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澄濂教授运用经方验案举隅

2010-08-16 21:13 楼主
“经方”素为总方之祖,组方严谨,用药精简,疗效确切,为历代名医临证广为应用。先祖潘澄濂研究员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60余载,屡用“经方”治愈多种疑难杂证。在其古稀之时,我有幸随其临证抄方多年,现将4则医案,整理介绍如下:

1风引汤加减治疗钙代谢谢紊乱所致抽搐

池某,女,43岁。1982年2月15日初诊。“甲亢”术后8个月,由于术中伤及甲状旁腺以致钙代谢谢紊乱,反复发生全身肌肉痉挛抽搐,且有周期性。依靠钙剂控制。刻下症见:形体消瘦、头晕目眩、时有烘热、脸烘口渴、舌颤、脉细数、苔中剥边薄(发作时全身肌肉痉挛抽搐)。拟《金匮要略》风引汤加减。药用:寒水石10g,生石膏12g,滑石9g,紫石英12g,龙骨10g,生牡蛎15g,制大黄4.5g,桂枝2g,生白芍15g,大生地15g,茯神12g,陈皮6g,木瓜9g,炙甘草4g。服药半月后肌肉痉挛抽搐发作间隔时间延长,3个月后痉挛抽搐得以控制。
按:肌肉痉挛抽搐属中医“风动”所致,其病因病证各不相同,临床上有不同的分类和证型。本例起因特殊,用风引汤治疗之所以能取效,是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苔与风引汤合拍,表现为一派热象,热甚则生风。名曰风引,谓风邪因热而引起,攻治不必用风药,清热即所以熄风。寒水石、石膏、滑石清三焦之燥热,以制大黄浑火,为釜底抽薪。生白芍、木瓜、甘草、生地甘酸缓急以舒筋;佐少量桂枝在大量的寒凉药中以温通经络且解肌;陈皮、茯神和胃安神,龙骨、牡蛎、紫石英重镇使诸脏百脉之气不受外风牵引而已。另本方用大量的矿石类药物,矿石类药中含有大量的钙、铁、镁等物质,有增钙镇风之妙。

2排脓散加味治疗化脓性中耳炎致脑膜炎

郭某,女,52岁。1980年5月24日初诊。患左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已20余年。近3个多月来,脓不能排出,以致耳聋。继而头重痛加剧,身热项强,神志模糊。舌苔薄腻,脉弦数。检查:血象:白细胞12×109 L-1,中性:86%,淋巴11%;脑脊液混浊,白细胞450个/mL,糖和氯化物减少,血培养(+)。诊断为:化脓性中耳炎致脑膜炎。因不愿手术故转中医诊治。投排脓散方加味。药用:桔梗4.5g,生白芍12g,枳壳10g,生黄芪12g,苍耳子9g,决明子15g。服3剂后,耳道内即排出甚多脓液,热降神清,听觉明显好转,头重痛骤减。再进7剂后诸症均消,经X线检查,耳内正常,无穿孔,脓液亦无潴留。
按:本例系脓潴留于耳内,排脓为当务之急,投排脓散方恰到好处。方中桔梗、生白芍、枳壳、生黄芪以托毒排脓;苍耳子既可排脓又可配决明子治头脑痛。虽无清热解毒之品,而能达到排脓作用。

3防己茯苓汤加减治疗房颤

马某,女,47岁。1979年10月31日初诊。患者于3日前出现两颧烘热,心悸心慌,气短。在发作时,先觉胸脘痞满,频发噫气。肢冷,左膝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而胖,质淡,脉象濡细带数。X线胸透提示有左心房大。心电图提示:房颤。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辨证为风湿内舍,合成心痹之证。拟防己茯苓汤加减。药用:桂枝3g,防己14g,炙黄芪15g,茯苓12g,炒苡仁
20g,当归10g,川芎6g,旋复花(包)10g,代赭石10g,炙甘草4.5g。服3剂后,房颤控制,心悸心慌明显改善,肢亦温和。嗣后在上方基础上加减,服50余剂,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按:“风心”房颤,中药治疗一般较难控制,而应用本方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防己茯苓汤原治“皮水”,水气在皮肤中之状,虽近乎里而不离乎表。本证风湿内舍,继成心痹,治当风湿却、则心痹愈。水为湿之甚,故治用桂枝、防己、黄芪、甘草,乃振心阳、利水湿之气外达;桂枝以解肌舒心;茯苓、炒苡仁除内之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血气畅通,湿气自行。旋复花、代赭石以消中脘痞满、除噫气,脾胃安和,水湿调畅,治当取效。

4小柴胡汤治疗肠伤寒

邹某,男,53岁。患者于1979年12月29日下午自觉恶寒发热,鼻鸣、咳嗽,体温波动在38.6~39.6℃。经用四环素、青霉素等治疗未效。化验室检查:血肥达氏反应阳性(伤寒“0”1∶320,副伤寒1∶80,副伤寒“B”1∶80)。胸透:两肺纹理增粗,两肺上部见小斑片陈旧性病灶。西医诊断:肠伤寒,上呼吸道感染伴支气管炎。治疗:住院后经用多种抗生素、中药辛凉解表剂等治疗,体温仍不能控制。晚上体温高达40℃。于1月18日邀请会诊。证见:身热不扬,昼轻暮剧,夜寐不安,但头汗出,胸胁痞满,渴不欲饮,纳差,肠鸣矢气,大便溏,身重肢怠,微咳,舌苔薄腻,舌尖边红呈三角形,脉象濡数。证属新感引动伏邪,留恋三焦气分,湿遏热伏,治拟和解宣化。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4.5g,黄芪8g,黑山栀10g,连翘10g,姜半夏8g,金银花12g,滑石12g,郁金6g,麦冬6g,干芦根15g,炙甘草3g。服3剂后,身热已轻(降至38℃以下),胸痞略减。原方去姜半夏、郁金,加佩兰叶6g、生谷芽15g、枳壳6g。服5剂后,身热退净,知饥欲食,胸胁舒畅,大便成形,肠鸣减少,舌苔已转薄净,脉象濡缓。邪热初却,防其复燃,仍宜调饮食适寒温,拟原方去枳壳加太子参10g继服,调理至2月12日治愈出院。
按:从这一病例的治疗,说明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能得知病因及病理机制,结合中医辨证能正确地分析虚实之主次,寒热之偏胜,为治疗处方提供更好的依据。此外,本例在西医诊断为“肠伤寒”,在中医属于湿温,而从诊断到治疗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正是潘老“填伤寒与温病之鸿沟,溶中西医于一炉”学术观点之范例。

作者简介:潘跃飞,女,41岁,主治医师。
作者单位: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310007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大黄牡丹汤临床新用 老茶馆 推拿治疗肩周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