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一两到底多重

2021-01-02 21:03 楼主
医学源流论 (清 徐灵胎著)
古今方剂大小论
今人以古人气体充实,故方剂分两甚重,此无稽之说也。自三代至汉、晋,升斗权衡,异同,以今较之,不过十分之二。(余亲见汉时,有六升铜量,容今之一升二合。)如桂枝汤,伤寒大大剂也。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共八两为一剂。在今只一两六钱,又分三服,则一服不过五钱三仞零。他方有药品多者,亦不过倍之而已。况古时之药,医者自备,俱用鲜者,分两以鲜者为准,干则折算。如半夏、麦冬之类,皆生大而干小。至附子,则野生者甚小,后人种之乃肥大,皆有确证。今人每方必十余味每味三四钱,则一剂重一三两矣。更有熟地用至四两一剂者,尤属可怪。古丸药如乌梅丸,每服如桐子大十丸,今秤不过二三分,今则用三四钱至七八钱矣。古末药用方寸经匕,不过今之六七分,今服三四钱矣。古人用药,分两未尝从重。(《周礼·遗人》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六斗四升曰,四共二石五斗六升,为人一月之食,则每日食八升有余矣。盖一升只二合也。)二十年来,时医误阅古方,增重分两,此风日炽。即使对病,无气不胜药力,亦必有害,况更与病相反,害不尤速乎?既不考古,又无师授,无怪乎其动成笑柄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1-01-02 21:09 2楼
看书中所言,好象徐灵胎有亲自见过汉代的量器,好象跟现代考古的又不一样,到底是谁对谁错?难道徐灵胎乱说或者是看到的是假货不成?
2021-01-02 21:11 3楼
古方加减论(清 徐灵胎)
古人制方之义,微妙精详,不可思议。盖其审察病情,辨别经络,参考药性,斟酌轻重,其于所治之病,不爽毫发。故不必有奇品异术,而沉痼艰险之疾,投之辄有神效,此汉以前之方也。但生民之疾病,不可胜穷,若必每病制一方,是曷有尽期乎?故古人即有加减之法,其病大端相同,而所现之症或不同,则不必更立一方,即于是方之内,因其现症之异,而为之加减。如《伤寒论》中,治太阳病用桂枝汤,若见项背强者,则用桂枝加葛根汤;喘者,则用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下后脉促胞满者,桂枝去白芍汤;更恶寒者,去白芍加附子汤,此犹以药为加减者也。若桂枝麻黄各半汤,则以两方为加减矣。若发奔豚者用桂枝,为加桂枝汤,则又以药之轻重为加减矣。然一二味加减,虽不易本方之名,而必明着其加减之药。若桂枝汤倍用芍药而加饴糖,则又不名桂枝加饴糖汤,而为建中汤。其药虽同,而义已别,则立名亦异。古法之严如此。后之医者,不识此义,而又欲托名用古,取古方中一二味,则即以某方目之。如用柴胡,则即曰小柴胡汤,不知小柴胡之力,全在人参也。用猪苓、泽泻,即曰五苓散,不知五苓之妙,专在桂枝也。去其要药,杂以他药,而仍以其方目之。用而不效,不知自咎,或则归咎于病,或则曰咎于药,以为古方不可治今病,嗟呼!即使果识其病而用古方,支离零乱,岂有效乎?遂相戒以为古方难用,不知全失古方精义,故与病毫无益,而反有害也。然则,当何如?曰∶能识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有别症,则据古法加减之;如不尽合,则根据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必使无一药之不对症,自然不倍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
2021-01-02 21:13 4楼
常有看到某些人说经方不可加减,看看徐灵胎是怎么说的。
2021-01-02 21:16 5楼
1981年考古发现东汉时期的度量衡器司农铜权,现存放在北京博物馆里,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2021-01-02 21:24 6楼
山外青山976 说:
1981年考古发现东汉时期的度量衡器司农铜权,现存放在北京博物馆里,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这个我知道啊,徐灵胎说他也见过,还举例桂枝汤,伤寒书里桂枝汤总重8两X15=120克,而他却说只等于1两六钱,按清代的一两约是3钱吧,那么1两6钱才48克啊,这不是差太多了吗?难道徐灵胎看到的真是假货?
2021-01-02 21:35 7楼
村野草民 说:
这个我知道啊,徐灵胎说他也见过,还举例桂枝汤,伤寒书里桂枝汤总重8两X15=120克,而他却说只等于1两六钱,按清代的一两约是3钱吧,那么1两6钱才48克啊,这不是差太多了吗?难道徐灵胎看到的真是假货?
徐灵胎见到的也许不是假货。古代的度量衡实际并不是很统一,国家标准和私人的差距很大。徐见到的可能就是当时私家用的东东,而现代考古新发现的是国家标准。
2021-01-02 21:36 8楼
山外青山976 说:
徐灵胎见到的也许不是假货。古代的度量衡实际并不是很统一,国家标准和私人的差距很大。徐见到的可能就是当时私家用的东东,而现代考古新发现的是国家标准。
还有,同样是汉代,东汉和西汉的度量衡都不一样。
2021-01-02 21:43 9楼
汉代的1两=15.625g,后来人们对这个结论也有质疑,但都相差不大。
邱光明考证:1两=13.75克;程先宽考证:1两=13.8克
2021-01-02 22:00 10楼
有一种说法是,医家所用度量是专用的,我觉得也非常有可能,大约是三分之一的重量,所用15g一两变5克一两了。
从实际使用上来看,一两对应5g,效果比3g要好,而对应15克的话,某些半斤的药剂量实在是太多了,其实只要比例对,效果都有,但是其中某味药可能存在最低起效剂量,太小了会不起作用,比如芒硝,葛根。
2021-01-02 22:06 11楼
而所用药材为新鲜生用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中原地区冬天那么冷,地都冻了,现去地里刨?去水里采?去哪儿找绿叶子草?都汉代了,不可能没有药局,炙甘草也不可能需要病人家属自己炒吧,炮附子难道需要现烤?中华文明都发展多少年了,阿胶都出来了,不至于连伤寒方剂里的那几十味常用药都没有生产。
⬅ 如何预防癌症 老茶馆 秘阳石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