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用桂枝

2020-06-03 10:33 楼主
仲师写了煌煌巨著伤寒论,艰涩难懂,我辈苦苦求索,一见伤寒便知有桂枝,散寒温表舍桂枝有谁?
有寒用桂枝,啥时候才能知道有寒用桂枝?病人的自我感觉怕风怕冷?还是脉象为脉紧?紧脉左右弹着我是没遇到,但是左右跳动不在同一位置还是碰到了,实难确定就是紧脉。
桂枝汤调营卫为第一方,但其他的调营卫之法如何使用,怎样区分,各有见解,就是有所得也不一定会公之于众,各自敝帚自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0-06-03 12:04 2楼
桂枝汤之用,一脉足以定,寸囗脉浮,寸口缓(弱),浮缓须同时兼备。
2020-06-03 13:56 3楼
阿孟 说:
桂枝汤之用,一脉足以定,寸囗脉浮,寸口缓(弱),浮缓须同时兼备。
有理,有时寸口也不一定浮,用桂枝效果也不错,而且脉象能变得更好些。
2020-06-04 19:29 4楼
实大脉,细数脉,洪数脉皆禁用桂枝。
2020-06-04 19:30 5楼
其他脉皆可看情况使用。
2020-06-05 08:22 6楼
脉浮为阳,还要用桂枝以增阳气实在是有点搞不懂,可是现实的医案要么不提脉象,只提病症,要么就是稀里糊涂,最后居然也能见效。见效并不一定是对症,见效了脉象还是没多大改变,怎么能说明对症呢,气血虚实还是如此,该热的还是热,虚的还是虚,用了中药只是暂通气血而已,和西药没多大区别。
伤寒脉浮这种说法实在靠不住,试想寒气乃阴,沉细弱还差不多,既然是虚寒怎么能脉浮,伤寒论中用桂枝处有时脉象浮有时沉,没有标准,实在可疑。
2020-06-05 08:53 7楼
脉浮缓,无力,只要不数,不细就可用啊,表虚证。脉浮紧,浮弦也可用啊,温通经络,活血祛风,只不过是用在麻黄汤里。沉弦脉不细不数者,亦可用,水气痰饮寒性类证有很多是沉弦脉,如苓桂剂类方子。还有就是寸实尺虚类脉也不可用,尺为阴寸为阳,本就阴虚阳实再用桂就是犯实实之戒了。沉细脉只要无数脉,也可选用但要慎用。其实姜桂附禁忌差不多,基本类似。
2020-06-05 15:08 8楼
bookliu 说:
脉浮为阳,还要用桂枝以增阳气实在是有点搞不懂,可是现实的医案要么不提脉象,只提病症,要么就是稀里糊涂,最后居然也能见效。见效并不一定是对症,见效了脉象还是没多大改变,怎么能说明对症呢,气血虚实还是如此,该热的还是热,虚的还是虚,用了中药只是暂通气血而已,和西药没多大区别。
伤寒脉浮这种说法实在靠不住,试想寒气乃阴,沉细弱还差不多,既然是虚寒怎么能脉浮,伤寒论中用桂枝处有时脉象浮有时沉,没有标准,实在可疑。
中医的根本在阴阳五行五脏和气血运行,脉象舌象全都是果,不是因。了解了因,自然指导怎么用药。后世全都用症状(果)去给方子分类,然后以此为根据来治病,当然会出现有的有效有的无效的情况。我们都走了很多弯路,记住,大道至简。越是玄乎复杂的,普适性越是小(也就是在非常狭窄范围内该方法可能很有效,扩展了就不行了)。
2020-06-05 17:09 9楼
kastin 说:
中医的根本在阴阳五行五脏和气血运行,脉象舌象全都是果,不是因。了解了因,自然指导怎么用药。后世全都用症状(果)去给方子分类,然后以此为根据来治病,当然会出现有的有效有的无效的情况。我们都走了很多弯路,记住,大道至简。越是玄乎复杂的,普适性越是小(也就是在非常狭窄范围内该方法可能很有效,扩展了就不行了)。
了解病因的手段,除了四诊还有别的?脉象不能确定五脏之寒热,三焦之虚实,还有比这更直接的?不老老实实仔仔细细搞清楚具体问题,谈那些高大上的噱头太虚了。
普适性是个什么来头 ,解决所有问题?眼前的问题都没解决还想往前走,不可能吧。
先人的智慧是要敬重,但是也不能止步不前,盲目迷信,谁都有缺憾和不足,以后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好,中医也只会一代比一代强。
2020-06-05 18:09 10楼
bookliu 说:
了解病因的手段,除了四诊还有别的?脉象不能确定五脏之寒热,三焦之虚实,还有比这更直接的?不老老实实仔仔细细搞清楚具体问题,谈那些高大上的噱头太虚了。
普适性是个什么来头 ,解决所有问题?眼前的问题都没解决还想往前走,不可能吧。
先人的智慧是要敬重,但是也不能止步不前,盲目迷信,谁都有缺憾和不足,以后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好,中医也只会一代比一代强。
如果你无法理解前面说的“ 中医的根本在阴阳五行五脏和气血运行,脉象舌象全都是果,不是因”这句话,那我下面的回复就不用看了(也不用回复,因为你看了反而会产生误解和更多的争论)。

你都说了那是了解病因的手段,手段不是原因也不是目的。所以广义上来说,诊断方法的种类,就好比武器,难道真的只有十八种?武学精通了,一个锅铲,一根树枝都可以成为武器。

谁说只看脉象就够了?仓公以及内经都说过,要色脉合一才能保证病因分析万无一失。色脉不一,就容易出现判断失误(有的脉出现所谓假象,不是因为脉假,而是因为脉只是果不是因)。比如有的甚至出现所谓的舍证取脉,有的是舍脉取证,那这个界限在哪?到底什么时候舍,舍哪个?你会发现这类医案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白了,人们只关注叶子的东西,不关注根,于是出现各种所谓的特例、技巧。

伤寒论里就一个手册式的东西,给当时没啥文化的老百姓用的,面的理论当然不会说得太深,所以后人只钻研字词条文,不懂的东西就多了,因为那只医学的叶子,而不是根。
2020-06-05 19:05 11楼
村野草民 说:
脉浮缓,无力,只要不数,不细就可用啊,表虚证。脉浮紧,浮弦也可用啊,温通经络,活血祛风,只不过是用在麻黄汤里。沉弦脉不细不数者,亦可用,水气痰饮寒性类证有很多是沉弦脉,如苓桂剂类方子。还有就是寸实尺虚类脉也不可用,尺为阴寸为阳,本就阴虚阳实再用桂就是犯实实之戒了。沉细脉只要无数脉,也可选用但要慎用。其实姜桂附禁忌差不多,基本类似。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脉“促”通常作“数”解,而胡希恕一派的伤寒学者解释为“寸浮关尺沉(表未解而里有湿)”。
桂枝解太阳表证,[桂枝汤]证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两层意思:轻取浮重按弱;寸脉实尺脉虚)”。
如果“卫强营弱”不是“内热伤阴”导致,而是虚人感受风寒之邪使阳气郁于肌表而产生,也可以用桂枝。
⬅ 这是什么药? 老茶馆 哪位先生可以提供省藤(长星月菩提子植物的茎),求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