢,有日無月,可決之短期而終。【黃河醫話163、脈診點滴、徐光先】

看脈必須看出五個脈象才能診斷清楚,如浮滑數而按之細弦,浮滑數為風熱痰,弦為肝鬱,細為血虛,此為素來血虛肝鬱,目前風熱痰火。
診脈必分浮、中、按、沈四部,浮中與按沈所得脈象往往迴然不同,一般來說,浮中見其標象,按沈得其本質。【燕山醫話9、論脈、趙紹琴】

“脈脫入臟則死,入腑則癒“之我見。【南方醫話51、廖崇文】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虛脈浮大,中取稍按則明顯減弱或細微似無,沈取脈微細如絲或無脈,為裡虛,且陽氣有浮越之象。若浮大之脈弦張無柔和之形,則表胃氣大傷。【高忠英驗案精選201、浮脈圖解初探】

肝脈;左關屬肝,如有獨弦,乃木火之熾盛。左脈少藏,右脈欠暢者,當從肝脾著手。右脈緊滑,左脈細弦,應以寒痛論治。【金子久專輯70、辨脈泛論】

【湛園醫話36、何任、脈診纂要】

【錢塘醫派216、張承烈主編、診法研究的學術研究】

【越醫匯講275、董漢良主編、王叔和《脈訣】質疑】

【醫者意也:認識中醫21、廖育群、古脈法與道教醫學】

【中醫診治手冊25、錢正賢、脈診】

久病有病脈可治,久病倦怠無神而脈見和緩則是敗症。
鬱病脈象,大多弦澀凝滯,其來必不緩,其去必不肯遲,先有一種似數非數躁動之象,細體認之,是無焰之火,無韻之音,是往來不圓滑,此為鬱脈,法當疏之發之。
寡婦與處女常見兩尺脈滑動滑疾,此乃情慾不遂,非妊娠脈,須細辨之。
六陽脈是強大有力,非堅硬脈。六陰脈是細微而靜,脈來有序。【連建偉中醫文集383、連建偉、診脈須識常與變】按:此篇文章為前浙江中醫學院副院長魏長春教授所作。

弱脈沈微欲絕,雖兼表象,如少陰之下利清穀,身疼痛者,即當從脈以救裡,姑勿論其證之兼表者。【杏林醫選17、江西省衛生廳選編、脈證真假辨】按:此文作者係前江西中醫專門學校創辦人姚國美先生,南昌至今仍流傳“見了姚國美死了不後悔“。

中神琴溪;知脈有術,沈浮遲數滑澀,乃人人所知,其餘之脈,則必先有某病之人,然後診其脈而得其象,譬如已知其為經閉之病人,診其脈而後始可以識經閉之脈,如是已知其為懷孕之人,診其脈而後可識懷孕之脈,留心觀察,習慣之後,則自能造於以脈知病之境,此吾門學脈之術也。窮研脈經而欲以之知病則迂遠迷離,終不能知其真處矣。【姜春華論醫集68、姜春華、脈診之演進、脈學探討】按:琴溪(1744~1833)每多奇驗,自曰;予使法,不為法使,能為臣仲景、不為仲景臣。引自(遠眺皇漢醫學)廖育群著。

五部皆虛,而一部獨實,其病為實,反之亦然。【蒲輔周醫療經驗14、中醫研究院編】遼寧中醫雜誌1996、6之蒲輔周先生臨診四診擷菁。

數脈;余以為數脈重在脈象,而不重在至數。否則“寸口脈沈而遲,關上小緊數“者,又如何解釋?
澀脈;參伍不調只經過參校類比,分析推求,以知人之形與氣,人與時令不相調和,此為病,而非三五不調,中有歇止。筆者以脈來搏起之振幅小,作為澀脈的唯一特徵。
芤脈;邊實中空,是指中取時的感覺,此時上部之脈管已經按下,搏指之力頓減,現中空之感,而左右兩邊之脈壁抗指之力尚存,因而呈邊實中空。
【相濡醫集3、李士懋、田淑霄、脈學心悟、瀕湖脈學索解】

