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会点滴

2010-10-22 20:56 楼主
□ 岳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学,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笔者作为精品课教师之一,4年来,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为临床课,由附属医院的医生承担教学任务,因此有一个角色转变的过程。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所以,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
因此,笔者在备课上下苦功,凡是历史沿革涉及的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中的内容都要深入进去,把理论与所要讲的病证紧密联系。比如说“痢疾”一病,书中有“脂络”的概念,该如何向学生解释?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结合“痢疾”的病机、《内经》、《景岳全书》、“形气神”理论、西医学相关的认识,对“脂络”一词进行讲解,把痢疾的病因、病机、鉴别以及治疗紧密联系起来。在讲解中,通过提问的形式启发同学,一环扣一环,最后给出答案,同学们听得饶有兴致。
再比如讲“痞满”,笔者发现治疗痞证最经典的是半夏泻心汤,许多医家都注解为阴阳水火升降的问题,很难理解。后来通过学习《易经》了解了“痞”通“否”,在《易经》卦象为乾天在上,坤地在下。结合中医理论,人体气机升降是以肾水升、心火降为根本,且阳明胃宜降,太阴脾宜升。肾水从东方升,心火自西方降,因此,在心肾相交过程中,肝脾助肾水以温升,肺胃助心火以凉降。故中焦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若阳明不降,太阴不升,势必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导致“痞”证。
半夏泻心汤正是通上下、交阴阳之用,从而恢复中焦正常的升降。通过对“痞”追本溯源的解释,使同学们对该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另外,在备课时笔者常常把五、六、七版教材一起对比来看,对前后不统一、有争议的问题,选择较贴切的版本讲解给学生。并在每次讲课前都把最新心得加入教学中,这样既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又提高了兴趣。
总之,通过教学,笔者充分地得到了锻炼,不仅教学水平提高了,临床也有了提高,为中医教育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0-23 22:46 2楼
说得好,学习了,学习了
⬅ 国庆节用中医外治方法治父亲感冒的经过 老茶馆 萧龙友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