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子好!补发中医基础之《经络学说》

2010-06-30 09:36 楼主
楼主再次声明:
第一、这些内容来源网络,非为商业用途,只为方便大家学习,如有侵权,我有权利让管理员删除该帖。
第二、具体内容,因为涉及到作者水平(再次强调,作者不是我哈,我没有那能耐),领悟能力,还有各个医学流派的不同风格等等,里面如果有错谬或者与自己的理解,老师的教授有所出入的,请阅读者自己区分对待,本人不负担任何责任,包括答疑。
第三、对初学者来说,有很多章节并不是一定要挨着都看完,记完的。该资料可供了解,参考,可作为参考书来用。
希望发的这些内容对各位有所帮助,谢谢

提醒:相关图片,点击后可以放大查看!


相关链接:一、中医基础知识
二、经外奇穴的位置及临床应用 pic1.gif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6-30 09:38 2楼
经络学说

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与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等共同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经过、联络的通路。经像径路的无所不通。 络像网罗的错综联接。 十二经脉属络脏腑表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大肠手阳明大肠肺
手少阴心小肠手太阳小肠心
手厥阴心包三焦手少阳三焦心包
足太阴脾胃足阳明胃脾
足少阴肾膀胱足太阳膀胱肾
足厥阴肝胆足少阳胆肝
十二经脉分布部位简表

[td=2,1]十二经脉外部内部
[td=1,3]手

阴手太阴肺经胸旁→上肢内侧前→大指属肺,络大肠
手厥阴心包经乳旁→上肢内侧中→中指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阴心经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属心系,络小肠
[td=1,3]手

阳手阳明大肠经鼻旁←颈←肩前←上之外侧前←次指属大肠,络肺
手少阳三焦经眉梢←尔后←颈←肩后←上之外侧中←无名指属三焦,络心包
手太阳小肠经耳前←颈←肩胛←上之外侧后←小指属小肠,络心
[td=1,3]足

阳足阳明胃经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次趾属胃,络脾
足少阳胆经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下肢外侧中→第四趾属胆,络肝
足太阳膀胱经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下肢外侧后→小趾络脑,络肾,属膀胱
[td=1,3]足

阴足太阴脾经胸腹第三侧线←下肢内侧前、中←大趾内属脾,络胃
足厥阴肝经胁部←阴部←下肢内侧中、前←大趾外属肝,络胆
足少阴肾经胸腹第一侧线←下肢内侧后←足心←小趾下属肾,络膀胱,络心


十二经脉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挢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八脉在相互之间,并无固定的阴阳表里的配偶关系,因而称为〝奇经″。十二经脉犹如〝江河″,奇经八脉犹如〝湖泽″。督─总督、任─总任、冲─冲要、带─约束、跷─跷捷、维─维系。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有三:
1 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
2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3 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
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分布部位与交会经脉

八脉分布部位交会经脉
督脉后正中线足太阳、任脉
任脉前正中线足阳明、督脉
冲脉腹第一侧线足少阴
带脉腰侧足少阳
阳跷下肢外侧、肩、头部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
阴跷下肢内侧、眼足少阴
阳维下肢外侧、肩、头项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手少阳、督脉
阴维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颈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任脉
十二经别经别是十二经脉除去构成上述整体循环的主要通路以外所别行的一部分,〝别行的正经″,简名〝经别″。
  1. 手太阴经别: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入阳明。此六合也。
  2. 手阳明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骨禺,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3. 足阳明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安页出页,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
  4. 足太阴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5. 手少阴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6. 手太阳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7. 足太阳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8. 足少阴经别:足少阴之正,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9. 手厥阴经别:手心主之正,别入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10. 手少阳经别: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11. 足少阳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12. 足厥阴经别:足厥阴之正,别 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十二经筋古人最初将筋与脉相混称“筋脉”,后逐渐将筋与脉分开。筋者,肉之力也。故筋乃是肌肉的总称。古人将全身的筋肉,按十二经脉循行部位划分为十二组肌肉群,仍以手足三阴三阳之名称之。

四肢躯干头部
足太阳之筋小趾上,外踝,踵,膝,腘臀,夹脊,肩骨禺,缺盆颈,舌本,枕骨,头鼻,目上,鼻旁,完骨
足少阳之筋第四趾上,外踝,膝外侧,髀,伏兔尻,季胁,腋前,膺乳,缺盆耳后,额角,颠上,颔,鼻旁,外眦
足阳明之筋中三趾,跗上,膝外侧,胫,膝外辅骨,伏兔,髀髀枢,胁,脊,阴器,腹,缺盆颈,口,鼻旁,鼻上,目下,耳前
足太阴之筋大趾外侧,内踝,膝外辅骨,阴骨,髀阴器,腹,脐,腹里,胁,胸中,脊
足少阴之筋小趾下,内踝下,内辅下,阴股阴器,脊内,夹膂项,枕骨
足厥阴之筋大趾,内踝前,胫,内辅下,阴股阴器,
手太阳之筋小指上,腕,肘内锐骨,腋下肩胛颈,耳后完骨,耳中,耳上,颔,外眦,耳前,额,角
手少阳之筋无名指,腕,肘肩颈,曲颊,舌本,耳前,外眦,角
手阳明之筋次指,腕,肘外,肩骨禺肩胛,夹脊颈,颊,鼻旁,角,颔
手太阴之筋大指上,鱼后,寸口外侧,肘中,腋下缺盆,肩前骨禺,胸里,膈,季肋
手少阴之筋小指内侧,锐骨,肘内侧,腋乳里,胸中,膈,脐
手厥阴之筋中指,肘内侧,臂阴,腋下前后夹胁,胸中,膈
十五别络别络,是自经脉别出的分支,在经与经之间,担任主要的联络活动。

