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证医案

2010-11-18 20:54 楼主
1.风寒感冒(病毒性上感)
张X,男, 60 岁,干部。住院号: 148564,入院日期:1980 年3 月31 日。
主诉:低热伴头晕鼻塞4 天。
病史:患者因糖尿病,结肠过敏,神衰入院。于治疗中6 月7 日发现下午低热37.2~37.4℃,当时检查咽稍红,扁桃腺不大,两肺呼吸音清,白细胞8400/mm3,中性细胞61%,嗜酸性细胞4%,淋巴细胞33%,单核细胞2%,考虑为病毒性上感,于6 月10 日请中医会诊。
现证:低热4 天伴头晕痛,项背强急,鼻塞肢楚,恶寒无汗,不咳嗽,舌淡红苔薄,脉浮紧。
辨证:风寒外感,太阳经失宣,营卫失和。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10g 麻黄6g 白芍10g 甘草6g 葛根15g 生姜10g 红枣5 个
2 剂,每天1 剂,煎2 遍,日3 次分服。服后多饮开水取微汗。
药后微微得汗,恶寒肢楚已解,项背亦舒,再剂热解而愈。

按:本例特征为头项强痛,鼻塞、恶寒、肢楚无汗、脉浮紧、血象不高,别无阳性体征,纯为风寒外感太阳经失宣,营卫不和,因而予辛温解表之剂葛根汤以疏解之。药后微汗邪从表解,故一剂知,二剂已。
北齐徐之才在“十剂”中说:“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意思是葛根、麻黄等轻扬发散的药物,可以驱除在表的实邪。患者本有消渴阴津不足,加之风寒在表营卫不和,筋脉夫养,而见到项背强急不能舒展的症状,所以在桂枝汤调和营卫的基础上,加入葛根鼓舞胃气,生津解肌,既帮助桂伎汤解散表邪,又恢复了津液,这样对解除头项强痛是有益的。因为恶寒肢楚无汗,故用麻黄辛温解表,增强发汗的力量,使邪从汗解。


2,风寒感冒(病毒感染,枕大神经痛)
沈×,男, 57 岁,干部。住院号: 209937,入院日期:1980 年6月9 日。
主诉:发热5 天,伴右枕部发作性疼痛。
病史:5 天前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38℃,下午较重,有时体温正常,伴周身肌肉酸痛,发作性右枕部疼痛,如闪电样,约几秒钟,沿风池穴至百会及右上脸途径放射。发作时右眼视物模糊。经本单位医务室对症治疗无改善而入院,以往无特殊病史。
体检:体温37.6℃,脉搏76 次/分,呼吸16 次/分。血压120/80mmHg。神清合作,自主体位,有发作性疼痛痛苦病容,无明显脱水貌,无出血点、黄疸、浅部淋巴结不大,头颅无异常,五官端正,右下颌骨手术疤痕,外眼所见无特殊。右风池穴部位压痛,局部皮肤无改变,颈软活动自如,颈椎无压痛,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正常,两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率76 次/分,律齐,A2>P2,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及,四肢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浮肿,双脚背动脉搏动良好。
血常规化验:血色素13.29,白细胞4800,中性细胞64%,淋巴细胞33 %,单核细胞3%。
尿常规化验:蛋白±,余均阴性。
诊断:病毒感染(神经系统),枕大神经痛。
1980 年6 月10 日中医会诊:
现证:症情如前述,发热肢楚,无汗,发作性右侧风池部疼痛,二便如 常,苔薄脉弦。
辨证:证属风寒外感,太阳经失宣。
治法,拟方疏解风邪,予荆防败毒散加减主之。
处方:羌活10g 白主10g 荆芥10g 防风10g 川芎10g 柴胡15g 前胡10g 甘草6g 薄荷6g 生姜6gx3
每天1 剂、煎2 遍,日3 次分服。
1980 年6 月17 日二诊:
药后汗出热解,肢体舒畅,发作性右侧风池部疼痛亦解,现无不适,不需服药。

