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误读献疑

2010-08-07 17:56 楼主
《黄帝内经》的版本很多,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黄帝内经灵枢译释》是其中影响很大的两个标点注译本。但笔者发现,两书在句读方面仍有许多错误,继而导致对词义的错误理解。

1.《素问·痿论》:“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断为“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并译为“皮毛也表现了虚弱急薄状态,热气久留,则发生痿躄之病”。断句、译文均误。笔者认为,“薄著”当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也不可分开解释。

《灵枢·根结》:“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聂辟,皮肤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可见,文中的“皮肤薄著”为一句,“薄著”为一词。那么,“薄著”为何义呢?汉代王熙《释名·释言语》:“缚,薄也,使相薄著也。”大意是说,捆缚东西时,要使绳子紧紧地贴附在物体上。清代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更明言:“薄著,犹言附著。”附著,也即“附着”之义。因此,原文当断为:“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意为肺脏受热,以致肺叶枯痿,皮毛虚弱,皮毛紧紧地附着在一起,而发生痿躄之病。

2.《灵枢·九针十二原》:“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黄帝内经灵枢译释》断为“微以久留之而养”,误。这样标点的话,“之而养”无法理解。本篇是介绍九针名称、形状以及针刺手法内容的。那么,翻阅一下也是阐述九针内容的《九针论》,有类似的句子。“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出针而养者也。”可见,这里是“微以久留”后断句,“出针而养者也”为一句。因此,不难发现,《九针十二原》原文的“留”后脱一“出”字,“出”字并与下文为句,作“出之而养”。这样,“出之而养”为句,就与《九针论》的“出针而养”一致了。这里是因漏一“出”字。因此,当断为:“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出之而养,以取痛痹。”

3.《灵枢·卫气行》:“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黄帝内经灵枢译释》断为“上下往来不以期”。并译为“(卫气)上下往来的时间不固定”。笔者认为“上下往来不以”,“以”是“已”字之误。因“以”与“已”音近而误,“已”是“停止”之义。句中的“期”又是“其”字之误。“其”字并应与下文连读,作“其候气而刺之”。那么,卫气的运行是“上下往来不已”,还是“上下往来不以期”呢?据《卫气行》下文,有“(卫气)常如是毋已”。可见,卫气在人体内是运行不止的,而不是“上下往来的时间不固定”。另外,据《针灸甲乙经·卷一》:作“上下往来不已,其候气而刺之,奈何?”可见《针灸甲乙经》也作“上下往来不已”。因此,当断为:“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已,其候气而刺之,奈何?”

4.《灵枢·本神》:“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黄帝内经灵枢译释》断为“狂者意不存人”,误。因这样断句,“狂者意不存人”,文意不明,无法理解。应是“狂者意不存”,“意不存”是意识失常。考《针灸甲乙经·卷一》,正作“狂者意不存,其人皮革焦”。可见,原文因漏掉一“其”字,所以产生了这种含义不明。

5.《灵枢·五变》:“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曰:善乎哉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驰。”

本段中“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一句,标点有误。“削”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指“刀类”。如《韩非子》:“诸微物必以削削之”。前一个“削”显然是名词“刀类”。另外,“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均为三字一句。“斧斤”是同义词,“材木”是同义词,“刀削”也是同义词。本段也因错误标点而导致词义错误。(贾延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内经博议》题辞 老茶馆 《黄帝内经》背后的方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