[td=1,2,8%]经名[td=1,2,7%]络名[td=1,2]循行部位[td=2,1]病候
实证虚证
手太阴列缺起于腕上分肉之间,与本经经脉并行,直入掌内,散入手鱼边缘,本经由此别走联络手阳明经络腕上锐骨部及手掌发热张口呵欠,小便次数多
手少阴通里在腕上一寸半处,沿本经经脉上行,入于心中胸膈支撑不舒不能言语
手厥阴内关在腕上二寸处两筋之间,沿本经经脉上行,系于心包络心痛头强不利
手太阳支正在腕上五寸处,内注于手少阴经络,其别者上行过肘,络于肩_骨节弛缓,肘关节不能运动皮肤上生出赘疣
手阳明偏历在腕上三寸处,别走而入于手太阴经络,其别者,沿臂上行,至肩_之上,再行曲颊,编络于齿, 别出的走入耳中,合于该部的宗脉龋齿,耳聋牙齿发冷,膈间闭塞不畅
手少阳外关在腕上二寸处,向外绕行于臂部,再上行注入胸中和手厥阴经相合肘关节拘挛肘关节弛缓不收
足太阳飞扬在足外踝上七寸处,别走足少阴经络鼻塞流涕,头、背部疼痛鼻流清涕
足少阳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厥阴别络,向下行络于足面厥冷足软无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
足阳明丰隆在足外踝上八寸处,别走足太阴经络;一支别行,沿胫骨外缘,上行络于头项部, 与其他各经的经气相会合,向下绕络咽喉癫狂足弛缓不收,胫部肌肉萎缩
足太阴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处,别走足阳明经络;一支别行,上入腹内,络于肠胃肠中切痛腹胀如鼓
足少阴大钟在足内踝后绕足跟而至足外内踝,别走足太阳经络;又一支与本经经脉相并上行,走于心包络下,向外贯穿腰脊大小便不通腰痛
足厥阴蠹沟在内踝上五寸处,别行走足少阳经络,又一支别行经胫部上至睾丸部归结于阴茎阴器挺长阴器暴痒
任脉尾翳在胸前鸠尾下,自此下行散入腹中腹皮疼痛腹皮搔痒
督脉长强挟膂上行至项,散入头部,再下行当左右肩胛处别行走足太阳经络,深入贯穿膂内脊柱强直不利俯仰头重而颤摇
脾之大络大包在侧胸部渊腋穴下三寸处,这支大络布散于胸胁周身疼痛周身骨节弛缓无力


(大趾端)→足 厥阴肝→→胸太阴 手(大指后)
(跗上)←足 少阳胆←大肠阳明 手 (次指端)
(目)头(鼻)
(无名指端)→手 少阳三焦→中焦胃阳明 足 (跗 [脚背]上)
(中指端)←手 厥阴心包←↑脾太阴 足 (大趾端)
↑胸
(足心)→足 少阴肾→心少阴 手 (小指内侧)
(小趾外侧)←足 太阳膀胱←──→小肠太阳 手(小指外侧)


特定穴的分类及意义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的腧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输。五输是一组具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等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阴经五输穴表

脏腑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肝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肾涌泉然谷太莃复溜阴谷
阳经五输穴表

脏腑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三焦冲关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胃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胆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膀胱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2010-06-30 09:43 3楼
以下是十二经脉的相关内容,东西不少,相信对大家很有用
2010-06-30 09:48 4楼
新手学习,多谢李版!
2010-06-30 09:48 5楼
手太阴肺经脉
经脉循行路线
  1.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2. 还循胃口
  3. 上膈
  4. 属肺
  5. 从肺系;横出腋下
  6. 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7. 下肘中
  8. 循臂内上骨下廉
  9. 入寸口
  10. 上鱼
  11. 循鱼际
  12. 出大指之端
  13.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经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穴位。

穴名取法功能主治备注
中府胸壁之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距胸骨正中线六寸,仰卧取穴肃降肺气,和胃利水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热、面腹肿、食不下、呕哕、肩背痛、皮肤痛募穴
云门(1)距胸骨中线旁开6寸,当锁骨外端内下方,凹陷中。
(2)用手叉腰时,当锁骨端内下方,出现三角形的凹陷底部。肃降肺气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肩背痛
天府腋前皱璧上端下三寸,肱二头肌桡侧沟中宣散肺邪,清肺凉血喘咳、鼻衄、吐血、廮气、上臂内侧痛
侠白天府穴下一寸,肘横纹上5寸宣散肺气,理气宽胸咳嗽、心痛、干呕、胸满、上臂内侧痛
尺泽肘横纹中,大筋外肃降肺气,滋阴润肺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口干、咽喉肿痛、心痛、胸满、呕吐、小儿惊风、小便频数合穴
孔最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当桡骨的尺侧边上,距太渊七寸。伸臂仰掌取穴肃降肺气,凉血止血咳嗽、气喘、咯血、失音、咽喉肿痛、头痛、痔疮、肘臂挛痛
列缺两手虎口相交,一手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是穴宣散肺邪,通调任脉咳嗽、气喘、咽喉痛、掌中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项强、偏正络穴,通任脉
经渠仰掌,在腕横纹上1寸,当桡骨茎突的高点掌面骨边与桡动脉之间络中取穴。止咳宁嗽、顺气平喘咳嗽、气喘、喉痹、胸满、掌热
太渊仰掌,腕横纹上,于桡动脉桡侧陷中取穴。止咳化痰,扶正祛邪咳嗽、气喘、咳血、呕血、胸满、掌心热、缺盆中痛、喉痹、乳部刺痛、哕输穴
鱼际仰掌,在第一掌指关节后,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取穴。清肺心热,利咽凉血。咳嗽、咳血、失音、喉痹咽干、身热、乳痈、肘挛荥穴
少商拇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许取穴。泄热通窍,回阳救急,利咽镇痉。喉痹、咳嗽、气喘、重舌、鼻衄、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中暑、呕吐、热病、小儿惊风、指腕挛急。
2010-06-30 09:54 6楼
手阳明大肠经脉
经脉循行路线

  1.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2. 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
  3. 循臂上廉
  4. 入肘外廉
  5. 上臑外前廉
  6. 上肩
  7. 出[骨禺]骨之前廉
  8. 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9. 下入缺盆
  10. 络肺
  11. 下膈
  12. 属大肠
  13.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
  14. 贯颊
  15. 入下齿中
  16. 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经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穴位。

