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气血之多少 何者为是? 河间金栋

2010-07-26 23:48 楼主
[讨论] 六经气血之多少 何者为是?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六经气血之多少,散见于《内经》多篇经文中,但各篇论述不一,何者为是?

如《灵枢•九针论》:“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
《素问•血气形志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灵枢•五音五味》:“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气多血,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

而《太素卷十•任脉》、《太素卷十九•知形志所宜》、《甲乙经卷之一•十二经水第七》、《甲乙经卷之一•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也均收录了此项内容。但是无论《内经》各篇之间,还是《太素》、《甲乙经》各篇之间,以及三书各篇之间,记载多不一致。各篇对照如下表:
六经气血多少异说对照表
厥阴 少阳 少阴 太阳 太阴 阳明
《九针论》 多血少气 多气少血 多气少血 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血多气
《血气形志篇》 多血少气 少血多气 少血多气 多血少气 多气少血 多气多血
《五音五味》 多气少血 多气少血 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气多血
《太素•任脉》 多气少血 多气少血 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血气 多血气
《太素•知形志所宜》 多血少气 多气少血 少血多气 多血少气 多血气 多血多气
《甲乙•二十五人》 多气少血 多气少血 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血多气
《甲乙•十二经水》 多血少气 少血气 少血多气 多血气 多血少气 多血气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篇关于气血多少记载存在着不少差异。至于出现差异的原因,古今医家都认为是有的篇中有误,疑系传抄致误。但误在哪篇,以哪篇为正确,则见解不一。

如《素问•血气形志篇》《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十二经水篇》云:‘阳明多血少气,刺深六分,留十呼;太阳多血多气,刺深五分,留七呼;少阳少血多气,刺深四分,留五呼;太阴多血少气,刺深三分,留四呼;少阴少血多气,刺深二分,留三呼;厥阴多血少气,刺深一分,留二呼。’太阳太阴血气多少,与《素问》不同。又《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篇》与《素问》同,盖皇甫疑而两存之也。”
《太素卷十九•知形志所宜》萧延平按:“今考《甲乙经•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篇》所云‘太阴常多血少气’,仍与《素问》异,或宋臣所见《甲乙经》与今本《甲乙经》不同,姑存之,以备参考。” 金栋按:从上表可见,今本《甲乙经•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篇》所云“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亦与今本《素问》异,即“三阴经”与《素问》皆异,非独太阴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血气形志篇》注云:“按:《灵枢•五音五味篇》谓:‘少阴常多血少气,厥阴常多气少血’,《九针论》谓:‘太阴常多血少气’,与此不同。须知《灵枢》多误。当以此节为正,观末节出血气之多少,正与此节照应,岂得为讹?”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九针论》注云:“此节与《素问•血气形志篇》、本经《五音五味篇》大同小异,当以《素问》为的。……按:《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太阳常多血少气 [此同],少阳常少血多气[此同],阳明常多气多血[此同],少阴常少血多气[此同],厥阴常多血少气[此同],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异,还以《素问》为是。]”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五音五味篇》注云:“按:此又见《素问•血气形志篇》、本经《九针论》,但‘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有不同耳。大义当以《素问》为的。”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注云:“按:两经言血气之数者凡三,各有不同。如《五音五味篇》三阳经与此(注:指《血气形志篇》)皆相同,三阴经与此皆相反,详见《藏象类》十七。又如《九针论》诸经与此经同,惟太阴一经云‘多血少气’,与此相反,须知《灵枢》多误,当以此篇为正,观末节出气出血之文,与此正合,无差可知矣。”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七》注云:“十二经之血气多少,各有不同,两经所言之数凡三,皆有互异。意者‘气血多少’四字,极易混乱,此必传录之误也。当以《素问•血气形志篇》者为是。”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简按:气血多少,《徐氏》要旨,以运气释之,志、高亦有解,率似傅会,此宜存而不论焉。”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据《新校正》引《甲乙•十二经水》‘太阳多血多气’、‘太阴多血少气’与此有异,《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篇与此则同,谓‘皇甫疑而两存之也’。据后文‘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太阴出气恶血’,两相对照,则此处‘太阳多血少气,太阴多气少血’,自是不误。但《灵•九针论》、《五音五味》各篇所载气血多少及刺法,亦互有异同。大抵此等文字传抄最易致误,如《甲乙•十二经水》‘足太阴多血少气’与《灵枢》各篇皆同,《甲乙》独异;少阴少血多气,厥阴多血少气,他篇皆同,《五音五味》篇独异。此独异文字,多由误抄所致。其后刺法气血出恶,则是据前误文所改的可能性较大,马注‘《灵枢》多误,当以此节为证’之说,过于武断,难以服人。其临床意义除阳明多血多气在热病中的作用有记载外,他篇亦少论及,难以臆断,故简《识》置之于‘存而不论’之例。”