按:本例为风寒外感,除发热肢楚无汗外,突出的症状为风池部的闪电样痛及压痛,当非单纯的太阳经表证可比。风池在经络学属足少阳胆经,此处疼痛与伤寒论之少阳经半表半里证又有区别。故选用荆防败毒散辛平疏解,发汗败毒。其中羌、芷、荆、防、薄荷、生姜发汗解表除风寒,柴胡升散能解少阳之邪,前胡辛苦而降,能散太阳之表降火消痰,川芎引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使之协同。处方丝丝入扣,故能药到病除。

3.风寒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一)
陈×,男, 66 岁,干部。住院号: 38313,会诊日期:1980 年9 月18 日。
主诉:发热恶寒、头痛、关节酸痛1 天。
病史:患者因前列腺肥大入院手术。入院前感冒未完全恢复,昨晚8 时半洗澡,夜间小便起身3~4 次。今早起觉头晕,轻度头痛,咽干,上肢关节酸痛,无咳嗽。测体温37.7℃,给服抗感冒四号4 片,日3 次,出少量汗,下午体温上升至38.2—38.9℃,上述症状加重。
体检:咽部略充血,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及少许湿啰音。
化验:白细胞7700,中性细胞78%。
现证:头痛、项背发紧,全身关节肌肉酸痛,恶寒无汗,咽喉发干,舌苔薄黄,脉浮滑。
辨证:外感新愈,正气未复,又加新感,故外有风寒表证,里有伏热。
治法:辛温解表,苦寒清里。
处方:葛根15g 炙麻黄9g 桂枝10g 甘草10g 炒黄芩15g 生姜15g 板兰很 15g 鱼腥草30g(后下)大枣12 个x2
每天1 剂,煎2 遍,日3 次分服。药后多饮温水。
1980 年9 月22 日二诊:
药后出汗较多,发热恶寒、咽痛、关节酸痛均解。前天体温已降至正常, 现感全身乏力,动则易汗,食欲不振。二便尚调。舌苔薄白,脉滑微数,表
解里热亦除,卫阳不固,胃气未复也,当以桂枝加芍药汤和之。
处方:桂枝6g 白芍12g 生山植10g 甘草10g 生姜10g 五味子12g 煅牡蛎30g 大枣12 个x6 每天1 剂,煎2 遍,日3 次分服。
1980 年10 月6 日三诊:
仍感疲困乏力,胃纳不香,眠少,便调,余无特殊。舌苔薄白,脉象细弱。外感之后,气虚脾弱也,拟方补气健脾,以图恢复。
处方:红人参10g(另煎冲)炙黄芪30g 炒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3g 五味子10g 焦三仙各9g 生姜99 大枣12 个
6 剂,每天1 剂,煎2 遍,日3 次分服。药后胃纳渐增,体力渐复,于
10 月14 日顺利地做了前列腺切除术。按:本例为外感风寒,里有伏热证,故予辛温以解表寒,苦寒以清里热。表里同治,寒温共用,并行不悖。表解热清之后再用桂枝加芍药汤调之,固卫阳复胃气。最后予补气健脾之剂以善其后,力图早日康复,为手术创造条件。