[td=1,1,8%]穴名[td=1,1,28%]取法[td=1,1,9%]功能[td=1,1,45%]主治[td=1,1,10%]备注
商阳在食指桡侧,指甲角根部,约去指甲角一分许取穴。泄热消肿,开窍醒神咽喉肿痛,颐颔肿、下齿痛、耳聋、耳鸣、青盲、喘咳、肩痛引缺盆、热病汗不出、昏厥、中风昏迷。井穴
二间微握拳,在第二掌指关节前缘桡侧,当赤白肉际处取穴。清热消肿喉痹、颔肿、鼻衄、目痛、目黄、齿痛、口干、口眼歪斜、身热、嗜睡、肩背痛振寒。荥穴
三间在第二掌指关节后方,第二掌骨小头上缘。泄热消肿,消满止泄目痛、咽喉肿痛、衄血、唇焦口干、嗜睡、腹满、肠鸣洞泄、手指及手背肿痛。输穴
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之中点取穴。清热解表,明目聪耳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失喑、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痄腮、半身不遂、指挛臂疼、发热恶寒、无汗或多汗、咳嗽、经闭、滞产、胃痛、腹痛、便秘、痢疾、小儿惊风、瘾疹、疟疾。原穴。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
阳溪腕背桡侧,姆指翘起时,当姆短伸肌腱与姆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清热安神、明目利咽头痛、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目翳、热病心烦、癫、狂、瘾风、疮痂、臂腕痛。经穴
偏历侧腕屈肘,阳溪上三寸,桡骨外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取穴。明目聪耳目赤、耳聋耳鸣、鼻衄、口眼歪斜、喉痛、癫疾络穴
温溜侧腕屈肘,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阳溪上5寸,桡骨外侧取穴。清热消肿、安神通腑头痛、面肿、鼻衄、口舌肿痛、咽喉肿痛、吐舌、肠鸣腹痛、癫狂、肩背酸痛。隙穴
下臁侧腕屈肘,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4寸,桡骨外侧取穴。理气通腑头风、眩晕、目痛、乳痈、腹痛、飧泄、食物不化、肘臂痛。
上臁侧腕屈肘,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3寸,桡骨内侧取穴。理气通腑头痛、偏瘫、腹痛、腹鸣、泄泻、喘息、手臂肩膊酸痛麻木。
手三里侧腕屈肘,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桡骨内方,曲池下2寸取穴。清热明目,理气通腑腹胀、吐泻、齿痛、失喑、颊肿、瘰癧、偏瘫、手臂麻痛、肘挛不伸、眼目诸疾。
曲池侧腕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取穴。散风止痒、清热消肿热病、咽喉肿痛、手臂肿痛、上肢不遂、手肘无力、月信不调、瘰癧、疮疥、瘾疹、丹毒、腹痛吐泻、痢疾、齿痛、目赤痛、目不明、胸中烦满、锲苁、癫狂、疟疾、善惊。合穴
肘髎屈肘,在曲池外上方一寸,肱骨边缘取穴。疏通经络肘臂痛、拘挛、麻木、嗜卧。
手五里曲池与肩骨禺的连线上,曲池上三寸取穴。宁嗽止血、化痰消肿肘臂挛急、疼痛、瘰癧、咳嗽吐血、嗜卧身黄、疟疾。
臂臑曲池与肩骨禺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取穴。即三角肌下端肱骨桡侧。理气消痰、清热明目瘰癧、颈项拘急、肩背疼痛、目疾。手阳明络之会
肩骨禺取穴。散风清热、消痰止痒风热瘾疹、瘰癧诸嘤、肩背疼痛、手臂挛急、半身不遂。手阳明、阳跷脉之会。
巨骨在肩端上,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凹陷部取穴。理气消痰、镇惊宁神瘰癧、嘤气、惊痫、吐血、肩背手臂疼痛。
天鼎正坐、微仰头,在扶突穴直下1寸,当胸锁乳突肌后缘取穴。清热消肿、理气化痰咽喉肿痛、暴喑、气梗、嘤气、瘰癧。
扶突正坐、微仰头,在颈部侧面,结喉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肌腹中取穴。平喘宁嗽、理气化痰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嘤气、瘰癧。
禾髎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处取穴。清肺利鼻鼻疮息肉、鼻衄、鼻塞、鼻流清涕、口涡、牙关紧闭。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取穴。散风清热,通利鼻窍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手足阳明之合
2010-06-30 09:56 7楼
足阳明胃经脉
经脉循行路线
  1. 起于鼻之交_(鼻梁两旁凹陷处)中
  2. 旁纳太阳之脉
  3. 下循鼻外
  4. 入上齿中
  5. 还出挟口环唇
  6. 下交承浆
  7.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
  8. 循颊车
  9. 上耳前,过客主人
  10. 循发际
  11. 至额颅
  12.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
  13. 入缺盆
  14. 下膈
  15. 属胃络脾
  16.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
  17. 下挟脐入气街中
  18.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19. 以下髀关
  20. 抵伏兔
  21. 下膝矉中
  22. 下循胫外臁
  23. 下足趾
  24. 入中趾内间(应作次趾外间)
  25.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
  26. 下入中趾外间
  27.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经穴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下肢的前面外侧;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位。

