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俞、热俞小识

2010-07-26 23:51 楼主
水俞、热俞小识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水俞、热俞之内容散见于《内经》多篇之中,而《素问•水热穴论》篇论述相对较齐全,正如历代注家对该篇题所解,吴昆注云:“水俞五十七穴,热俞五十九穴,详于此篇,故云《水热穴论》。”马莳注云:“内论治水、治热之穴,故名篇。”高士宗注云:“水热穴者,水俞五十七穴,热俞五十九穴也。少阴属肾主水,阳气内虚,则水聚为肿,而有水俞之五十七穴;人伤于寒,寒盛则热,热气内逆,而有热俞之五十九穴。水为阴,寒亦为阴,寒盛则热,是水俞、热俞皆主于少阴,各有当刺之穴也。”就此小识于下。

一、水俞(腧),治疗水病的腧穴,共57腧穴
《素问•气穴论篇》云:“水俞(腧)五十七穴。”《素问•骨孔论篇》云:“水俞(腧)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素问•水热穴论篇》云:“水俞五十七处者……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王冰注云:“《经》所谓五十七者,然尻上五行行五,则背脊当中行督脉气所发者,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当其处也;次夹督脉两旁,足太阳脉气所发者,有大肠腧、小肠腧、膀胱腧、中膂内腧、白环腧当其处也;又次外夹两旁足太阳脉气所发者,有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当其处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腹部正腧夹中行任脉两旁,冲脉足少阴之会者,有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当其处也;次夹冲脉足少阴两旁,足阳明脉气所发者,有外(五)陵、大巨、水道、归来、气街(冲)当其处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足内踝之上,有足少阴阴跷脉并循腘上行,足少阴脉有太冲、复溜、阴谷三穴,阴跷脉有照海、交信、筑宾三穴。”】


二、热俞(腧),治疗热病的腧穴,共59腧穴
《素问•气穴论篇》云:“热俞(腧)五十九穴。”《素问•刺热篇》:“(热)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素问•水热穴论篇》云:“治热病五十九腧……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王冰注云:“头上五行者,当中行谓上星、囱会、前顶、百会、后顶,次两旁谓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又次两旁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孔也。”)。大杼、膺腧、缺盆、背腧,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孔,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腧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王冰注云:“腧旁五者,谓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五穴,夹脊两旁,各相去同身寸之三寸,并足太阳脉气所发也。”)。
张介宾《类经二十一卷•针刺类三十九》注云:“膺俞,中府也。……背俞,风门也。……髃骨,即肩髃。……髓空,即腰俞。”

又,《灵枢•热病》云:“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张介宾《类经二十一卷•针刺类四十》注云:“即太阳之少泽,少阳之关冲,阳明之商阳也。三阴俱在内侧,即太阴之少商,厥阴之中冲,少阴之少冲也。左右共十二穴。),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囱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痏,音伟 wei,穴、穴位。

《类经二十一卷•针刺类四十》注云:“按:本篇所载者,热病五十九俞也。前篇《水热穴论》所载者,亦热病五十九俞也。考二篇之异同,则惟百会、囱会、五处、承光、通天、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等十八穴相合,其余皆异。然观本篇所言者,多在四肢,盖以写热之本也。《水热穴论》所言者,多随邪之所在,盖以写热之标也。义自不同,各有取用。且本经《灵枢》在前,《素问》在后,后者所以补前之略耳,故皆谓之热病五十九俞,非谬异也。今总计二篇之数,再加以上文所言胃胳、涌泉等穴,原不在五十九数之内者,凡十四穴,仍除去重复十八穴,则总得一百一十四穴,皆热俞也,均不可废。凡刺热者,当总求二篇之义,各随其宜而取用之,庶乎尽刺热之善矣。”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按:此与《素问•水热穴论》中五十九穴不同,要知彼之五十九穴所以刺水病,而此则此热病,病有不同,故穴因以异。成无几注《伤寒论》乃两入之,盖不考诸穴所在耳,既曰治伤寒,则当从《灵枢》,而不宜以治水之穴入矣。”

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简按:《甲乙》载本经及《水热穴论》五十九俞云:‘按二经虽不同,皆泻热之要穴也。’乃与张之意符矣。马云:‘彼之五十九穴所以刺水病,而此则此热病,病有不同,故穴因以异。成无几注《伤寒论》乃两入之,盖不考诸穴所在耳。’考《水热穴论》‘水俞五十七穴、热俞五十九穴’极为分明,不知马何因而有此说?成氏非失考也。”

按:俞者,何也?俞,腧穴也。
腧,古作俞,音恕shu。乃古今字,即俞→腧。古字在先,今字在后;古字简,今字繁。

由于古代字少,兼职较多,人们为了确切的表达思想,交流经验,不得不在古字的基础上更新造字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字有本义、引申义,从字的本义或引申义出发,通过添加偏旁或改换偏旁可产生古今字。

如《素问•风论》云:“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经文中藏、府、俞三字,皆增添偏旁部首“月(肉)”而成古今字,即藏→脏(臓)、府→腑、俞→腧。
脏(臓),古作藏。脏,是“藏”义的引申。脏主藏精,“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素问•五藏别论》)
腑,古作府。腑,是府库的引申。府库者,指古代官府收发文书及财物之处。腑有“传化物而不藏”(《 素问•五藏别论》)的特点。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广部》:“府,人身亦有出纳藏聚,故谓之五府六藏,俗别作腑臓。”