4.风寒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二)
张××,男, 70 岁,干部。住院号: 192495,入院日期:1984 年12 月17 日。
主诉:咳嗽咳痰半月余,恶寒发热5 小时。
病史:患者素有慢性气管炎,平时很少咳嗽。本月前因受凉后逐渐咳嗽,咳白色粘痰,不易咳出,经服药后好转。3 天前再次受凉,咳嗽加重咳痰增多,呈阵发性剧咳,痰微黄。昨日下午5 时许出现发冷发热,当时测体温为 37.7℃,伴头痛乏力,纳差,无鼻塞流涕,二便正常,晚上体温升至38.9℃,在单位注射柴胡注射液一支,急诊入院。以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史,现稳体检:体温36.8℃,脉搏80 次/分,呼吸21 次/分,血压140/80mmHg。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不大,心率104 次/分,律齐,各瓣膜未听到杂音,两肺听诊清音,两肺底有少许湿啰音,肝脾未触及,余无阳性体证。辅助检查:血象:白细胞15000/mm3,中性细胞34%。淋巴细胞14%,
嗜酸性细胞1%,单核细胞1%。胸片:无异常发现。
1984 年12 月18 日中医会诊:
现证:病史如前述,现咳嗽,痰微黄,咳不爽,畏寒发热,头痛,神疲乏力,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浮数。辨证:素有慢性气管炎,肺气本虚,又加屡感风寒,未能及时疏解,郁而化热、痰热蕴结,肺气失宣。
治法:疏解清肺化痰,佐以益气。
处方:炙麻黄6g 杏仁9g菊花15g 板兰根15g 双花15g黄芩15g 沙参15g知贝母各9g 陈皮9g 生晒参8g (另煎)生石膏30g 丹参15g
4 剂,每天1 剂,煎2 遍,日3 次分服。
1984 年12 月21 日二诊:
恶寒发热已退,仍感乏力,声哑咳嗽,痰微黄,口淡乏味,大便略溏,苔薄黄,脉弱。
化验血象:白细胞9000/mm3,中性细胞76%,嗜酸性细胞2%,淋巴细胞21%,单核细胞1%。外感虽解,痰热未净,肺气未宣,脾胃未健,拟方
清热化痰以宣肺,补气健脾以醒胃气。
处方:炒黄芩10g 龙葵15g 百部10g 天麦冬各9g 云等15g 陈皮9g 川贝母9g 法半夏9g 枇杷叶9g 鸡内金9g
6 剂,服法同前。
1984 年12 月27 日三诊:
神疲乏力,音哑明显好转,每晨4 点多干咳痰少,胃纳大便正常。进餐时头汗,活动后心率增快。苔薄白,脉弦滑。仍为余邪未净,正虚未复,肺
气未宣,再予清余邪以宣肺气,益气阴以复其正。
处方:龙葵15g 百部10g 天麦冬各10g 陈皮9g 黄芪20g 北沙参15g 川贝母9g 枇杷叶9g 生三仙各9g 生晒参8g(另煎)丹参15g 石菖蒲15g
8 剂,于12 月28 日带药出院

按:本例高年弱质,素患痰饮咳嗽,肺气本虚,卫外之阳不固,易受邪侵,因两次受凉未能及时疏解,郁而化热,痰热胶结,阻塞气道,宣降失常,故治疗始用疏解清热化痰驱邪以宣肺气,继用清化痰热理余邪,益气阴以复其正。

5.风热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一)
陈××,男, 60 岁,干部。住院号: 112323,会诊日期: 1966 年11 月16 日。
主诉:发热头痛,喉痛、咳嗽3 天。
病史:患者一周前感冒已愈,前日上午自觉受凉,当即感到周身发冷,下午3 时体温37.4℃,晚上38.4℃,周身无力,轻度咽部于痛,伴咳嗽。
体检: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胸部听诊肺底部少许湿啰音,余无阳性体征。
化验检查:白细胞12400/mm3,中性细胞86%,淋巴细胞13%,单核细胞1%。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会诊:
现证:病史如上述,发热暮甚,3 日不解,仍头胀,四肢酸楚,无汗,咽喉干痛,口渴喜饮,咳嗽咯痰黄粘不爽。诊见面红唇干,咽喉潮红,舌红苔黄薄,脉浮数。辨证:证属风邪外感化热,留恋不解,咽喉不利,肺气失宣。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利咽。
处方:香豆鼓10g 荆芥6g 后下薄荷6g 后下大力子9g 银花9g 连翘9g甘草3g 桔梗6g 杏仁9g 芦根15g 淡竹叶9g
3 剂,每天1 剂,煎2 遍,日3 次分服。
药后得汗热解,2 剂咽痛减,3 剂诸证均除。