[td=1,1,7%]穴名[td=1,1,43%]取法[td=1,1,10%]功能[td=1,1,27%]主治[td=1,1,13%]备注
承泣正坐,两目直视,瞳孔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散风清热,明目止泪眼目赤痛、迎风流泪、夜盲、眼睑润动、口眼歪斜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
四白正坐,承泣直下0.3寸,当眶下孔凹陷处取穴散风明目,舒筋活络头痛目眩、目赤动、目翳、眼睑瞤动、目痒、流泪、口眼歪斜。
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取穴熄风明目、舒筋活络目翳、鼻衄、齿痛、唇颊肿、瘛瘲、口僻。跷脉、手足阳明之会
地仓巨髎直下,与口角水平的交界点,约口角旁0.4寸取穴散风止痛,舒筋活络唇缓不收、眼睑瞤动、口角歪斜、齿痛颊肿、流涎手足阳明、任脉、阳跷之会
大迎在下颔角前下1.寸,当咬肌附着部的前缘,下颔骨上。当闭口鼓气时,下颔角前下方即出现一沟形凹陷中取穴。熄风止痛,消肿活络牙关紧闭、口歪、颊肿、齿痛、面肿、唇吻闰动
颊车开口取穴,在下颔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上下齿咬紧时,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散风清热,开关通络颊肿、痄腮、牙关紧闭、颈项强痛、齿痛、口眼歪斜。
下关在颧骨弓下缘凹处,当下颔骨?状突的前方,闭口取穴消肿止痛,聪耳通络齿痛,面疼、耳聋、耳鸣、聤耳、牙关开合不利、口眼歪斜、颊肿。足阳明、少阳之会
头维当鬓发前缘直上额之发际角上0.5寸处取穴,距神庭穴4.5寸熄风镇惊,止痛明目头痛、眼痛、目眩、视物不明、迎风流泪、眼睑[目闰]动足少阳、阳明之会
人迎与结喉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结喉1.5寸取穴宽胸定喘、散结清热头痛、胸满喘息、咽喉肿痛、瘰癧、嘤气、饮食难下足阳明、少阳之会
水突在人迎与气舍之中间,胸锁乳突肌前缘取穴。肃降肺气、理气化痰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肩肿、呃逆、嘤瘤、瘰癧 、咽喉痈肿。
气舍水突穴直下,锁骨内侧端之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之外缘处取穴利咽消肿、定喘降逆咽喉肿痛、喘息、呃逆、颈项强痛、嘤瘤。
缺盆乳中线直上,当锁骨上窝取穴宣散外邪,止咳定喘咳嗽气喘、缺盆中痛、瘰癧 、腰痛、水肿、汗出寒热孕妇禁针
气户在乳中线上,锁骨中点之下缘,仰卧取穴肃降肺气、宽胸止痛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吐血、胸背痛、胁肋痛
库房在乳中线上,第一肋间隙中,仰卧取穴止咳定喘,宽胸排脓咳嗽多唾沫、气逆、咳唾脓血、胸胁胀满
屋翳在乳中线上,第二肋间隙中,仰卧取穴止咳化痰,通调水道咳嗽、气喘、唾脓血痰、胸胁胀满、乳痈、皮肤疼痛、身肿
膺窗在乳中线上,第三肋间隙中,仰卧取穴止咳宁嗽,消肿清热咳嗽、气喘、胸胁胀满、乳痈
乳中乳头正中 不刺不灸
乳根仰卧,乳头直下,在第五肋间隙中取穴止咳平喘、宽胸增乳咳嗽、胸闷胸痛、乳痈、乳汁少、噎膈
不容仰卧,在脐上6寸,巨阙(任脉)旁开2寸取穴止呕降逆,和胃平喘腹胀、呕吐、胃痛、食欲不振、喘咳、呕血、胸背胁痛
承满仰卧,在脐上5寸,上脘(任脉)旁开2寸取穴理气和胃,降逆止吐胃痛、呕吐、腹胀、肠鸣、吐血、食欲不振、喘逆、胁下坚痛
梁门仰卧,在脐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2寸取穴和胃降逆,消积化滞胃痛、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溏、腹中积气结痛
关门仰卧,在脐上3寸,建里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健脾和胃,利水消肿腹痛、腹胀、肠鸣泄泻、食欲不振、水肿、遗尿
太乙仰卧,在脐上2寸,下脘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清心宁神、化痰和胃癫狂、心烦不宁、胃痛、消化不良、吐舌
滑肉门仰卧,在脐上1寸,水分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化痰安神、和胃止吐癫狂、呕吐、胃痛、吐舌、舌强
天枢仰卧,在脐中旁开2寸取穴升降气机、斡旋上下绕脐腹痛、呕吐、腹胀、肠鸣、症瘕、痢疾、泄泻、便秘、肠痈、经痛、月经不调、狂言恍惚、疝气、水肿大肠之募穴
外陵仰卧,在天枢下1寸,阴交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理气止痛、调理月经腹痛、疝气、月经痛
大巨仰卧,在天枢下2寸,石门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理气消胀、通肠利水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惊悸不眠、偏枯、四肢不用、善惊
水道仰卧,在天枢下3寸,关元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通调水道,调经种子小腹胀满、疝气、经痛、妊胎不成、大小便不通
归来仰卧,在水道下1寸,中极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行气疏肝,调经止带少腹疼痛、经闭、阴挺、白带、疝气、茎中痛
气冲仰卧,在天枢下5寸,曲骨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舒肝益肾,调经种子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外阴肿痛、胎产诸疾、阳萎、阴茎中痛冲脉者,会于气冲
髀关仰卧,在髂前上棘直下,平臀横纹,即与承伏穴(膀胱经)相对处取穴疏通经络髀股痿痹、足麻不仁、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
伏兔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膝髌外上缘6寸处取穴散寒化湿,疏通经络腰胯疼痛、腿膝寒冷、麻痹、脚气、疝气、腹胀
阴市仰卧,在髌骨外上缘上3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取穴温经散寒腰脚如冷水、膝腿无力、屈伸不利、寒疝、腰胀腹痛
梁丘仰卧,在膝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取穴和胃消肿,宁神定痛胃痛、膝肿、乳痈、大惊隙穴
犊鼻屈膝,在髌骨下方,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穴消肿止痛,通经活络膝关节肿痛,脚气
足三里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脊外侧一横指,屈膝或平卧取穴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升降气机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腹痛、胸中瘀血、胸胁支满、纳少、疳疾、喘咳、乳痈、头晕、耳鸣、鼻塞、心悸、癫狂、恐人将补之、中风、脚气、水肿、热病头重额痛、膝胫酸痛、产妇血晕、喉痹不能言。小儿禁灸三里
上巨虚卧位或坐位,在犊鼻下6寸,当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中点取穴通降肠腑,理气和胃腹中切痛、痢疾、肠鸣、腹胀、便秘、泄泻、肠痈、脚气大肠之下合穴
条口仰卧,在犊鼻下8寸,犊鼻与下巨虚连线上取穴祛湿温经,舒筋活络小腿冷痛、脘腹疼痛、跗肿、转筋、肩背痛、麻痹、足下热、湿痹。
下巨虚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1寸,距胫骨前脊约一横指处。当足背屈,穴在胫骨前肌尾端处通降腑气,宁神镇惊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泄泻、大便脓血、乳痈、下肢痿痹、惊狂言非常小肠之下合穴
丰隆仰卧,在犊鼻下8寸,当条口穴后方一横指处取穴化痰定喘,宁心安神哮喘、咳嗽、痰多、胸疼、癫狂、善笑、痫症、咽喉肿痛、大便难、头痛、头晕、下肢痿痹。络穴
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平齐外踝高点,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取穴清胃降逆,镇惊宁神腹胀、便秘、胃热谵语、癫狂、头面浮肿、面赤、目赤、头痛、眩晕、眉棱骨痛、悲泣。经穴
冲阳在足背部,距陷谷3寸,当足背动脉搏动处取穴和胃健脾,镇惊安神胃脘胀痛、不嗜食、善惊久狂、口眼歪斜、面肿齿痛、足痿无力、脚背红肿。原穴
陷谷在第二、三跖趾关节后方,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调和肠胃,健脾利水肠鸣腹痛、水肿、足背肿痛、腹胀满喜噫、面肿目痛、热病汗不出。输穴
内庭在第二跖趾关节前方,二、三趾缝间的横纹头处取穴和胃健脾,清心安神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热病、鼻衄、齿痛、口歪、喉痹、喘满、瘾疹、皮痛。荥穴
厉兑在第二趾外侧,距爪甲角0.1寸许,当爪甲角根部取穴清化湿热,调胃安神胸腹胀满、梦魇、癫狂、面肿、口歪、齿痛、鼻衄、鼻流黄涕、髭中疮疡、热病、足胫寒冷、多卧好惊、消谷善饥、恶人与木音。井穴
2010-06-30 09:58 8楼
http://www.statcounter.com/][img]ht...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取穴统血养经,宽胸止痛胸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脾之大络
2010-06-30 10:00 9楼
手少阴心经脉
经脉循行路线

