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脉诊中,一分钟多少息,如何处一息四至。

2010-09-01 20:05 楼主
初学脉诊,问题幼稚。还望前辈们,不吝赐教。
我看了好多讨论,都没找到答案,很迷惘,也很困惑。我测过自己一分钟才10息,按一息五至说,才跳50下,现在跳这么慢的人不是很少吗?
欢迎讨论。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9-01 21:58 2楼
回复 1# 山沟一棵草


一息等于一呼一吸。正常人呼吸16-18次/分,即16-18息/分。每次呼吸脉动4次,即一息四至,间或5次。正常人的脉搏次数为70-90次/分。
2010-09-02 12:09 3楼
金先生所讲,都是大多数人(常人)的一些脉、息数。
而一些人会有与众不同的表现的,如果平素如此且无所苦,也算正常。比如运动员在安静的时候脉率要低于正常人,反而是体质好的表现
2010-09-02 14:23 4楼
回复 2# 河间金栋


金老师,你好,一分16-18息,可内经上说一昼夜13500息,平均一分钟不到10息,这是为什么.还请帮忙解释一下.
2010-09-02 15:49 5楼


《灵枢·五十营篇》:“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
《灵枢·脉度篇》:“手之六阳,从手至头……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跷脉从头至足……督脉、任脉……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以上二十八条经脉(正经左右各十二、督任各一脉、跷脉左右各一,共计28条经脉)的总长度是一十六丈二尺,与《难经·二十三难》所说的:“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否)?……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等28脉名称、数目相同。
《难经·一难》:“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根据以上经旨所云,人体经脉共长十六丈二尺,一息脉行六寸,环行一周次,需二百七十息,一昼夜环行五十周,故总计需一万三千五百息。与呼吸频率为16-18次(息)/分,不是同一内容,不可相提并论。
2010-09-02 17:41 6楼
金老师,那么内经上说的一万三千五百息,这个息是什么意思?与医者切脉的定息不一样,那么不同的医者,各自的呼吸定息也是不一样的吗?就是说每个医者如何定自己的息,来为病者诊脉?是不是说不同的医者,切出的脉象是不是各不相同,那又如何才能确定病情呢?还请老师详细讲解。不胜感激。
2010-09-02 21:42 7楼


《内经》上说的“一万三千五百息”,这个“息”也是呼吸之息。这个数字的由来,实乃“天人相应”的结果,推演而来,与实际一昼夜呼吸之数不相吻合。

《内经》“天人相应”观,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学术观点,至今一直指导着临床。《内经》认为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是相应的,这在《内经》多篇中有论述。但经详细检阅《内经》发现,有许多地方天人并不相应、不相合,可能出于理论需要,牵强附会明显,从而说明“天人相应”,并非皆然。

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是“天人相应”的结果,何也?这是因为天有二十八星宿,人则有二十八经脉,即如《灵枢·五十营篇》所说:“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的结果。

人体不是有十二正经吗?是的,也是“天人相应”的结果。如《素问·阴阳别论》:“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也?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灵枢·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灵枢·阴阳系日月》:“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灵枢·邪客》:“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灵枢·经别》:“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地。”《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是否感觉有矛盾之处?前后不相一致?因非一人一时之作品,并非一气呵成,故内容不相一致。何者为是?出于理论的需要,目前的说法或为“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是否认为有牵强附会之处?