按:风为阳邪,易从热化,伤于肺卫,证与手太阴温病同。治以辛凉解表,清肺利咽之银翘散,药证相符故能药到病除。

6.风热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二)
陈××,男, 64 岁,干部。住院号: 38313,入院日期: 1978 年2 月27 日。
主诉:咽痛,全身不适4 天,发热咳嗽、咳痰1 天。病史:病人于本月23 日受凉后咽痛、全身不适。次日去某医院诊治,谓悬壅垂水肿,诊为咽炎,予乙酰螺旋霉素治疗,日渐加重。昨日开始咳嗽咳黄色浓痰,晚12 点测体温38℃,当即肌注百尔定2 支,今晨体温37℃,为进一步治疗而入院。以往有冠心病,左侧输尿管结石史,现稳定。体检,体温36.4℃,咽红、悬壅垂右侧有小米粒大一白色分泌物,颌下可触及2 个黄豆大淋巴结轻压痛,右肺底闻少许湿啰音,心率80 次/分,律齐,肝肋下2cm,软、无压痛,脾未及。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3050,中性细胞75%,淋巴20%细胞,酸性细胞1%,单核细胞4%。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1978 年2 月27 日中医会诊:
现证:昨晚发热口干,头痛肢楚,今晨热退。现在咳嗽,咳黄色浓痰,咽喉仍痛。诊见舌红苔黄腻,脉浮数。咽喉红肿及悬壅垂白色分泌物同前。
辨证:风热外感,肺气失宣。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处方:板兰根30g 银花15g 连翘15g 金莲花15g 元参9g 甘草6g 炒黄芩 15g 桔梗9g 前胡9g 山豆根9g
每天1 剂,日3 次分服。
1978 年3 月3 日二诊:
热退未起,咽喉肿痛已解,咳嗽亦减,痰色微黄。苔薄脉弦。白细胞9700, 中性细胞65%。仍是余邪未尽,拟方清理余邪,宣肺化痰。
处方:银花15g 连翘9g 炒黄芩9g 元参9g 甘草6g 金莲花15g 南沙参9g 矮地茶15g 枇杷叶15g6 剂,每天1 剂,煎2 遍,日3 次分服。
药后诸证均解,痊愈出院。
按:本例就诊时表证虽解,但上焦邪热犹甚,肺气失宣,咽喉红肿,故 予清热解毒为主,利咽消肿,宣肺化痰为辅,咽喉肿痛消除再予清理余邪,宣肺化痰。因“痰乃有形之火”,痰阻则肺失宣降而咳嗽。故治咳必须化痰,而化痰必须清除肺热,以净余波,“治病必求其本”也。

7.气虚感冒(普通感冒)
张××,男, 68 岁,干部。住院号: 46679,入院日期: 1978 年 1 月23 日。
主诉:发热,全身不适1 天。
病史:近因工作劳累,睡眠时间少,昨日下午自觉背凉,周身不适,咽 干,晚餐不想进食。晚8 时体温37.8℃。医生给服银翘解毒片4 片,感冒冲剂2 包,柴胡注射液4ml 肌注,并休息后体温逐渐下降,恢复正常。但仍疲乏思睡,口干苦而入院诊治。发病后无明显咳嗽,头痛、鼻阻、流涕等,昨晚稀便1 次,无腹痛、里急后重等,小便如常。 以往有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结肠过敏及前列腺肥大等。
体检:体温36.5℃,血压100/70mmHg,脉搏56 次/分,呼吸18 次/分,一般情况好,疲劳状态,咽微红可见多个滤泡,扁桃体不大,胸部听诊两肺未闻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56 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收缩期杂音,A2>P2,肺肝界右锁骨中线第6 肋间,腹平软,肝肋缘下可及1.5~2cm,质软无压痛,脾未及,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3.2 克,白细胞8100/mm3,中性细胞74%,嗜伊红细胞3%,淋巴细胞20%,单核细胞3%。尿常规化验,f。诊断:感冒。
1978 年1 月23 日初诊:
现证:近因工作较累,昨起感背恶寒,低热,经按上感对症治疗后退热, 现在神疲乏力,四肢酸楚,舌苔薄白偏干,脉沉细弱迟58 次/分。
辨证:劳役伤气,外感风寒,肌表失宣。
治法:益气疏解,佐以养心活血。
处方:白晒参9g(另煎冲)黄芪15g 麦冬12g 五味子9g 桂枝9g 甘草3g 赤白芍各9g 丹参15g 生姜6g 大枣5 个
2 剂,每天1 剂,煎2 遍,早晚分服。
1978 年1 月24 日二诊:
药后神疲乏力,四肢酸楚减轻,鼻不塞无咳嗽。苔薄根腻,脉较昨有力仍迟, 58 次/分,表证虽解,正气未复,拟方益气养心活血。
处方:白晒参9g(另煎冲)麦冬12g 五味子9g 赤芍15g 丹参15g 黄芪15g 当归9g 川芎9g 仙灵脾15g
6 剂,每天1 剂,煎2 遍,早晚分服。
1978 年1 月27 日三诊:
睡眠不实,精神尚可,无心前区不适,但心电图仍不正常(T 波)。苔薄脉微弦。外邪已解,正气渐复,出院带原方6 剂。