由上可见,前人多认为《灵枢》多误,如马莳、张介宾等,当从《素问•血气形志篇》。近年有人提出《灵枢》、《素问》对此问题的记载均有误,应当校勘。校勘的出发点,又主要有两种观点:

⑴认为表里两经“气血多少”应当相反,才能阴阳相济。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各篇的先后关系,应推《灵枢•九针论》为首,《素问•血气形志篇》出于其后,《太素》所据是《灵枢》、《素问》的不同传本。”“林亿《新校正》所引,文字与《灵枢•九针论》一致;在以后刊本中则有传误。《内经》的记载还是应该以《灵枢•九针论》为主,因为这才是一篇专论,而《灵枢》的《五音五味》和《素问》的《血气形志篇》只是论其绪余而已。”依《九针论》所载,“少阴与太阳相反,厥阴与少阳相反,太阳不能作少血少气,就只能在多血少气或少血多气中取其一。从后世脾统血、肝藏血的理论看,似仍以多血少气为合。”[李鼎.十二经血气多少问题,中医杂志,1983,(10):47]。

⑵认为表里两经“气血多少”应当相同,这样才“有规律性,符合中医基础理论。”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灵枢•五音五味》篇之“太阴常多血少气”的“少”字,系衍文,应据《太素•卷十•任脉》、《太素•卷十九•知形志所宜》及杨注删,删后文字可与《太素•任脉》同。之所以认为《太素•任脉》属经文原意,一方面因为其文义正确合理,另一方面因为《太素》成书较早,且很少经后人改动,仍不失医经原貌。联系《灵枢•经水》篇及《甲乙经•十二经水》关于各经针刺深度及留针时间长短(呼数),则:刺深分数,足三阴经分别为一、二、三,足三阳经分别为四、五、六;留针呼数,足三阴分别为二、三、四,足三阳分别为五、七、十。把这些数列入《太素•任脉》栏内,就先得理论与实践非常吻合。[上海中医杂志,1982,(8):42]。

六经气血多少是古人在医疗实践基础上的总结,但由于文献流传过程中的传抄之误,以致长期以来不能统一认识。为了弄清这一理论问题除仍需进一步从古籍文献整理角度发掘与研究外,尚应从临床以及实验的角度进行研究与验证。

这就是中医经典之理论,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临床,但六经气血之多少仍未确。历代医家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考证、校勘、临床验证等,但至今皆未定论。时人困惑否?满意否?你是否怀疑过其内容有错误,从而提出“当以怀疑的眼光读《内经》”?你敢勇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吗?

所以,请诸位贤达之士、同道网友发表高论,以厘正之。

不当之处,请拍砖。多谢了。
2010-7-26.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1-06 21:41 2楼
这个帖子 怎么没人讨论呢?
气血多少的问题是我的困惑 不知道怎么选择。
还是 像武侠小说里面一样? 武当 昆仑 峨眉 各有持一词 都能自圆其说 都能指导临床 并有很好的效果。意见不统一 只看自己中意哪家了?
2013-01-22 20:24 3楼
要讨论这个问题,应该先琢磨琢磨前人为什么写这个,理由是什么。
⬅ [讨论]五藏之背俞不同者 何也? 河间金栋 老茶馆 水俞、热俞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