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治疗经验

2010-07-14 16:20 楼主
胃脘痛治疗经验


胃脘痛,俗称“心胃痛”、“肝胃气”,系泛指上腹部痛而言。脘者,即上腹部近心窝处上下左右部位,又有上、中、下三脘 之分,统称胃脘。胃脘痛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个病名,包括的范畴较广泛,前人又有“九种心痛”之说。但《内经》之真心痛、厥心痛,乃仲景所云之胸痹心痛,与胃脘痛绝非一证。本文所述,系指胃贲门至幽门并十二指肠球部这一部分的疾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在继承前人的经验基础上,从临床实践中潜心探索其辨治规律,概括为治胃先治肝、和胃当燥脾、无积常消导、养阴不忌燥等数条,临证尚称应手。
一、治胃先治肝

《内经》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这是说胃脘痛与肝气郁结息息相关。《景岳全书》又云:“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而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指出了胃病无不关乎“气”。肝主疏泄,气机郁滞,胃府不通则痛,治当责之于肝,故治胃先治肝、“治肝即可安胃”。通调气机,气行则气血痰火湿食诸邪均易消散,通则不痛矣。故立疏肝理气法为治胃脘痛贯彻始终的常用方法。药用苏梗、制香附、广木香、青皮、陈皮、大腹皮、佛手、乌药之类。理气药大多性善走散,但只要配伍恰当,即可免“辛散耗气”之弊。

二、和胃当燥脾

胃为阳腑本燥、脾为阴脏本湿,互为表里,同主中州,脾升则胃降,它们既对立又相互依存,一有偏胜,则百病丛生,故治当纠其偏而达其平。若木郁化热、土壅酿湿,中焦湿热干扰,则脾胃之燥润违和,当以适燥润以和脾胃,治宗《内经》“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之法,遣药恒以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若胃有热、脾有寒,纯用苦降则无济于事,又必配以温热药,恒以黄芩配吴茱萸,以使脾胃润燥升降各得其所。

三、无积常消导

若胃脘痛无明显食积、痰滞等症,亦当参以消食化痰之品,如制半夏、陈皮、焦山楂、神曲、鸡内金、谷牙、麦芽等。盖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阳土、多气多血,一旦胃气虚弱或壅滞,势必失其受纳、腐熟和降浊之功,食积、痰浊诸邪均由此而生,而胃府反遭其害,故及时使用消食化痰药,颇益于脾胃功能之纳化。

四、阴虚不忌燥

在仲景麦门冬汤治肺胃阴虚的启示下,胃阴虚证之治,或以麦冬配温燥之半夏,润燥兼施,以降胃府虚逆之气;或以川石斛配苦燥之陈皮,养阴和胃而无壅滞之弊;或以酸甘化阴之芍药甘草汤配辛燥理气之品,疏肝缓急而无伤阴之害;若兼脾弱积湿者,更配以平胃、二陈燥湿化痰,刚柔相济,或先治脾燥湿,俟湿除苔化,再议养阴和胃,否则滋腻之品,越用越滞湿碍胃。总之,胃阴虚证不忌用性燥之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妊娠咳嗽 胎气为病 老茶馆 定时咳嗽 经气所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