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2020-11-08 17:45 楼主
《伤寒论》有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我以为,这里所谓的阴阳,当作表里看。发于阴者,应当是里证;发于阳者,应当是表证。

《金匮要略》中有段话:【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同样是身体疼痛,脉沉、自利的,为里不和,当救里,用四逆汤;脉浮,发热者,当为表不解,当救表,用麻黄汤。

这就是《内经》所谓的“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如果阴阳莫辨,反阴为阳,反阳为阴,则杀人在须臾间,可不慎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0-11-08 18:25 2楼
发于阳是发作于脉内的阳气
发于阴是发生于脉内的津液
2020-11-08 19:40 3楼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把发于阳看成是发于表、把发于阴看成是发于里,那又如何理解“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呢?哪有发于表还好得慢些,而发于里还好得快些的道理呢?
2020-11-08 19:47 4楼
中医界从不缺理论家
2020-11-08 19:56 5楼
主流观点分两种,第一种,阳为中风,必发热。阴为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这种也说的过去,后面下法治疗,一个陷胸,一个转痞。临床也确实有恶寒不发热的伤寒证,一般用解表加降气药。
第二种,认为阳为三阳之表,阴为三阴兼表。也算可以。因为太少两感之麻辛附证在古代来说,它就算不发热,因为患者自身体感不高,没有温度计,其他人用身体来感觉也感觉不到发烧。而太少两感,下后,也会成痞。
有辩证思想就可,非要对应,恐怕很难。两种说法都对,也都不完全符合。
2020-11-08 19:57 6楼
个人理解的差异,以及古文功底决定对于文言文的解读是否正确。
我的理解是
病有发热恶寒者,病发于阳,这个病是由阳受病而来。发于阳就是三阳病。
病有无热恶寒者,病发于阴,这个病是由阴受病而来。发于阴就是三阴病。
三阳为一阳,三阴为一阴。
从这里就可以决定这个病的阴阳,大方向就定了。
2020-11-08 20:18 7楼
虽然三阳是膀胱小肠,胆三焦,胃大肠都是腑,可以算表,太阳的发热恶寒是同时的,少阳的发热恶寒是分开的,阳明的最难理解,忘记是胡希恕还是谁说的,阳明也有发热恶寒,就是热像会掩盖人体恶寒的感觉,但是把三阳症理解为里症是不合适的。
同样三阴的少阴是无热恶寒的主力军,毕竟心肾是太阳病的底面,表塌陷入里直接影响的是少阴,但是别忘了太阴是源泉,肚里没食,你想热也热不起来,厥阴是运输队,没了血或者血不通,你依然还是要四逆的。
2020-11-08 20:29 8楼
什么是发,张仲景说的是发,发是动词,不是名词,是病机,不是部位。
2020-11-08 20:35 9楼
山外青山976 说: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把发于阳看成是发于表、把发于阴看成是发于里,那又如何理解“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呢?哪有发于表还好得慢些,而发于里还好得快些的道理呢?
七是火的成数,六是水的成数。因此用七表示阳,用六表示阴,没必要拘泥于天数。
2020-11-08 20:41 10楼
山外青山976 说: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把发于阳看成是发于表、把发于阴看成是发于里,那又如何理解“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呢?那有发于表还好得慢些,而发于里还好得快些的道理呢?
先贤追随者 说:
七是火的成数,六是水的成数。因此用七表示阳,用六表示阴,没必要拘泥于天数。
医圣仲景的书,基本上是他行医医案的真实记录,他不会用不合适的理论去硬框活生生的临床实践。
2020-11-08 20:44 11楼
医圣仲景的书 ,之所以二千年后仍然是中医之经典,就是因为其书是来自于临床实践。只有来自实践的东东,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 黑话自学中医(原创,伤寒经方为主) 老茶馆 四神方(附:经方钩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