  1.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2. 下膈,络小肠
  3. 其支者从心系
  4. 上挟咽
  5. 系目系
  6.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7. 下循臑内后廉,循太阴,心主之后
  8. 下肘内,循臂内后廉;
  9. 抵掌后锐骨之端
  10. 入掌内后廉;
  11. 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经穴起于极泉,止于少商冲,左右各9穴位。

穴名取法功能主治备注
极泉上臂外展,在腋窝正中,腋动脉跳动处。宽胸宁神心痛、胸闷、心悸、气短、悲愁不乐、干呕哕、目黄、胁痛
青灵举臂,在少海与极泉的连线上,少海上3寸,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理血止痛胁痛,目黄,头痛,肩背痛
少海屈肘,在肘横纹尺侧头陷凹中取穴。宁心安神心痛、暴喑、健忘、癫狂善笑、痫证、头痛、目眩、腋胁痛、瘰癧、臂麻、手颤合穴
灵道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取穴。宽胸理气心痛、悲恐、暴喑、干呕、抽筋、肘臂挛急经穴
通里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取穴。宁志安神,益阴清心心痛、心悸怔忡、悲恐畏人、暴喑、面红、妇人经血过多、崩漏。虚烦、盗汗。络穴
阴隙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取穴。宁心凉血心痛、惊悸、盗汗、衄血、吐血、失音。隙穴
神门仰掌,腕豆骨的桡侧缘,即尺侧腕屈肌腱附着于腕豆骨的桡侧,掌后横纹上。扶正祛邪,宁心安神心痛、心烦、失眠、恍惚、健忘、惊悸、怔忡、痴呆悲哭、癫狂痫证、呕血、吐血、目黄胁痛、失喑、喘逆上气输穴
少府在四、五掌指关节后方,仰掌屈指,当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取穴。清心宁神心痛、心烦、小便不利,痈疡、阴痒、阴挺、阴痛、善笑、悲恐惊、手小指拘挛荥穴
少冲在小指桡侧,去指甲角桡侧根部,约去爪甲指0.1寸许取穴。清热熄风,宁神醒脑心痛、癫狂,热病昏厥,胸满气急,手挛臂痛。井穴
2010-06-30 10:01 10楼
手太阳小肠经脉
经脉循行路线
  1. 起于小指之端
  2. 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3.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
  4. 上循臑外后廉
  5. 出肩解
  6. 绕肩胛
  7. 交肩上
  8. 入缺盆
  9. 络心
  10. 循咽
  11. 下膈
  12. 抵胃
  13. 属小肠
  14. 其支者,从缺盆
  15. 循颈
  16. 上颊
  17. 至目锐眦
  18. 却入耳中
  19.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
  20. 至目内_
  21. 斜络于颧

