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与编书

2018-09-21 12:52 楼主
看时书偶然得到感想,记录如下:
古人多是著书立说,今人多是主编。一般情况下,著是原创,作品质量很高,一辈子或几十年只可能印刷出版一两本。
主编是整理出版,一年可能出好几本,内容可能东拼西凑、质量参差不齐。曾经询问苏鲁陕川粤沪等地的朋友,他们“编”的方言一般是:瞎编、胡编、编派等,主编编委越来越向此靠近了。
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古文观止》可以说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主编,其内容质量有目共睹。不是所有主编的书不好,古今皆有质量上乘之作,但少之又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9-27 15:08 2楼
因为出发点不同,古人出书多半为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广泛传播(担心自己的心血消失在历史中),若能有人从中所学病有所发挥就已经庆幸,再长远一点,若能留名后世也算是莫大的欣慰。所以在出版、传播不方便,秘生存之技的古代,有人都愿自费出版传播自己的技术和心得,更不去图什么利益。这样的情况下,质量不会有太大问题(当然,古人之书也存在拼凑前人之书,而自己的观点精华甚少的缺陷)。

古人编书也大抵同样的意思,编者多半是学识广博,造诣高深之辈,否则很难火眼金睛挑选出合适的材料,并用适当的编排方式整理。其实,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编排方式(内容形式)才是最重要的,其能化腐朽为神奇,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除了《古文观止》,比如还有《资治通鉴》,景岳的《类经》。推而广之,比如如今的数据可视化,相对于数字表格更能表现数据内在关系和意义;比如西方的数学符号之于中国古代发明的甲乙丙丁,更能方便理解记忆和推导。这些例子无不说明,编写方式、内容形式对于理解、记忆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性。

现代人功利性较强:出书编书无非就是为了名和利。这样的出发点,能有什么质量可言。
⬅ 人闲桂花香 老茶馆 国粹的共性——从沉肩垂肘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