腧,古作俞,亦作输。
俞,《说文•舟部》:“空中木为舟也。”段玉裁注:“《淮南•范论训》:‘古者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高曰:‘窬,空也。方,并也。舟相连为航也。’按:窬同俞。”本义是挖空树木做的小船,音yu于,引申为中空之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素问•奇病论》:‘治之以胆募俞。’王冰注:‘背脊曰俞。’按:皆中空之义。”俞,后来写作腧,腧穴也。

腧,亦作输,乃通假字。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俞,《太素卷第三•阴阳》作“输”,杨上善注:“输者,各系于藏。”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案:‘俞’即输字省文,《素问》作‘俞’者,《太素》皆作‘输’。《灵枢》有本输篇,《医心方》引《黄帝明堂经》、《扁鹊针灸经》共作‘输’,并可以徵矣。《医心方》又引华他(佗)《针灸经》作‘窬’。‘窬’即输之去车从穴者,而经穴所注之处,故从穴。与‘窬门’字,字源自别。其音宜从《玉篇》‘式朱反。’皇国古来为音俞,非是。盖以俞穴字,分输泄字也。《医心方》卷二•诸家取背输法第二傍书云‘乙俞’,即‘音俞’之略假字。是古来为音俞之徵也。……[眉]《玉篇》:‘腧,式注切。五藏腧也。’本篇音释:‘俞,音庶。’”

《灵枢•背俞》:“愿闻五脏之俞出于背者。”俞,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一•输穴•气穴》作“输”,萧延平云:“平按:输,《灵枢》作‘腧’,《素问》作‘俞’,上下均同。”

《灵枢•本输》马莳注云:“输、俞、腧三字,古通用。输者,以其脉气之转输也。俞者,从省。腧,从肉。本篇‘输’字,是言推本各经之有腧穴也。”孙国中按:“‘腧’,古文作‘输’,乃通假字。”

纵观《内经》全书,其“俞”字,音恕shu,或俞、或腧、或输而有四义:

⑴指腧穴、穴道、穴位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俞气化薄。”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各经皆由俞穴。此非井、荥、俞、原、经、合之俞,凡一身之穴,皆可曰俞。”及水俞、热俞等;

⑵指背部的背腧穴,即五脏、六腑之背腧穴

如《灵枢•背俞篇》:“愿闻五脏之俞出于背者。”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五脏之腧,皆在于背。”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十一》注云:“五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藏之腧……腧音恕。本经腧、输、俞,三字俱通用。……背俞,即五藏之俞,以其在足太阳之经而出于背,故总称为背俞。”
《素问•血气形志篇》:“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是谓五藏之俞。”吴昆《素问吴注》:“此取五脏俞法,与《甲乙经》不合,盖古人别为一家者也。”《类经七卷•经络类十一》注云:“按:肝俞、脾俞、肾俞,以此法折量,乃与前《背俞》篇及《甲乙经》、《铜人》等书皆不相合,其中未必无误,或古时亦有此别一家法也。仍当以前《背俞》篇及《甲乙经》等书者为是。”
《素问•奇病论》:“治之以胆募俞。”王冰注:“背脊曰俞。”《类经十六卷•疾病类六十一》:“胆俞在背,足太阳之穴也。”

⑶指肘膝以下的五输穴--井(木)、荥(火)、输(土)、(原)、经(金)、合(水)穴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每藏有井、荥、腧、经、合之五腧,则五五二十五腧也。六府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也,每府有井、荥、腧、原、经、合之六腧,则六六三十六腧。……言五腧而不言‘原’穴者,以阴经有‘腧’而无‘原’,而阳经之‘原’以‘腧’并之也。”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四》注云:“五腧,即各经井荥腧经合穴,皆谓之腧。六府复多一原穴,故各有六腧。”

又如《灵枢•五输》:“五输之所留。”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五输者,即每经之井、荥、输、经、合也。……凡经脉之所出者为井,所流者为荥,所注者为输,所行者为经,所入者为合。”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六》注云:“如下文井、荥、腧、经、合,各有所留止也。”

再如《素问•气穴论》:“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王冰注云:“藏,谓五藏,肝心脾肺肾,非兼四形藏也。俞,谓井、荥、俞、经、合,非背俞也……五藏之俞,藏各五穴,则二十五俞,以左右脉俱言之,则五十穴。……府,谓六府,非兼九形府也。俞,亦谓井、荥、俞、原、经、合,非背俞也。”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此与《灵枢•本输篇》大同。此言五脏经、荥、俞、经、合之穴,左右共有五十穴。……此言六府井、荥、俞、原、经、合之穴,左右共有七十二穴。”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七》注云:“府俞七十二穴。府,六府也。藏俞惟五,府俞有六,曰井、荥、俞、原、经、合也。六府之俞,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

⑷指五输穴中的输(土)穴--特十二经脉自指端数第三个穴位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从此而注,则为腧穴。腧者,注此而运输之也,如肺经太渊之类。”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四》注云:“注,灌注也。腧,输运也。脉注于此而输于彼,其气渐盛也。”

2010-7-26.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六经气血之多少 何者为是? 河间金栋 老茶馆 体质虚弱自己常针刺哪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