遲脈並非一定主寒。蓋五臟病變,凡氣血虧虛、氣滯血凝、或陽虛裡寒、或痰溼阻絡、或邪熱結聚、陽明燥結、阻滯氣血、使陽氣遏伏於裡,氣機運行不暢、均可表現遲脈。遲而和緩有力,尚可見於正常人。瀕湖脈學:遲司臟病或多痰。仲景論遲脈尚有熱入血室及陽明里實諸證。【中醫精華淺說72、遲脈並非一定主寒、許健】

右關尺較大,且右尺脈獨澀,乃右腿有疾之候。
左關尺大,且左尺獨弦而牢,知其病在左腿,而指下有觸硬物感,然非系腫瘤之脈,故斷其屬骨折,接骨所用之鋼板尚未取出也。
左寸獨大且牢,是腦瘤脈象。【麻瑞亭治驗集439、麻瑞亭、脈診一絕】

虎脈:合谷穴,土家醫稱為生死脈,有此脈者病重可治,無此脈者病輕亦難救。
藏醫:切太谿脈定生死、切頸脈診上身部、切鼠蹊部診下身脈,切腋部診中間脈、切心前區診壽夭。【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605、黃龍祥、古代診脈法】

左大於右,為外感風寒,右大於左,為內傷飲食。外感病,左大為寒邪,右大為溫邪。右關滑大為食滯、消化不好。右關弦大,肝硬化。左關弦大,因怒鬱結或精神容易緊張。左關浮弦而芤,腹有癥瘕或脾腫大。脈之前後大小不一,關前脈動,多汗易驚,關後脈動,腎水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出血。女子尺脈較男子實大。關後脈實有力禁用實藥。關後脈絕者多死。
吳甫堂曰:寸浮大,知其膈間不快。右關濡弱無力,知其胃痛吐水。左關浮弦而芤,知其脾臟腫大。兩尺浮沈有力,知其腸有積糞。【中醫臨床家—馬光亞283、梁明達整理、神乎、忽視脈學,皆失偏頗】

※二、雜誌的脈診經驗

新中醫1994、2、數脈從寒論治瑣談。
摘要:陽虛而數,脈必數而無力或兼細小。

江蘇中醫1998、9論遲、數脈象數值的相對性
摘要:絕對性遲數脈為脈率60、90次/分,以平素脈率為準的加快或減慢,稱為相對性數、遲脈。臟腑病的熱證、寒證,出現絕對性遲數脈不多,而相對性遲數脈多見,所以應結合病人的平素脈率為準,不可拘泥於絕對性遲數脈。

遼寧中醫雜誌1997、7從代脈的沿革探討其臨床意義
摘要:脈經與千金的代脈脈象有兩種,一為止有定數,一為脈來數時有一止,間歇時間長者,今以前者為定論。但代脈主病以滑壽所說為主,主臟器衰微、風證痛證、跌打損傷、七情驚恐。但驗之臨床是未見,是為脈來數時有一止、間歇時間較長者。現在代脈見於心臟器質性病變以及洋地黃類藥物中毒。

浙江中醫雜誌1996、9促結代脈辨析
摘要:
促脈:脈來急數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結脈:脈來緩而時一止,止無定數。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結而有力,主氣滯血瘀、老痰結滯,可見於各種積聚、癰腫、癥瘕。浮結為寒邪滯經、沈結為積氣在內。
代脈:代脈之止,止有常數。間歇時間較長。

浙江中醫雜誌2001、12弦滑脈之我見。
摘要:弦脈是血管壁搏動的體現,滑脈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一種體現,所以弦滑脈可同時出現。

浙江中醫雜誌2001、2朱秀峰話弦滑脈。

中醫雜誌2001、11常見脈象寸口部光電血管容積圖的參數分析。

遼寧中醫雜誌1997、10中醫脈象分類的頻譜特徵研究。

遼寧中醫雜誌1995、10正常人脈象圖頻域指標分析。

遼寧中醫雜誌1994、2弦脈的血液動力學機理探討。

遼寧中醫雜誌1994、8脈象圖診斷動脈硬化的判別分析與臨床應用。

遼寧中醫雜誌1992、11細脈客觀化研究。用脈象儀檢測。

新中醫1987、4,脈圖主波幅變化與陰虛證

中醫藥研究1991、5寸口脈分候臟腑理論的實驗研究。用脈象儀檢測。

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1脈診位數形勢變化的心血管生理探討。用Doppler檢測。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3、4澀脈的多普勒脈搏圖及舌分光改變。

