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用桂枝

2020-06-05 19:32 12楼
1
梦回杏林 说:
脉“促”通常作“数”解,而胡希恕一派的伤寒学者解释为“寸浮关尺沉(表未解而里有湿)”。
桂枝解太阳表证,[桂枝汤]证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两层意思:轻取浮重按弱;寸脉实尺脉虚)”。
如果“卫强营弱”不是“内热伤阴”导致,而是虚人感受风寒之邪使阳气郁于肌表而产生,也可以用桂枝。
阳浮阴弱是指人迎寸囗,
说两层意思就是辩证模糊,如果是寸口实尺弱,那又与前面总纲脉缓相矛盾,伤寒不会这么不严谨吧。
凡伤寒中之脉,以阴阳分就是指寸口人迎,寸关尺会有明说。
一般单说脉如果,就是指寸口。阳脉人迎,阴脉寸囗。阳明脉虎囗,少阳脉耳前,少阴脉太溪,趺阳脉足背等等
2020-06-06 08:35 13楼
kastin 说:
如果你无法理解前面说的“ 中医的根本在阴阳五行五脏和气血运行,脉象舌象全都是果,不是因”这句话,那我下面的回复就不用看了(也不用回复,因为你看了反而会产生误解和更多的争论)。

你都说了那是了解病因的手段,手段不是原因也不是目的。所以广义上来说,诊断方法的种类,就好比武器,难道真的只有十八种?武学精通了,一个锅铲,一根树枝都可以成为武器。

谁说只看脉象就够了?仓公以及内经都说过,要色脉合一才能保证病因分析万无一失。色脉不一,就容易出现判断失误(有的脉出现所谓假象,不是因为脉假,而是因为脉只是果不是因)。比如有的甚至出现所谓的舍证取脉,有的是舍脉取证,那这个界限在哪?到底什么时候舍,舍哪个?你会发现这类医案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白了,人们只关注叶子的东西,不关注根,于是出现各种所谓的特例、技巧。