按:感冒俗称伤风,其病因主要是感受风邪,但有“风寒”,“风热”之别,挟暑、挟温、挟燥之分及偏虚偏实之辨。本例为高龄弱质,又兼劳累过度,正气被伤御邪能力不足,风寒乘虚而入,营卫失宣。更兼素患胸痹心痛,乃本虚标实之证,故治予辛温解表补气的同时佐以养心活血,乃标本兼治之法。

8.风温(细菌性肺炎)
黎×,男, 63 岁,干部。住院号: 209395
就诊日期: 1980年5月11日
主诉:畏寒伴高热8 小时。
病史:昨日下午洗澡后着凉,今早感全身不适,关节酸痛,头晕乏力,无明显咳嗽吐痰及鼻塞。测体温40℃,伴畏寒,即入×院就诊,按上呼吸道感染处理,肌注柴胡注射液1 支,静滴10%葡萄糖500cc 加红霉素0.759,因高热未退来本院进一步诊治。 患者曾患下肢“丹毒”、“前列腺肥大”及“皮肤过敏”等疾病,平时常服地塞米松、利血平、苯海拉明、中药等治疗。
检查:体温37.8℃,脉搏94 次/分,血压108/78mmHg,急性热病容,表情痛苦,皮肤巩膜不黄,付鼻窦乳突无压痛,咽极度充血,扁桃体不大,颈软无抵抗,两肺底闻水泡音,以右侧为甚,心音有力,心尖区可闻Ⅱ级收缩期杂音,腹膨隆,肝脾未及,肠鸣音正常。血化验:白细胞21900,中性细胞91%,淋巴细胞7%,嗜酸性细胞2%。X 线胸片:右中肺野可见片状阴影,两侧胸壁肥厚,心脏不大。提示:右肺片影考虑为炎症。
诊断:右肺细菌性肺炎。
治疗至5 月15 日退热,但至23 日又发高热伴腹泻不解。1980 年5 月23日中医会诊。
现证:右侧肺炎入院,热退复起,高达39.4~40℃,腹胀泄泻带粘液,今日上午已4 次,肢楚无汗,咳嗽痰多,微喘。舌苔黄腻,脉浮数。
辨证:证属风温入里,表里双感,上中二焦失宣。治法:解表清里,芳香化浊。
处方:葛根、黄芩各15g,制半夏12g,藿香、川黄连、陈皮、豆鼓、苏叶、杏仁各10g。
4 剂,每天1 剂,煎2 遍,日3 次分服。
1980 年5 月27 日二诊:
药后热退,大便泄泻已止,日1~2 次,腹胀基本缓解,咳嗽痰多,微喘,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属表证虽解,湿热挟痰未清,拟方清宣化痰。
处方:炙麻黄、甘草各6g,杏仁、川连、藿香、桔红各10g,生石膏30g,黄芩、半夏各15g。
1980 年6 月3 日三诊:
热退咳喘大减,痰不黄,苔薄黄,脉弦滑,大便仍带有粘液,腹不胀,还是湿热挟痰未净,再予清湿热化痰之剂。以善其后。
处方:藿香、紫苏、杏仁、桔红、半夏、黄芩、云苓各10g,炙麻黄、川连、甘草各6g。×6
药后咳嗽咯痰均解,大便正常,证情稳定出院。

按:本例初用抗菌素等治疗,热退病势虽缓,但余邪未尽,故死灰复燃,表邪未已里热复炽。上则痰热壅于肺,下则湿热蕴于肠,故宜表里同治,清燥并用,使邪无留恋之地,以遏其燎原之势。故能药后表解里清、热退泻止,再按前法加减调理,三诊而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单纯性疱疹自己编药方一味,请各位前辈斧正 老茶馆 坚持学习中医经典:走过去,前面是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