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10脈診浮沈虛實的客觀指標探討。

廣州中醫院學報1990、2中醫脈證計量研究近況。

中醫藥訊息1991、3脈診研究進展。脈象儀檢測。

山西中醫1991、4弦脈的現代研究。脈象儀檢測。

新疆中醫藥1990、4脈象客觀化研究的現況及設想。

中國醫藥學報1993、2脈診舉按尋三候客觀標準的初步研究。

江蘇中醫1998、1仲景脈法特點淺論。

上海中醫藥雜誌1998、2仲景浮脈探析。

山西中醫1988、1傷寒雜病論的平脈辯證法則。

中華醫史雜誌1988、2扁鵲脈學研究。

山西中醫1990、2對景岳脈學的初探。

山西中醫、1990、4試析難經脈診體系與傷寒雜病論辨脈診病的關係。

江蘇中醫2001、10疑經辨偽 托古開新—廖平“脈學”學術思想探析。

中華醫史雜誌1992、1崔嘉彥西原脈學及其學術研究。

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2脈診研究的成就。

中醫雜誌1989、7脈診研究進展。

雲南中醫雜誌1989、4簡論脈診在明清時期的發展。

江蘇中醫1998、4常見脈象息至失常病證及其辨治。

中醫雜誌1992、11跗陽脈新用。用於手部燒燙傷患者。

上海中醫藥雜誌1996、6話說“彈”脈。

※三:脈學專著專論
中國醫學大成、曹炳章、1992、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0
脈經、晉、王叔和
玉函經、清、杜光庭
重訂太素脈祕訣、清、劉伯祥
脈語、清、吳崑
11
醫燈續焰、明、王邵隆
12
脈說、清、葉子雨
重訂診家直訣、清、周學海
脈學輯要評、日、丹波元簡

增補珍本醫書集成、裘吉生編、1982、台灣世界書局。
4
訂正太素脈祕訣、張太素
5
脈訣乳海、王邦傅
脈診三十二辨、管玉衡
脈訣刊誤、戴啟宗
脈書要語、汪機
矯世惑脈論、汪機

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鄭金生編、2002、人民衛生出版社。包括;
1
通真子補注王叔和脈訣、宋、劉元賓
補注通真子脈要秘括、宋、劉元賓
脈訣理玄秘要、宋、劉開
潔古老人注王叔和脈訣、宋、吳洪
王叔和脈訣圖要俗解大全、金、張元素

中醫古籍珍稀抄本精選、段逸山編、2004、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
脈理集要、明、汪宦
脈學類編、宋、崔家彥

醫經病源診法名著集成、高文鑄編、1997、華夏出版社。包括;
脈經、晉、王叔和
崔氏脈訣、宋、崔嘉彥
察病指南、宋、施發、1241
診家樞要、元、滑壽、1304~1386
瀕湖脈學、明、李時珍、15694
診家正眼、明、李中梓、1588~1655
四診抉微、清、林之瀚
三指禪、清、周學海、1771~1834

脈學名著十二種、郝恩恩編、2005、中醫古籍出版社。包括;
崔氏脈訣、元、張道中
診家樞要、元、滑壽
瀕湖脈學、明、李時珍
診家正眼、明、李中梓
脈訣闡微、清、陳士鐸
診宗三昧、清、張璐
脈確、清、黃碄
脈理求真、清、黃宮繡
脈象統類、清、沈金鰲
諸脈主病詩、清、沈金鰲
脈理會參、清、余之雋
脈說、清、葉霖

徐靈胎醫書全集、清、徐靈胎、1980、台灣五洲出版社。包括;洄溪脈訣、脈訣啟悟註釋。
醫學悅研、明、李盛春、1997、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包括:脈理原始.。
新刊診脈、管玉衡、三三醫書。
醫脈摘要、清、蕭渙唐、三三醫書。
脈學正義、張山雷醫集。
三指禪、清、周學海、1992、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四診抉微、清、林之翰、1985、台灣宏業書局。
四診秘錄、清、欣澹庵(1853~1912)、1988、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脈確、清、黃碄、1991、中醫古籍出版社。
脈訣彙辨、清、李期叔、1963、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瀕湖脈學白話解、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編、1974、人民衛生出版社。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第三冊、診斷、清、陳夢雷、1988、人民衛生出版社。
脈貫、清康熙、王賢、2004、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文魁脈學、趙文魁。清、太醫。
蕭通吾脈訣與脈案、山西名老中醫經驗叢書。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彭子益(1871~1949)、2007、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脈緯、羅哲初、1983廣西人民出版社。
圖像診脈法、周華青、1991、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中醫脈理學集解、吳再德、2004、台灣鴻名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脈法求真、劉伯祥、2005、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中華脈診、劉冠軍、2006、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最新實用診脈法、許進京、2004、中醫古籍出版社。

