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不是宇宙的精神本原

2010-07-14 21:18 楼主
老子的“道”,不是宇宙的精神本原
——兼请教于王洪图主编《内经》“气”作者
黄立新
主题词:道 本原 物质 精神

《辞海》{1980年版}释“道”字,在第③条中说:“古代唯心主义者所谓的宇宙精神的本原。《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①辞书所收条文释义,皆取公认的、通行的说法。老子的道本原是精神的本原,自是一定时代的公认。
老子的“道”,在《内经》研究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学习王洪图教授主编(以下简称王编)的《内经》②一书中,读到了有关老子“道”的一些论述。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本原说,是唯心主义的,是非物质的精神本原。我想弄清楚这一说法。
《辞海》所引那段话的全文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仔细研读这段话,很明显,这是老子对他的道本原的自注,也是老子对世界本原的回答。老子的回答是什麽呢?“有物。”物,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物质。因为不知道它的存在形式,老子只得用“混成”(浑然一体)、“寂兮寥兮”、(寂寞空虚,即无音无形)来形容它。紧跟着,老子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进一步肯定了这物质的存在。《辞海》释独立:不依赖外力,不受外界束缚。外力,外界,自然包括人的意识,意志。释改:更改。不更改,引伸为长期存在。我的理解是,独立不改,与今天的哲学术语客观存在同义,是老子对客观存在的表述。周行而不殆,则是循环往复,运动不息。客观存在,运动不息是老子给道本这一物质下的定义。对照列宁给物质下的定义:“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我们有什么理由把老子的道,说成是宇宙的精神的本原呢?

对世界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是在本原问题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老子的回答是物质。“有物”,“道之为物”(《老子•二十一章》)是老子对他的道本原是物质的严正申明。那么,物质含义的道,怎么又被分析成“宇宙的精神的本原”了呢?我想从王编《内经》中找到答案。
在王编《内经》论述气的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老子认为道产生气,是本原和派生的关系,而黄老之学则将气与道同一,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始基和本原…气是无形的物质存在状态,也可以化生出具体有形的物体。气具有无形和化生万物两个特点。无形是指物质存在没有固定的形状,与老子的物质乌有的“无”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从老子道的虚无属性到黄老之学中气的无形属性,表现出哲学在本原问题上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过渡,是对老子道本原说中唯心主义倾的克服”。仔细研读这段话。作者论述气的一切性状,与道的性状没有任何不同。道与气的不同只是两个结论:一。老子认为道产生气,是本原和派生的关系。二。道是虚无属性,气是无形属性。此外,作者说到:“黄老之学讲的道,同于太虚,无形无名。但已经同气一样,能够直接化生万物••••与老子的道要经过几个环节的过程化生万物截然不同。”④
《老子》八十一章中提到气的只有两处。一处是五十五章中说到的“心使气曰强”。显然,这里说的气指精神情绪,与我们要说的“道生气”毫无关联。另一处就是《老子•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很有名的话了。作者在引用这段话,论述道作为世界本原时说:“这里阴指地,阳指天。万物在天地之中,由天地两气交感冲气合和。遵循道、天地、气、万物的发生顺序而生。道作为本原的范畴,与天地万物构成了本原和派生的关系。”②显然,作者正是把上面这段话,看成天地万物发生顺序说,并据此得出“老子认为道产生气”和“道要经过几个环节的过程化生万物”这一结论的。
《老子•四十二章》历来多解,至今仍不断有新解,难有定论。“冲气以为和”后面的文字,人多怀疑不是这一章的内容。拙见认为,“道生一•••三生万物”的解,如果没有新发现的,能确切说明一、二、三代表什么的证据,就只能作数字不断递增解。即:道陆陆续续生出万物来。作者“道要经过几个环节的过程化生万物”的说法没有确切根据。即使是天地万物发生顺序说,也不能理解为“道要经过几个环节的过程化生万物”。《列子•天瑞》“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是讲天地万物发生的顺序的。形可理解为日、月、星也就是天,质可理解为地。地出现了,万物才陆续发生。我们能据此说,气要经过几个环节的过程化生万物?顺便说一下,《辞海》释太初:⑴ 古代谓形成天地的气的原始状态。⑵道家所谓道的本体。拙见认为,太初与太易、太始、太素皆是以气形质出现为参照的时间概念。《辞海》所释是道家说法。说明道家在概念上存在紊乱。
“老子认为道生气”的观点成立吗?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此句话中提到了“冲气”。气在这里出现,自然可得出道生气的结论。《辞海》释冲:空虚。“《老子》大盈若冲”。 冲气的冲字,与大盈若冲的冲字同义。虚无形是气的特性,“冲气以为和”解释为气的盈虚相替(即作者说的天地两气交感),以维系万物的和谐统一完全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老子只有道产生万物的概念,而没有气产生万物的概念。只有道维系万物和谐的概念,而没有气维系万物和谐的概念。如果老子认为气维系万物的和谐,那么,在老子就已经是气道同一。道生气的说法也不能成立。老子怎么会在这里使用“冲气”呢?合理的解释是,老子在这里使用的词被篡改了。
《老子•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虚无形是道的特性,道以虚为用。此句中的“冲气以为和”,应是“道冲以为和”,或“冲道以为和,”这才与老子对道的论述相一致。老子根本没有说到气。气虚无形是后来的认识。即:黄老学派认为,道就是他们这个时代说的气。至于“道冲” 何时被篡改为“冲气”的,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老子认为道生气,是本原和派生的关系”一说,与“道要经过几个环节的过程化生万物”一说,皆不能成立。