伤寒论里就一个手册式的东西,给当时没啥文化的老百姓用的,面的理论当然不会说得太深,所以后人只钻研字词条文,不懂的东西就多了,因为那只医学的叶子,而不是根。
没看出来你的什么因果论有啥实践意义,无非是些假大空而已。什么枝枝叶叶的,老调重弹,自我娱乐而已。
说这些空洞的理论毫无意义,五行相生相克对于治病用药起的作用能多大?用阴阳就能解决治病的问题,知道这个其他的就都自然了解了?
治病的根本在于诊病用药,脱离了实际谈理论就是空中楼阁。
没人不理解所谓的阴阳五行,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了,没那么高深莫测。
2020-06-06 08:55 14楼
以前我也认为这个促脉是数脉,后来我不认为这样,在水气病转严重时就会出现促脉,我认为促脉属于结脉的一种,而并不是真正的数脉,因为数脉是节率很均匀,但速度较快。促脉虽然也很快,但节率和结脉一样无规律停顿,而后又加快的一种脉象。再如象紧脉,也和数脉一样快,有的人也容易把紧脉当数脉混淆,一主寒,一主热差别太多。所以我原来就说过,伤寒时的脉象描述还是比较粗略的,甚至有的还没有很统一的脉名。直到王叔和开始才逐渐正规统一起来,后人再完善。比如伤寒里就有:脉紧数的话,若按后来的来划分,这就是病句了:紧为寒,数为热,到底是寒是热?这句话就很矛盾。
但是仲景说的也是对的,我认为那时的紧脉是弦脉加有力的一种复合脉称为紧脉,当时不包括浮脉和数脉,所以写时就得写紧数。而在后来统一后的紧脉是在前面几种己有的基础上再加浮加数脉,统称为紧,所以难怪后人有人说紧脉只有浮而没有沉了。而在伤寒里还有沉紧之说,从上分析,当知伤寒里的沉紧其实就是后来的沉加弦加有力的脉叫沉紧脉。伤寒所谓的紧就是弦有力的一种复合脉。
再说寸脉只浮不叫实,实脉为浮中沉三部皆有力才叫实脉。象桂枝汤脉虽浮缓,但是无力。寸为阳,无力就是阳弱阳虚,所以可用桂枝。而如果寸实双尺微弱,那用桂枝可能会要命。浮为阳没错,但是很弱无力这就是阳虚了,而紧脉虽也有浮也有数,但弦脉为阴脉,这是阴加于阳,阳被阴欺,所以麻黄汤里亦可用桂枝,只不过单用桂枝的力道不足以解寒,要用到更强的麻黄才能发散,所以桂枝不做主药,这里的作用就是提供动力和资源往外推供麻黄发散,因为麻黄只散表。
2020-06-06 09:02 15楼
全书都在讲怎么用。桂枝汤加减的适用广泛,禁忌有几个,记住就行。
2020-06-06 09:31 16楼
村野草民 说:
以前我也认为这个促脉是数脉,后来我不认为这样,在水气病转严重时就会出现促脉,我认为促脉属于结脉的一种,而并不是真正的数脉,因为数脉是节率很均匀,但速度较快。促脉虽然也很快,但节率和结脉一样无规律停顿,而后又加快的一种脉象。再如象紧脉,也和数脉一样快,有的人也容易把紧脉当数脉混淆,一主寒,一主热差别太多。所以我原来就说过,伤寒时的脉象描述还是比较粗略的,甚至有的还没有很统一的脉名。直到王叔和开始才逐渐正规统一起来,后人再完善。比如伤寒里就有:脉紧数的话,若按后来的来划分,这就是病句了:紧为寒,数为热,到底是寒是热?这句话就很矛盾。
但是仲景说的也是对的,我认为那时的紧脉是弦脉加有力的一种复合脉称为紧脉,当时不包括浮脉和数脉,所以写时就得写紧数。而在后来统一后的紧脉是在前面几种己有的基础上再加浮加数脉,统称为紧,所以难怪后人有人说紧脉只有浮而没有沉了。而在伤寒里还有沉紧之说,从上分析,当知伤寒里的沉紧其实就是后来的沉加弦加有力的脉叫沉紧脉。伤寒所谓的紧就是弦有力的一种复合脉。
再说寸脉只浮不叫实,实脉为浮中沉三部皆有力才叫实脉。象桂枝汤脉虽浮缓,但是无力。寸为阳,无力就是阳弱阳虚,所以可用桂枝。而如果寸实双尺微弱,那用桂枝可能会要命。浮为阳没错,但是很弱无力这就是阳虚了,而紧脉虽也有浮也有数,但弦脉为阴脉,这是阴加于阳,阳被阴欺,所以麻黄汤里亦可用桂枝,只不过单用桂枝的力道不足以解寒,要用到更强的麻黄才能发散,所以桂枝不做主药,这里的作用就是提供动力和资源往外推供麻黄发散,因为麻黄只散表。
伤寒论中对于脉象的描述确实很混乱,让人很疑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辨脉法中有一条,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 ,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抟,则洒习淅恶寒也。这种描述理解起来就非常费劲,浮数为阳,怎么能是虚?所以照这种脉法如何治病,实在是不知所措。
古人治病的局限性现在很多人不敢面对,不敢辩驳,总觉得古人说的都对,这样很容易陷入治病的盲区,不知如何是好才能抓住病根,实在不行敷衍了事。
所以我觉得脉浮不能去判断为伤寒,于理不通。至于伤寒论的说法只能参考了解,不能死搬硬套。
2020-06-06 09:58 17楼
bookliu 说:
伤寒论中对于脉象的描述确实很混乱,让人很疑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辨脉法中有一条,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 ,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抟,则洒习淅恶寒也。这种描述理解起来就非常费劲,浮数为阳,怎么能是虚?所以照这种脉法如何治病,实在是不知所措。
古人治病的局限性现在很多人不敢面对,不敢辩驳,总觉得古人说的都对,这样很容易陷入治病的盲区,不知如何是好才能抓住病根,实在不行敷衍了事。
所以我觉得脉浮不能去判断为伤寒,于理不通。至于伤寒论的说法只能参考了解,不能死搬硬套。
金匮里阴病十八,阳病十八,可以多看看。任何概念,都要厘清内涵和外延。古今异名,概念变化很大,不能拿现代的知识完全代入古代书籍中。治学第一要义,就是概念清晰。对错先不论,懂书籍里讲什么为先。
2020-06-06 11:11 18楼
bookliu 说:
伤寒论中对于脉象的描述确实很混乱,让人很疑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辨脉法中有一条,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 ,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抟,则洒习淅恶寒也。这种描述理解起来就非常费劲,浮数为阳,怎么能是虚?所以照这种脉法如何治病,实在是不知所措。
古人治病的局限性现在很多人不敢面对,不敢辩驳,总觉得古人说的都对,这样很容易陷入治病的盲区,不知如何是好才能抓住病根,实在不行敷衍了事。
所以我觉得脉浮不能去判断为伤寒,于理不通。至于伤寒论的说法只能参考了解,不能死搬硬套。
所以此书到底是古人传抄时出现错误,或者当中有人加上去一些东西?还是作者本人就是这么写?己经很难考证,再加上古文的字义与后来差别也大等等很多的原因致使后来有那么多不同解释。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所以也不必过于神话伤寒,有一些缺陷也很正常,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是在中医的地位依然是很重要的,教科书级别的地位。
2020-06-06 11:30 19楼
bookliu 说:
伤寒论中对于脉象的描述确实很混乱,让人很疑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辨脉法中有一条,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 ,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抟,则洒习淅恶寒也。这种描述理解起来就非常费劲,浮数为阳,怎么能是虚?所以照这种脉法如何治病,实在是不知所措。
古人治病的局限性现在很多人不敢面对,不敢辩驳,总觉得古人说的都对,这样很容易陷入治病的盲区,不知如何是好才能抓住病根,实在不行敷衍了事。
所以我觉得脉浮不能去判断为伤寒,于理不通。至于伤寒论的说法只能参考了解,不能死搬硬套。
浮数为阳,这个阳指病位。浮为风,是指致病的因。风为热,指致病的结果症状。
翻译过来就是浮脉是病在阳(在外),是风邪所致,其病状为发热。
2020-06-06 14:50 20楼
bookliu 说:
没看出来你的什么因果论有啥实践意义,无非是些假大空而已。什么枝枝叶叶的,老调重弹,自我娱乐而已。
说这些空洞的理论毫无意义,五行相生相克对于治病用药起的作用能多大?用阴阳就能解决治病的问题,知道这个其他的就都自然了解了?
治病的根本在于诊病用药,脱离了实际谈理论就是空中楼阁。
没人不理解所谓的阴阳五行,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了,没那么高深莫测。
无知者无畏。
⬅ 这是什么药? 老茶馆 哪位先生可以提供省藤(长星月菩提子植物的茎),求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