经穴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穴位。

穴名取法功能主治备注
少泽在小指尺侧爪甲角根部,去爪甲角约0.1寸许取穴。增液通乳,清热利窍热病、汗不出、中风昏迷、乳汁少、乳痈、咽喉肿痛、目蘙、疟疾、头痛、耳鸣、耳聋、肩臂外后侧疼痛井穴
前谷在第五掌指关节前尺侧,握拳时,当掌指关节前之横纹头赤白肉际取穴。疏肝清心,明目聪耳癫狂、痫证、产后无乳、小便赤难、热病汗不出、疟疾、目痛、气出、目蘙、耳鸣、鼻塞、咽喉肿痛、颊肿、头项急痛、臂痛肘挛、手指麻木荥穴
后溪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清心解郁,清热截疟癫狂、痫证、热病、盗汗、疟疾、耳聋、目赤目蘙、目眩、目赤烂、疥疮、黄疸、头项强痛、肘臂及手指挛急输穴
腕骨腕骨前方,三角骨的前缘,赤白肉际取穴。增液止渴,利胆退黄热病汗不出、疟疾、消渴、惊风、瘛瘲、黄疸虚浮,耳鸣、目蘙、目流冷泪、头痛项强、颈项颔肿,臂痛指挛原穴
阳谷腕关节的尺侧,当三角骨与尺骨茎突之间凹陷中。清心宁神,明目聪耳热病汗不出、头痛目眩、狂癫、耳聋鸣、腰项急、肩痛、疥疮、生疣、痔漏、瘛瘲、齿痛经穴
养老掌先向下时,在尺骨茎突的高点处是穴;当屈肘掌心向胸时,转手骨开,穴在尺骨茎突的桡侧骨缝中。增液养津,清上明目目视不明、肩背肘臂痛、急性腰疼隙穴
支正腕部阳谷穴上五寸,尺骨掌侧缘取穴。疏肝宁神,清热解表癫狂、易惊、善笑恐悲惊、健忘、消渴、疥疮、生疣、热病、项强、肘挛、手指痛、头痛络穴
小海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果骨果之间取穴。疏肝安神,清热消肿癫狂、痫证、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疡肿、颊肿、颈项肩臂外后侧痛合穴
肩贞肩关节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在腋纵纹头上1寸处取穴。化痰消肿,清热聪耳热病瘰癧、耳聋耳鸣、肩胛痛、手臂痛麻、不能举、缺盆中痛
臑俞正坐,上臂内收,从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取穴。化痰消肿,疏筋活络颈项瘰癧,肩臂痛无力会阳维、跷脉
天宗正坐,在冈下窝中,当肩胛冈中点之下缘下1寸处,或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取穴,正与秉风直对。肃降肺气,舒筋活络气喘、乳痈、颊颔肿痛、肩胛疼痛、肘臂外后侧痛
秉风正坐,在肩胛冈上窝中点,当天宗穴直上,约在肩胛冈中点上缘上1寸,举臂有凹处是穴。舒筋散风肩胛疼痛不举,上肢酸麻手阳明,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曲垣在肩胛冈内上端凹陷处,约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取穴。舒筋活络肩胛周围疼痛
肩外俞正坐,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即陶道穴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直线上取穴。舒筋活络肩背酸痛,颈项强急,上肢冷痛
肩中俞正坐,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即大椎穴旁开2寸取穴。解表宣肺发寒发热,咳嗽、唾血、目视不明
天窗正坐,平喉结,当胸锁肌后缘取穴。聪耳立窍,熄风宁神耳聋耳鸣、咽喉痛、颈项强痛、暴喑、中风、瘿气、瘾疹、狂证
天容在耳下方下颔角后与胸锁乳突肌之前缘间凹陷处取穴。利咽消肿,聪耳降逆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咽中如梗、颊肿、呕逆吐沫
颧顟目外眦直下,颧骨高点下缘凹陷处取穴。清热消肿,牵正镇痉口眼喎斜,眼睑瞤动,齿痛,目黄,面赤,_肿唇痈手少阳、太阳之会
听宫耳屏与下颔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穴聪耳消肿耳聋、耳鸣、聤耳、齿痛、癫狂、痫证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2010-06-30 10:05 11楼
足太阳膀胱经脉
经脉循行路线

  1. 起于目内眦
  2. 上额
  3. 交巅
  4. 其支者从巅至耳角上
  5.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6. 还出别下项
  7. 循肩膊内,挟脊
  8. 抵腰中
  9. 入循膂
  10. 络肾
  11. 属膀胱
  12.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13. 入腘中
  14.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
  15. 过髀枢
  16. 循髀外从后廉
  17. 下合腘中
  18. 以下贯[足专]内
  19. 出外踝之后
  20. 循京骨
  21. 至小指外侧

注释:①交巅:当百会穴处与督脉相交会。
②还出别下项:原文指经脉从脑后浅出,并从天柱穴分别而下。目前认为足太阳经脉在头顶至后枕部有一外行线。
③肩膊:指肩胛区。
④膂:挟脊两旁的肌肉。
⑤髀枢:当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所在。
⑥京骨:即第五跖骨粗隆。又为穴名。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强、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 。经穴
分布于眼、头、项、腰背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侧及小趾末端;起于晴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