最容易把老子的道说成虚无的,莫过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了。王编《内经》气作者,也是把这句话看成道是“虚无的精神实体”的证据。
《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段话,就总义而言,是讲道的运动法则和道产生万物的作用一说,少见分歧。句中的“反”字,有理解为“相反”之意的,亦有理解为“返”义的。从《老子、二十五章》“周行而不殆•••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看,释义为“返”应是老子本意。句中的弱字,一般解释为弱小、细微。按照“反”释“返”的思路,取义细微。译成白话就是:反复循环的运动,是道运动的特点;细微无形的存在,是道体为用的原因。老子在这里强调道体具有运动和细微的特点,是为了说明道体之用的。即:这是道能生成万物和维系万物和谐的原因。接下来说的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了。有无所指应该是同一对象。所以,一般都将此句中的“有”“无”解释为有形质、无形质。并据此认为,老子在这里是以天下万物的生成,讲万物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辩证法。此说言之成理,认同者颇多。拙见认为:以形质为有无所指对象,没有根据,而且与上文不相联系。要看到,这句话是紧承上文的。这里的有无所指,围绕的是名。实际上就是《老子•第一章》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二者,同出而异名”。都是说的“道”。有无在这里代指名实,是《老子•第一章》中就明确了的。有无与“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相联系,指道的名实,与“常”相联系,指普遍事物的名实。弄清了这一点,“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容易理解了。译成白话:所以,事物的实,要看它的奥妙;事物的名,要看它的内涵。徼:边界。引伸为内涵。常无解释为无名的普遍事物,可与《老子•三十四章》“大道泛兮•••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合勘。解释为无名的普遍事物,与道相对应,意义明了。如不这样断句解释,则文理不通。。据此,我认为老子的这段话,是老子以天下万物的产生机制为例,从道的“体”“用”“名”“实”着眼讲辩证法。王编《内经》气作者把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为“道又是非物质的精神本原和存在” ⑤的论据。但对有无究竟何所指,并无任何说法分析。“有生于无”变成了无中生有。道也就成了“物质乌有的无 ”了。
总之,道本原是宇宙的精神本原一说,王编《内经》所引论据不足,论说理由不充分
老子对世界本原的回答是物质,他给物质下的定义:客观存在,运动不息。应该说是代表了当时哲学的最高水平。老子的道,具有无形和化生万物的特点。老子还天才地猜测到了信息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从老子对“精”的真实、实在和“信”自古及今客观存在的强调来看,他所谓的精和信的涵义,与今天我们说的物质、信息的涵义相暗合。道本原是宇宙的精神本原一说,看来是一个需要重新提起讨论的话题。
注:①、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版1123页
②、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③、见王编《内经》第252页
④、见王编《内经》第252页
⑤、见王编《内经》第251页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温病体质学说研究概况 老茶馆 第三批400种中医药古籍整理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