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2010-07-13 16:48 楼主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分型论治:
一、脾胃虚弱型:胃脘绵绵隐痛。食少腹满,便溏或虚秘,神疲乏力,面色恍惚,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沉弱或缓。治宜益气健脾,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加减变化:
气虚者重用党参、黄芪; 血虚者重用当归、炙黄芪;
阳虚者重用肉桂、附子; 疼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
二、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纳食减少,甚则形寒肢冷,四肢不温,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治宜温中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三、肝郁脾虚型:胃脘及两胁胀痛,泛酸嗳气、食纳减少、肠鸣腹胀、大便不爽或溏薄,每因情志不畅而加重,舌淡苔白腻,脉沉弦或弦缓。治宜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加减。
加减变化:
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 便溏明显者加茯苓、白术、山药.
四、肝胃不和型:胃脘胀痛,攻撑作痛,脘痛连胁,食后腹胀或胀痛,嗳气后方解,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舒加重,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变化:
疼痛较重者加木香、元胡、枳壳、佛手; 嗳气较频者加海南沉、旋复花。
五、胃阴不足型:胃脘隐隐灼痛,嘈杂不适,食欲不振,口燥咽干,或口渴喜阴凉,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或口舌生疮,脉沉细。治宜养阴益胃。方用益胃汤加减。
加减变化:咽干口渴者加石斛、花粉;大便秘结者郁李仁、火麻仁。
六、脾胃湿热型:胃脘胀痛或满闷不适,嘈杂嗳气,口粘腻或有口臭,食少纳呆,大便不爽,舌红体胖苔黄腻 ,脉弦数。治宜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方用三仁汤加减。
加减变化:
热重者加黄连、大黄、白头翁; 疼痛较重者加胡索、木香、槟榔。
体会 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之证,其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根据病例分析认为其证侯与病变的性质有关,如消化性溃疡,疼痛多周期性发作,其痛隐隐,辩证多为虚证;胃炎多于食后作痛,并有胀满,得食加剧,其辩证虽以气为主,但多虚实相兼且多偏实。其病因较复杂,前人对其发病原理虽有“不通则痛”之理论,并以“理气止痛”为临床治法,但体会到临床治疗尚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脾喜燥宜升刚健,胃喜润宜降则和,其升降枢机全赖肝之疏泄,肝气条达,则脾胃升降适度,运化乃臻健全,故胃脘痛虽病在胃,病机却涉及肝脾。因此论治须从肝、脾、胃全面考虑,治则应以疏肝健脾,调气清胃为主。如证属肝气郁滞者,当疏肝理气,属食滞中阻者,当消导和中;属脾胃阳虚者,当温补脾阳;属胃阴不足者,宜益胃养阴,如有化火、伤阴、血瘀者当分别应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虽有“通则不痛”之治则,但决不限于通法,也不能限于一方一剂,临证时应灵活施治,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其病程常迁延经年,辩证多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故立法选方用药,殊为重要。吴鞠通有“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主张寒温相配,升降并施,虚实同理。此法虽为温病治病法论,但仔细体会亦能应用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肝胆湿热的转归与证治 老茶馆 杨明:解读《花间集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