穴名取法功能主治备注操作
晴明于目内眦的外上0.1寸陷中取穴。散风清热,明目退翳目赤肿痛、见风流泪、目眦痒、目翳、目视不明、近视、夜盲、色盲足太阳、督脉之会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l寸。遇到阻力时,不宜强行进针,应改变进针方向或退针。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针具宜细,消毒宜严。禁灸。
攒竹眉毛内侧端,眶下切[走亦]处取穴散风镇痉,清热明目头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润动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眉冲从眉头直上,入发际0.5寸,当神庭与曲差之间取穴散风清热,镇痉宁神痫证、头痛、眩晕、目视不明、鼻塞 平刺0.3~0.5寸。
曲差神庭旁开1.5寸取穴定喘降气,明目安神头痛、目眩、目痛、目视不明、鼻塞、鼻衄、喘息、心烦满 平刺0.5~0.8寸。
五处从曲差直上,入发际1寸,平上星穴取穴散风清热,明目镇痉头痛、目眩、目视不明、痫证、小儿惊风 平刺0.5~0.8寸。
承光在五处后1.5寸,五处与通天之间取穴祛风清热,明目降逆头痛、目眩、烦心呕吐、目视不明、鼻塞多涕、热病无汗 平刺0.3~0.5寸。
通天在承光后1.5寸,距头正中线1.5寸散风清热,宣肺利鼻头痛头重、眩晕、口喎、鼻流清涕、鼻塞、鼻渊、鼻疮、鼻衄、颈项转侧难、瘿气 平刺0.3~0.5寸。
络却通天后1.5寸,距头正中线1.5寸处取穴熄风平肝、清心安神眩晕、耳鸣、鼻塞、口喎、癫狂、痫证、目视不明、项肿、瘿瘤、头旋耳鸣 平刺0.3~0.5寸。
玉枕脑户旁1.3寸,当枕外粗隆上缘之外侧解表清热,明目降逆恶风寒、头痛、呕吐、不能远视、目痛、鼻塞 平刺0.3~0.5寸。
天柱哑门旁1.3寸,当项后发际内,斜方肌之外缘取穴熄风宁神,祛风散寒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鼻塞、不知香臭、咽肿、肩背痛、痿证、癫狂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大杼俯伏位,在第一椎脊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解表清热,宣肺止咳发热、咳嗽、鼻塞、头痛、喉痹、肩胛酸痛、颈项强痛、癫狂足太阳、手太阳之会斜刺0.5~0.8寸。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 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风门俯伏位,在第二胸椎脊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解表宣筋,护卫固表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多涕、鼻塞、胸中热、项强、肩背痛督脉、足太阳之会斜刺0.5~0.8寸。
肺俞俯伏位,在第三胸椎脊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解表宣肺、肃降肺气咳嗽气喘、吐血、喉痹、胸满、骨蒸潮热、盗汗、腰背痛背俞穴之一斜刺0.5~0.8寸
厥阴俞俯伏位,于第四椎下,两旁相去1.5寸宽胸降逆,宁心止痛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 斜刺0.5~0.8寸
心俞俯伏位,于第五胸椎脊下,督脉(神道)旁开1.5寸处取穴宽胸降气,安神宁心癫狂、痫证、惊悸、心悸、健忘、失眠、心烦、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引背痛背俞穴之一斜刺0.5~0.8寸
督俞俯伏位,于第六胸椎脊下,督脉(灵台)旁开1.5寸处取穴宽胸止痛,理气消胀心痛、腹胀、腹痛、腹鸣逆气 斜刺0.5~0.8寸
膈俞俯伏位,于第七胸椎脊突下,督脉(至阳)旁开1.5寸处取穴和血止血,宽胸降逆胃脘胀痛、呕吐、呃逆、气喘、咳嗽、潮热盗汗、各种与血有关疾病八会穴之一,血穴斜刺0.5~0.8寸
肝俞俯伏位,于第九胸椎脊突下,督脉(筋缩)旁开1.5寸处取穴疏肝利胆,安神明目癫狂痫、胁痛满急、少腹痛、疝气、转筋、多怒、黄疸、目疾、唾血、胸满心腹积聚痞疼痛,咳逆口干背俞穴之一斜刺0.5~0.8寸
胆俞俯伏位,第十胸椎脊突下,督脉(中枢)旁开1.5寸处取穴清热化湿,利胆止痛黄疸、口苦、胁痛、饮食不下、咽痛干、呕吐、骨蒸劳热背俞穴之一斜刺0.5~0.8寸
脾俞俯位,第十一胸椎脊突下,督脉(脊中)旁开1.5寸处取穴健脾利湿,升清止逆胁痛、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完谷不化、水肿、嗜卧、羸瘦、玄癖积聚、疟疾寒热、善欠、不嗜食、慢脾风背俞穴之一斜刺0.5~0.8寸
胃俞俯位,第十二胸椎脊突下,督脉两旁相去1.5寸处取穴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胃脘痛、腹胀、翻胃、呕吐、完谷不化、胸肋痛、霍乱背俞穴之一斜刺0.5~0.8寸
三焦俞俯位,第一腰椎脊突下,督脉(悬枢)旁开1.5寸处取穴调理三焦、健脾利水腹胀、肠鸣、完谷不化、呕吐、腹泻、痢疾、小便不利、水肿、腰脊痛背俞穴之一直刺0.5~l寸。
肾俞俯位,第二腰椎脊突下,督脉(命门)旁开1.5寸处取穴益肾助阳,纳气利水遗精、阳痿、遗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白带、腰膝酸痛、水肿、洞泄、喘咳少气、耳鸣、耳聋、目昏背俞穴之一直刺0.5~l寸。
气海俞俯位,第三腰椎脊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补气益肾、调经止痛痛经、痔漏、腰痛、腿膝不利
直刺0.5~l寸。
大肠俞俯位,第四腰椎脊突下,督脉(腰阳关)旁开1.5寸处取穴通降肠腑、理气止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腰背疼痛背俞穴之一直刺0.8~1.2寸。
关元俞俯位,第五腰椎脊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培补元气,通调二便腹胀、泄泻、大小便不利、遗尿、消渴、腰痛 直刺0.8~1.2寸。
小肠俞平第一骶后孔,督脉1.5寸,当后上棘内缘凹陷中取穴通调二便,升举津液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痔疾、疝气、消渴、腰腿痛背俞穴之一直刺或斜刺0.8~1寸。
膀胱俞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清热利湿,疏经活络小便赤涩、遗精、遗尿、淋浊、女子瘕聚、阴部肿痛、腹痛腹泻、便秘、腰脊强痛、膝足寒冷无力背俞穴之一直刺或斜刺0.8~l.2寸。
中膂俞平第三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通降肠气,益肾健腰痢疾、疝气、消渴、腰脊强痛 直刺 l~1.5寸。
白环俞平第四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益肾固精,调理经带白带、疝气、遗精、月经不调、腰腿痛 直刺 1~1.5寸。
上髎在第一骶后孔中取穴调经种子、益气固脱月经不调、阴梃、带下、遗精、阳萎、大小便不利、绝嗣足太阳、少阳之络直刺 l~1.5寸。
次髎俯位,在第二骶后孔中取穴清利湿热,理气调经腰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疝气、小便赤淋、腰以下至足不仁 直刺 l~1.5寸。
中髎俯位,在第三骶后孔取穴通降二便,调经止带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便不利、便秘、腰痛 直刺 l~1.5寸。
下髎俯位,在第四骶后孔中取穴清热化湿,通调二便小腹痛、肠鸣、泄泻、便秘、小便不利、腰痛 直刺 l~1.5寸。
