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改必然失败的原因及缓解改善设想

2008-11-30 22:09 楼主
牙医世界
经历多年的医改轰轰烈烈地失败了,近来在多部门的创作下由出台了新的征求意见稿。大众的普遍反应是读不懂,这是因为各部门都不原意对自己的本位有所失,经过反复斟酌权衡利弊才会有那么多的看不懂。
回顾先前的医改至少是由于主管部门和公立医疗机构过多地顾及自我的得失,才是医改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施医改之初公立医院的院长们整天都在说狼来了,其主管部门和媒体也都在为之鼓噪。一时间似乎只要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必然会摧毁我国的医疗保障体制,给政府带来无可估量的麻烦。于是主管部门给民营资本创立的医疗机构设置了层层索套;媒体专挑民营医疗机构的瑕疵曝光;公立医院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对民营医疗机构进行绞杀。这么多年来在多方围剿下,民营医疗机构只能苟延残喘。而公立医疗机构在扼杀了摇篮中的民营医疗机构后,为了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其先天独厚的各种优势,置民众的公共卫生利益与不顾,才造成了医疗改革的失败。
医改失败的首要评判依据是没有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而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公立医院无限制地扩大特需医疗和开设专家门诊。正是由于特需医疗的扩张,客观上损害了公众的基本公共卫生利益。专家门诊的无限扩张和挂号费的大幅提升,以及利用患者盲目相信专家而进行过度医疗造成了看病贵。过去三级医院有各具特色的专科门诊,挂号费用与普通门诊相同,由普通门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预约转诊,体现了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加合理地按需分配。而现如今各专科都变成了专家门诊,不再由医生根据病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调配,而是有病人根据医院的宣传盲目地选择。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造成了看病难,其高额的费用也造成了医疗保障经费的入不敷出。
我国原来的公费和劳动医疗保障体系,明确规定了各级医院的转诊制度,在建国后相当长的阶段体现了保障基本医疗的宗旨。但是在先前的医疗改革中非理性地过分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抽象概念,随意就诊破坏了原本不平衡不普及的医疗资源的相对平衡,使得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一、二级医院门前罗雀濒临倒闭,人为地加剧了看病难的矛盾。
公立医疗机构的院长都会说,国家投入有限,如果不设法经营医院无法维持,其员工的工资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以一个3000人的三甲医院为例,其中非医护人员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存在大量回聘人员,特别是高资质的医护人员。大量的非一线人员的存在客观上加重了公立医院的基本负担,同时也阻碍了年轻医护人员的就业和培养,使得医疗事业后继乏人。急功近利地从外地招聘高学历人员,既花费大量的安置经费,又破坏了国家平衡医疗资源的努力,事实上加剧了看病难。
看病贵通俗地被认识为药贵,虽然国家对基本用药采取统一招标,但是同一药品往往有复数的生产商,用药需要医生的处方,厂商同样可以通过医生来控制处方的走向。同时名牌医院的集团化更加剧了其价格的垄断地位。而在专家门诊中因为病员的迷信,同样可以出现大量的高额自费药物和过量药物的使用。不仅使得药费居高不下,也在吞噬公众的医疗保障基金。
公立医院因为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存在,对相当地位以上的干部和院内专家或干部提供了高标准的医疗服务,甚至是不计成本的超标服务。根本无法实现对病不对人的,平等的医疗服务宗旨。单从公立医院的挂号费就可以发现人与人存在如此大的差异,离休干部的每次一角到专家门诊的300元的距离,说明了在看病时要么有权要么有钱,普通民众是无法享受平等的医疗服务的。
医疗改革的难度与干部改革同等的艰难,要在短期内寻求改变必须要有所放弃。
根据我国的现状公立医院必须承担起保障全民基本医疗的义务,不要奢求什么亚洲或世界的第一,公立医院的首要任务应该落实到保障基本医疗和培养合格医生的中心任务上去。国家改革开放后,非国有经济的力量日益壮大,要鼓励和扶持民营医疗在高标服务的基础上开展医学研究,根据其成果给与税收减免的优遇。精简公立医院的固定编制,确实落实医学毕业生的住院医生轮转培养制度和专科医生培养制度;聘请民营医疗的精英从事公立医院的兼职公益医疗服务;鼓励高年资或退休医生到民营医院从业;对偏远地区的医学生实行定向免费教育和终生免费培训的措施;恢复使用医保必须遵循各级医院的逐级转诊制度;从而将有限的国家卫生预算全部用于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在实行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国家设立商业医疗保险和民间辅助医疗保险相结合,提高民众的自我保障意识,达到建立相对完善的国家综合健康保障体系,减轻民众的医疗负担。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国“白狼”医生的自白 老茶馆 十问新医改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