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补中升阳法则探讨

2010-09-12 21:27 楼主
张光奇

“补中升阳”是东垣治疗脾胃内伤病证的重要大法,源于《内经》“虚则补之。“劳者温之”理论。它是李东垣在受张仲景甘温益脾胃的启发并张洁古脏腑寒热虚实辨证、药物补泻升降理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长期丰富的临床实践而形成的。本文着重从方法、治疗原理、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方法

补中升阳法则,其方法主要指导用药物,其次是针灸.在摄出,食药宜禁和药后调养等方面也有讲究。

(一)药物1.甘药补中。即以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类甘温之品补脾胃、扶元气。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它强调调补脾胃对元气的滋养作用。如“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面后能滋养元气”。并据此提出治疗脾胃内伤疾病,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甘多者即黄芪,人参等,辛少者即下述风药。
2.风药升阳。风药是张洁古《医学启源》“风升生”类药物。东垣常用升麻、柴胡、葛根、防风、羌活,独活等。这些药具有体轻上行,辛味升散的特点,其性类风,治疗脾胃病即取其升发之性,疏引阳气上升的作用。
东垣重视脾胃阳气升发,认为脾胃健运,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充沛,生机才能洋溢活跃。如“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塞皮毛,散于百脉’。若“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病理上突出脾胃虚,气不上行,治疗上于甘温补中扶元气的基础上,稍加升麻、柴胡、羌独活等风药升阳,以遂其生升之性。此外,东垣应用风药,尚有以下特点:
(1)擅用升、柴之长:考《牌胃论》补中升阳28方中,用升麻23方,柴胡18方,合用14方,其他防风、羌独活等远不及此。因为升麻入脾胃两经。可升脾胃阳气.恢复运化,利其枢机,柴胡入肝胆两经,可使少阳之气生旋上行,利其疏世。多用升麻,说明东垣内伤学说以脾胃为中心,多用柴胡,体现少阳胆气升发对脾胃运化及升降的促进作用。可见东垣升阳擅用升柴之长,是有其理论意义的。
(2)升阳辅以降火:东垣虽重视升发,但也未忽视沉降的一面:治疗中,在以升、柴、羌,防升阳的同时,常配以黄连,黄柏,黄芩等品以泄热降火。
(3)风药量轻、忌久用:东垣方中风药用量较轻,取其升浮之性,引阳气上行,轻而取胜。又风药多辛温疏散,久用必伤元气,告诫说:“病去,勿再服,以诸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甘温补中与风药升阳合用,是东垣立法制方的要则。
(二)针灸《脾胃论》中。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是论针灸方法为主的篇章。两篇载有取腹上募穴以补元气,刺足三里“补脾胃升阳气,刺荥输以治脏腑气机逆乱等。
另外,在摄生方面,东垣强调顺应季节,节制饮食,舒畅情志,使脾胃健运,阳气生发正常,生机才能旺盛。用药上,因苦寒、淡渗、辛热之品可损伤脾胃,。泻升发而助收敛”,当禁。饮食上,。湿面、酒、大料物之类,助其火而泻元气,生冷、硬物损阳气,皆所当禁”。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总之,补中升阳是比较全面的,是东垣论治脾胃病的独创。

二、治疗原理

(一)调脾胃平升降脾胃主运化,是滋养元气的源泉,又为精气升降的枢纽。损伤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元气不充,诸病由生。东垣在升降问题上,强调脾胃升发的一面,故治疗以甘多辛少补中升阳.其目的就在于恢复脾胃运化及升降功能。俾脾胃健、纳运旺、升降协、元气充,人体生机才能洋溢括跃。至于部中升阳以调整脾胃、平衡升降,尚有如下具体内容。
1.补中升阳,气旺火制。即补中升阳,使脾胃之气升发,元气随之充旺,元气旺则阴火消。阴火,是牌胃内伤学说的一个重要病理概念,寻师王祖雄认为当从病机认识,由于饮食、劳倦、情志损伤脾胃,以致清气不升,元气不充,阴火亢盛。概言之“气火必凋,升降失常”。治疗“当补脾胃之根蒂也,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品为之使”。
2.补中升阳,升清止泻。东垣所论泄泻,即《内经》之飧泄,由“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清气在阴。所致,治疗当于甘温补中基础上,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之升,不令飧泄也”。
3.补中升阳,益肺固表。对脾与肺在病理上的联系,东垣认为“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故咳嗽气上,皮毛不能御寒。。治疗上用“黄芪之甘温,以益肺气而固腠理”,“上喘、气短、懒语,须以人参补之’;“若从权,必加升麻以引之”。
4.补中升阳,通利九窍。东垣认为九窍病证,由于脾胃虚,化源不足,五脏不充则九窍失养,又清阳之气不能上通于天,九窍也为之不利。治疗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升,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太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二)补中升阳与调中理气 东垣制方用药重视调畅中焦气机,最常用陈皮,因陈皮可“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之用。,它如苍术、半夏、神曲亦为常用之品。
(三)升发胆气的重要作用,胆(肝)由少阳主,属木类风,主疏泄升发。东垣对《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释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认识到胆气疏泄升发在脏腑功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生理上则认为“甲胆风也,温也,主生化周身之血气。……禀气于胃,则能浮散也、升发也”;从病理上则认为,脾病也影响胆气升发,“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不升,即少阳甲胆之气也”。东垣所用的风药升阳,实包含了升发胆气的含义,其中柴胡就为升发胆气而设,兼辅助升麻升发脾胃之气。

三、临床应用

《脾胃论》制补中升阳方二十八首,以治疗多种病证。如治阴火有三方,补中益气汤是其代表方剂,阴火炽盛则兼以苦甘寒泻火,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而阴火郁于脾土,弥漫于肌腠者,用升阳散火汤。治泄泻用升阳汤、升阳除湿汤。治咳嗽气喘外感之证用升阳益胃汤、黄芪人参汤等。导师王祖雄教授临床也常用上述方药治疗多种病证,重视脾胃阳气的升发。如治慢性泄泻,在五味异功散、痛泻要方基础上,常加厚朴,木香、淮山药,扁豆、升麻、葛根等以健运脾气,升发脾阳,对痿证,王老认为临床多有纳差的病症及劳累的诱因,属脾胃气虚者居多,治疗立足于补脾胃,益气生血,常用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台独活寄生汤治疗,还以益气聪明汤为主,治疗头痛及耳目诸窍病变.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另外,现代关于补中升阳法则在内、妇,儿、五官等科的临床报道也不少见。

东垣内伤学说,以脾胃之主,重视脾胃阳气升发,用药多补中气,升阳气。这一特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效法的医家不少,如罗天益、李中梓、叶天士,张锡纯、黄文东等。其中贡献最大者为叶天士,在脾胃内伤学说基础上,发明了胃阴学说。历代医家继东垣脾胃内伤理论之后加以补充、深化,使脾胃学说更加完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脾胃论》补法精义 老茶馆 《脾胃论》反佐用药经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