会阳尾骨下端两旁,督脉旁0.5寸取穴益肾固带,通调二便带下、阳痿、痢疾、泄泻、便血、痔疾 直刺 l~1.5寸。
承扶俯位,在臀横纹正中取穴消痔通便,舒筋活络痔疾、腰、骶、臀、股部疼痛,大便难 直刺 l~2寸。
殷门在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六寸取之疏通经络腰脊强痛、不可俯仰、大腿疼痛 直刺 l~2寸。
浮隙微屈膝,在腘窝上方,股二头肌肌腱内侧,委阳上一寸取穴清热镇痉,舒筋活络臀股麻木,腘筋挛急、不得卧、霍乱转筋、小便热,大便坚 直刺 l~2寸。
委阳在腘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肌腱内缘,屈膝取之通利水湿,调理气机胸膨满、腹气满、癃闭、遗尿、腿足拘挛疼痛、痿厥不仁、腰痛引腹、不得俯仰、水肿胀三焦之下合穴直刺 l~1.5寸。
委中在腘窝横纹中央,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央,微屈膝取穴清热醒脑,理血消肿腹痛、吐泻、遗尿、小便难、中风昏迷、疟疾、癫疾反折、衄血、丹毒、叮疮、发背、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筋挛急、下肢萎痹、发热无汗足太阳之合穴直刺 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附分平第二胸椎脊突下,督脉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俯位取穴疏风散寒、舒筋活络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不仁、风寒客于腠理 斜刺0.5~0.8寸。
魄户平第三胸椎脊突下,督脉(身柱)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俯位取穴肃降肺气,舒筋活络肺痨、咳嗽、气喘、肩胛背痛 斜刺0.5~0.8寸。
膏肓俞平第四胸椎脊突下,督脉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两手抱上肘取穴益阴清心,止咳定喘肺痨、咳嗽、气喘、吐血、盗汗、健忘、遗精、完谷不化、肩胛背痛 斜刺0.5~0.8寸。
神堂平第五胸椎脊突下,督脉(神道)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取穴宽胸理气,宁神定喘咳嗽、气喘、胸腹满、脊背急强 斜刺0.5~0.8寸。
噫嘻平第六胸椎脊突下,督脉(灵台)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取穴理气止痛,清热宣肺咳嗽、气喘、季胁引少腹痛、目眩、鼻衄、疟疾、热病汗不出、肩背痛、胸痛 斜刺0.5~0.8寸。
膈关平第七胸椎脊突下,督脉(至阳)旁开3寸取穴宽胸降逆,顺气和胃胸中曀闷,嗳气、呕吐、饮食不下、脊背强痛 斜刺0.5~0.8寸。
魂门平第九胸椎脊突下,督脉(筋缩)旁开3寸陷中取穴疏肝健脾,降逆和胃饮食不下、呕吐、肠鸣泄泻、胸肋胀痛、背痛、筋挛骨痛 斜刺0.5~0.8寸。
阳纲平第十胸椎脊突下,督脉(中枢)旁开3寸取穴疏肝利胆、健脾化湿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斜刺0.5~0.8寸。
意舍平第十一胸椎脊突下,督脉(脊中)旁开3寸处取穴健脾利湿,和胃利胆腹胀、肠鸣、泄泻、饮食不下、呕吐 斜刺0.5~0.8寸。
胃仓平第十二胸椎脊突下,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腹胀、胃脘痛、水肿、小儿食积、脊背痛 斜刺0.5~0.8寸。
肓门平第一腰椎脊下,督脉(悬枢)旁开3寸处取穴理气解郁,清热消肿上腹痛、痞块、便秘、妇人乳疾 斜刺0.5~0.8寸。
志室平第二腰椎脊下,督脉(命门)旁开3寸处取穴益肾固精,清热利湿遗精、阳痿、阴痛下肿、小便淋沥、水肿、腰脊强痛 斜刺0.5~0.8寸。
胞肓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清热利湿,通降二便肠鸣、腹胀、大小便不利、阴肿、腰脊痛 直刺 l~1.5寸。
秩边胞肓直下,在骶管裂孔旁开3寸,俯卧取穴清利湿热,消肿平痔痔疾、阴痛、大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痹 直刺1.5~2寸。
合阳委中直下2寸,腓肠肌二头之间,当委中与承山连线上取穴散寒导气、调经止崩疝痛、崩漏、腰脊引腹痛、下肢酸痛、阴暴痛 直刺 l~2寸。
承筋在合阳与承山连线之中点,腓肠肌肌腹中取穴调理中焦,清泄肠胃痔疾、霍乱转筋、小腿痛、腰惫拘急 直刺 l~1.5寸。
承山在腓肠肌两侧肌腹交界下端,伸小腿时,当肌腹下出现交角处取穴理气止痛,消痔舒筋痔疾、便秘、疝气、腹痛、癫疾、鼻衄、腰背痛、腿痛转筋、脚气 直刺1~2寸。 不宜作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飞扬在承山穴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取穴祛风清热,宁神却痔痔篡痛、癫狂、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软无力 直刺 l~1.5寸。
跗阳在足外踝外上方,昆仑穴直上3寸取穴祛风化湿,疏经活络头重、头痛、腰腿痛、下肢瘫痪、外踝红肿 直刺0.8~1.2寸。
昆仑在跟腱与外踝高点之间凹陷处取穴清热截疟,镇痉止痫小儿痫证、难产、疟疾、头痛、目眩、项强、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足太阳经之经穴,妊妇刺之落胎直刺0.5~0.8寸。 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仆参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当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处取穴调和中焦,镇痉舒筋霍乱转筋、癫痫、下肢痿软、足跟痛、脚气膝肿足太阳、阳跷直刺0.3~0. 5寸。
申脉外踝正下方,赤白肉际处取穴镇静止痫、安神宁心痫证、癫狂、失眠、目赤痛、项强、头痛、眩晕、腰痛、足胫寒、不能久立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直刺0.3~0.5寸。
金门外踝前缘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中取穴安神止痫、疏通经络癫痫、小儿惊风、腰痛、外踝痛、下肢痹痛隙穴直刺0.3~0.5寸。
京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取穴镇静止痫、明目舒筋癫痫、头痛、善摇头、目翳、鼻衄、项强、膝痛脚挛、腰腿疼原穴直刺0.3~0.5寸。
束骨足小指外侧,第五跖趾关节后,赤白肉际处取穴宁心安神,清热消肿癫狂、目黄、耳聋、项强、头痛、目眩、痔疮、腰背痛、下肢后侧痛、痈疽、背生疔疮输穴直刺0.3~0.5寸。
足通谷足指外侧,当第五跖指关节前凹陷处之赤白肉际中取穴宁神安神,清热截疟癫狂、头痛、项疼、目眩 、鼻衄、善惊、痎疟萦穴直刺0.2~0.3寸。
至阴足小趾外侧,距爪甲角约分许的爪甲角根处取穴。通鼻疗目,舒筋转胎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足下热、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难产、小便不利,转筋。井穴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 《入世中医学》第四章 精气神学说 老茶馆 《入世中医学》第四章第二节 血(附:津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