但是人体十二正经之脉,不能与天之“二十八星宿”相应,因其长度不足十六丈二尺。故《内经》的作者们,又有“二十八经脉”之说,与天之二十八星宿相应。人体的二十八条经脉,共长十六丈二尺,即左右十二正经--24条、督脉-1条、任脉-1条、男子阳跷脉左右各1、女子阴跷脉左右各1,共计28脉。为什么男子是阳跷脉、女子是阴跷脉呢?正如《灵枢·脉度》所说道:“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如《灵枢·五十营》:“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两刻,日行二十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两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灵枢·脉度》:“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遂也。”经文中之数字,数学计算法。

因天有二十八宿,人则有二十八经脉,其长度共计十六丈二尺,按照“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的计算方法,“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当为28脉的长度。此乃“天人相应”的结果。28经脉之长度,非实际解剖而来,系推演之数字。

而人的实际呼吸之数,一昼夜(1天)应该是16-18次(息)/分×60分×24小时=23040-25920息/分,所以二者当然不一样。而“一万三千五百息”之“息”与《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的“调(定)息诊脉”更不一样。
2010-09-02 22:07 8楼
回复 7# 河间金栋


非常感谢金老师,费心了,多少理解一些了,不能尽信书有时是对的,还想问问,如果几个医者同时给同一患者把脉,是否结果一样呢?这几个医者按一息四至来看数迟,偏差会不会很大,医者平息怎样才能练好,又怎样平息呢?
好幼稚的问题,连我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
2010-09-02 22:19 9楼
回复 6# 山沟一棵草


【金老师,那么内经上说的一万三千五百息,这个息是什么意思?与医者切脉的定息不一样,那么不同的医者,各自的呼吸定息也是不一样的吗?就是说每个医者如何定自己的息,来为病者诊脉?是不是说不同的医者,切出的脉象是不是各不相同,那又如何才能确定病情呢?】

《素问·平人气象论》:“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医者切脉的定息】实际是指医者通过调匀自己的呼吸以计算病人脉搏至数(脉搏跳动的次数),主要还是测频率,作为诊脉的一个方法。

定(平)息的主要意义有二:
⑴已如上述,即是指医者在诊脉时通过调匀自己的呼吸,以计算病人脉搏至数;现在科学发展了,病例的正确书写是次/分,所以必须用钟表来计算频率了,但最好还是平息诊脉为最佳。
⑵有利于医者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地辨别脉象,即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在临床上,不同的医者,切出的脉象各不相同,与平息诊脉无关系。与每个人的临症经验有关系。

【那又如何才能确定病情呢?】当“四诊合参”,断不能以脉诊代四诊。
2010-09-02 22:35 10楼


如果以定息测脉率的话,手表还是最准确的。病例的书写也是这样要求的,应该遵照执行为妥。

定息,还是以勤练习摸脉最好,熟能生巧。因为脉象的标准不好掌握,“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下面是28病脉的脉象分类,希望对你有帮助。

28病脉脉象分类脉诀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脉象的特征和主病,历代医家对常见病脉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用歌诀的形势记载下来,如六朝·高阳生《脉诀》、宋·崔嘉彦《崔氏脉诀》(四言脉诀)、明·李月池《四言举要》(四言脉诀)、李时珍《濒湖脉学》(七言脉诀)、李中梓《诊家正眼》(四言脉诀)、清·林之翰《四诊抉微》(七言脉诀)等。

在脉象分类方面,历代医家有许多分类方法,如七表八里九道脉、浮沉迟数滑涩六字纲等。但其分类终不尽人意,有许多欠缺。

而目前常见的28病脉分类方法,则较为科学。共分为浮、沉、迟、数、虚、实6大类,其中浮脉类6脉,浮洪濡散芤革;沉脉类4脉,沉伏牢弱;迟脉类4脉,迟缓涩结;数脉类4脉,数疾促动;虚脉类5脉,虚细微代短;实脉类5脉,实滑弦紧长。为便于掌握,笔者拟脉诀如下:

浮洪濡散芤革阳,沉伏牢弱为阴伤;

迟缓涩结脉至缓,数疾促动主盛阳;

虚微细代短不及,实脉实滑弦紧长;

二八病脉请记清,浮沉迟数虚实详。
2010-09-03 00:24 11楼
回复 9# 河间金栋


谢谢老师教导,老师您辛苦了.
⬅ 评论:别只说长江野鱼能吃 忽视环境终将遭报复 老茶馆 中国哲学三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