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个考题

2009-01-21 19:28 楼主
在小柴胡汤的症状当中,有两组相反的证,看谁能说得出为什么,考考伤寒的功底如何。
胸中烦而不呕与心烦喜呕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1-23 11:17 2楼
胸中不等于心
2009-01-26 13:21 3楼
2# gqdxk
是啊,这关于少阳所涉及的范围的问题,胸中不是心而是肺,是少阳之气,升发不利,导致阴血不升,阴血不升出现心阳之血不能外达与肌表,致使血充与心则心烦,胃络通心,血不外行则下充与阳明胃,导致胃肠道血脉充血,影响腑气的下行则出现呕吐,所以张仲景提出“心烦喜呕”。所有的疾病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心阳之血上充于肺则出现胸中烦,(兼有胸闷有痰但不咳),由于肺内比心包面积大,能充血而不能下达与阳明胃肠道,所以不会出现呕吐。
这是少阳升发不利而引发胸中的心肺之表现,其次,还有向上的头颈,向下的腕腹等等,所以看待问题要从整体来考虑,才能辩证正确。
还有少阳升发不及引起的厥逆,四逆散证中有咳加干姜五味子,与小柴胡汤的胸中烦用瓜蒌的理解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有轻重。没有咳嗽时加瓜蒌,有咳嗽用姜味。其次有心悸加桂枝,而小柴胡汤的心下悸,小便不利加茯苓二者也是程度有轻重,在理解上是一个道理。
关于这个问题,我出5天了,一直没有人来回答,就是没有弄明白其中的一些细微之处,也就说没有深入到张仲景的表面文章之内,也不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这么说,所以现指出以供参考。对否希望大家指正。
2009-01-26 15:51 4楼
楼主所释可谓是中西杂烩。
五天无人回复,可能是对你的考题不太感冒哈。
2009-01-26 17:22 5楼
奥?看来大家学习的很厉害了,看不起这点小问题。
2009-01-26 17:51 6楼
不然。这种问题似浅实深。我个人觉得很难回答清楚。
2009-01-26 18:50 7楼
我目前对这种问题仅限于从方证药证的角度去理解,还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
2009-01-27 19:21 8楼
我的看法:
胸、心二者在伤寒论中所指或同或不同,若规定了胸中、心下等限制就肯定有不同。此条中心烦之“心” 似乎实际上指现在说的“膈”的水平,说白了这里的“心烦”就是现代概念的心胃之间不适(也可能有汉方所 谓腹证存在),而且既然同时喜呕,那么心下这一部位不适自然也包含在其中了。《伤寒论》行文措辞,一般 十分严谨,如此处云“胸中烦而不呕”,那么可以肯定病位不及于现代概念之胃,也就是说,这里的胸中可以 理解为就是现代意义的胸中(现代人有时爱说“心中”,与此同义),从病位延伸的角度考虑或者包含有胁肋 部。
那么,这是否是说“胸中烦”和“心烦”这两个术语描述的病理状态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呢?这又不 然。 看看小陷胸汤的条文和方药,再结合小柴胡汤的“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加减法中可以看出病势演变 的趋势——事实上后世已经有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的做法,证明胸中烦、心烦和呕是可以同时出现的。就小柴 胡汤本身而言,其主症之一“呕”是一种“虚呕”,所以当无此症状时才可以去半夏和人参,加入栝楼实宽胸 散结除烦。
还有一个问题:此处的胸中烦和栀子豉汤的“心中懊憹”和“烦热,胸中窒”该怎么区别?我也想听听各 位同道的高见。
2009-01-27 19:25 9楼
但见一症便是.
2009-01-27 20:30 10楼
有道理,至于与栀子豉汤的区别,其实两者是一个道理,只是病机不同,栀子豉汤是血分郁热不能外达,上充于心肺引起的,突出一个“热”,而小柴胡汤则是气机不调,血行不畅上充于心肺,所以栀子豉汤的心烦比较重,而小柴胡汤较轻,当然也有较重的,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与柴胡加龙牡汤,则是心阳之热上充更甚,涉及到头,因此有头汗出,谵语,心烦等证。
对否请指正
2009-01-27 20:34 11楼
赞同.
⬅ 读"五脏风寒积聚篇"后 老茶馆 我国腰腿痛发病机理研究又获新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