脉诊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交流座谈会(部分发言)(广东中医◎1959年第5期)按:請至(民間中醫網)下載,推薦此篇文章請細細閱讀。

湖南梁季良诊脉秘传
诊脉之法古传;甚少无法练习之,脉诀皆言脉状而无识状之方。
今兹所言练习识脉状之法得之章湘屛老人(为行严君乃翁),老受之于易止松甫名医(为湘名医麓泉君乃翁)此法通于佛门之禅功,习之日久,指可通神,恐其失传,故笔之于次。
一、取李士材之诊家正眼一书内有脉诀论二十八篇,总论一篇,脉诀总论全须熟读,脉论可将所引高阳生及其他反证不重要之处加以删节,余亦须熟读,必使二十八脉皆能了彻其状,约须下一月功夫可以竣事。
二、湘人周梦觉道人著有三指禅一书,内有缓脉一篇,亦须熟玩,以知平脉之状。
三、士材书内引有内经五脏平脉之状亦须熟玩。
四、凡古人所著脉诀均可参考浏览.
五、脉状既明了于心,不能应之于指,欲得心应手最简便之法无如指捻笔管心想脉状也。其法如下:
取笔杆表面均平洁净中空者,约截一寸五六分长,以尺长之线穿入笔杆中两端相系成环平时可将线缠于小指上,使笔杆不至离手以免抛失,如不欲缠于小指,不用时置衣袋中亦可但易失也。
笔杆制成捻杆之法处手用手之中三指按杆上,大指屈首节,以首节背面平抵于杆后而捻只最宜注意之,然要使中三指之罗纹顶横成一直线(中指缩二指略缩无名指不缩则罗纹顶自成直线)并使成一水平。
三指按于笔杆上入手之法,先须调息静心默想五脏平脉往来指下,习者右手捻笔管,心想如有肺脾命之平脉往来,惟初捻杆时心中想象指下症,然耐心捻想半月以后笔杆上自然现脉行如心想之状。
练习可常假亲近人之手按其脉以为练习按脉之法,受诊者之腕须使恻置,大指在下,小指在上,指令略屈以己中指按于腕骨下高骨顶尖,缓推指下,使罗纹按于脉上则得关部,次下二指并于中指前,使罗纹按脉上则得寸部,次下无名指并于中指后,使罗纹按于脉上则得尺部,无名指并于中指后,长人并稍松,矮人并稍紧,不高不矮人则不松不紧置之大指屈首节,以首节背面抵于臂后。
捻杆半月之后,杆上当觉脉行即可将二十八脉随意取一心想其状往来指下而脉状自显,但须次第练习必使二十八脉随意想一脉,其脉即现指下,久之又久假亲近人脉按之既能断其脉行之状也。
捻杆时,一时只能练一手,两手须次第练之每日必订一定时间,一手至少须照法捻杆一个时辰之久以为定课,闲时即当捻杆默想不必拘时,然注于脉上无一息之间断,则指之罗纹灵可通神故曰通于禅也。
按人脉时,诊者当正坐凝神,将吸气送于丹田,轻轻呼出,数息后方按脉,则气平心静易得脉状。
诊人之脉,初取其浮部五十至起手,次取其中部五十至,起手再取共沉五十至然后断其脉状,此为至少之诊察时间也,习久自熟,融会贯通亦不必拘泥也。
练此法者费时约百日即成若能加练更臻妙境矣。
此法为不传之秘,愿医者尊重而勤习之则了了,于心者自得分明显于罗纹顶上而脉状无形矣,得者其宝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3-13 21:51 2楼
仔细分辩,找到自己的感觉,找对路子,多临床.
⬅ 28脈之脈形、脈義 老茶馆 習脈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