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脉诊中,一分钟多少息,如何处一息四至。

2010-09-03 00:26 12楼
回复 10# 河间金栋


多谢,费心了.
2010-09-03 18:19 13楼


请看晚清著名医家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所云:

“所谓‘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日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者,语虽本于《甲乙》,著于《灵枢》,又为杨上善《太素》所采录,其源甚古,久已视为圣经贤传,万世不刊,似不当于二三千载之后,忽生异议。

然按之事实,平心言之,则有必不可通者,是不可以不辨。盖一呼一吸之间,血脉随气而行,洵是必然之事,但其行动之迟速,又必随其人之老弱强壮为等差,必不能执一以概其余。即曰以平人大略而言,尚无不可,然血行脉中,既不易测量其运动之迟速,又何能知其一呼一吸之必行六寸?

此法计算,则本于《脉度》篇之‘手六阳经,共得三丈;手六阴经,共得二丈一尺;足六阳经,共得四丈八尺;足六阴经,共得三丈九尺。又加以跷脉之一丈五尺,督、任之九尺,都合为十六丈二尺’,乃以一呼一吸之脉行六寸计之,必二百七十息,而适符此一十六丈二尺之数,则知为二百七十息,而脉行一周。复以所谓昼夜五十度周于身者计之,则一日一夜,共为漏水百刻。而二百七十息,当为漏水下二刻之时。故曰‘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然须知手足十二经,六阴六阳,循行之道,颇有迂曲直径之异。《经脉》篇文,言之凿凿,乃《脉度》篇则以三阴三阳,等而齐之,已是太不近理。至于奇经八脉,亦是气血周流必由之道,而《脉度》篇则仅列親(跷)与督任,不及二维、冲、带。取舍之间,果以何者为准而显有区别。乃可谓吾身脉道,共长一十六丈二尺,岂敢信为生理之真?且也人之呼吸,不甚相远。南海河西池已谓‘人一日一夜,岂知一万三千五百息?’桐乡陆定圃《冷庐医话》亦谓尝静坐数息,以时辰表验之,每刻约二百四十息,则一日一夜百刻,当有二万四千息,虽人之息,长短不同,而相去必不甚远,必不止一万三千五百息。近之西学家言,则谓每分钟当得十八息,平人脉动,以七十至与八十至为中数。……则每漏水一刻,当得二百七十息,是《甲乙经》所谓‘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者,仅得其半,必有讹误无疑。今人吴涵,尝有《脉学刍言》一篇,谓古书‘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二句,当以凡以‘凡’改作‘各’字,则古今可无歧异。未尝非读书之得间者,持论甚近,颐极佩之。

惟与‘一呼一吸,脉行六寸’,及‘一日一夜,脉行五十度周于身’之说,万不能合。则脉行六寸之数,本属无凭。且《脉度》之十六丈二尺,尤其臆说,正不足据。……可知古人‘一日一夜,脉行五十度周于身’之说,全非事实。《难经》此节,各家注文,皆欲勉强为本经护取,决不可拘泥不化。”

实际上,人体每天呼吸之数当为:16-18息/分×60分×24小时=23040--25920息/天(一昼夜),与“桐乡陆定圃《冷庐医话》亦谓尝静坐数息,以时辰表验之”,“当有二万四千息”所言相合,甚是。
2010-09-03 18:44 14楼
回复 13# 河间金栋


多谢金老师了,我总算明白了。非常感谢。
2010-09-05 21:01 15楼
脉有定数,但也因人而异。主要是结合你的平时情况。
2013-05-13 07:23 16楼
迟脉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数脉
脉象:脉来快数,一息六至(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症。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缓脉
脉象: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主病:湿病、脾胃气虚。

中医 每分钟15息。
⬅ 评论:别只说长江野鱼能吃 忽视环境终将遭报复 老茶馆 中国哲学三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