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一难》质疑

2018-05-17 14:17 楼主
《难经·一难》说“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此数字与正常人生理息数不符合,为什么?是计算方法不正确,还是计算有误?

感兴趣之同道,请发表高论。谢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5-17 14:18 2楼
河间金栋 说:
《难经·一难》说“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此数字与正常人生理息数不符合,为什么?是计算方法不正确,还是计算有误?

感兴趣之同道,请发表高论。谢谢!
这个数字,亦见于《灵枢·五十营》。
2018-05-17 14:28 3楼
参看《难经·二十三难》,并对看《灵枢·五十营》及《脉度》经文,此“一万三千五百息”之数字,乃由“天人相应”推算而来,其推算的结果是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不准确。
2018-05-18 01:32 4楼
河间金栋 说:
《难经·一难》说“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此数字与正常人生理息数不符合,为什么?

一息,即一呼一吸。一般情况下,呼吸(息)与时间(分/min)的关系是16~18息/分。人一日一夜是24小时,呼吸(息)应该是多少次、多少息?

所以正常人生理息数应该是: 24小时×60分×(16~18)息=23040~25920息,即“人一日一夜”,当是23040~25920息,为什么经典说是“一万三千五百息”?
2018-05-18 01:54 5楼
河间金栋 说:
参看《难经·二十三难》,并对看《灵枢·五十营》及《脉度》经文,此“一万三千五百息”之数字,乃由“天人相应”推算而来,其推算的结果是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不准确。
《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难经•二十三难》说:“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

《 灵枢·五十营》说:“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两刻,日行二十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两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灵枢•脉度》说:“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遂也。”
2018-05-18 02:05 6楼
河间金栋 说:
《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难经•二十三难》说:“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

《 灵枢·五十营》说:“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两刻,日行二十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两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灵枢•脉度》说:“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遂也。”
据上述《难》、《内》经旨“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乃指人体经脉共长十六丈二尺(28脉的长度),是一周次(营),一息脉行六寸,环行一周次后,需要二百七十息;而人体经脉的总长度是16.2丈×50周次(营)=810丈,一昼夜环行五十周后,故总计需一万三千五百息,正好漏水下百刻。
即162(尺)×10(寸)×50(周)÷6(脉行六寸)=13500(息)
2018-05-18 02:19 7楼
河间金栋 说:
据上述《难》、《内》经旨“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乃指人体经脉共长十六丈二尺(28脉的长度),是一周次(营),一息脉行六寸,环行一周次后,需要二百七十息;而人体经脉的总长度是16.2丈×50周次(营)=810丈,一昼夜环行五十周后,故总计需一万三千五百息,正好漏水下百刻。
即162(尺)×10(寸)×50(周)÷6(脉行六寸)=13500(息)
此乃“天人相应”推算的结果。因“天有二十八宿,地有漏水下百刻,人必应之”,如何应之呢?人体必须补足长度是16.2丈×50周次(营)=810丈的经脉,推算来、推算去,只有这二十八条经脉(十二经分左右共二十四、任脉一、督脉一、跷脉二:男者阳跷、女者阴跷)加起来的总长度基本符合。但人体正常生理息数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2018-05-18 06:36 8楼
[FONT=仿宋]对于经文“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这个数字,历代《难经》、《灵枢》注家,皆百方弥缝给于解释,然亦有明智者曾怀疑过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如民国张山雷先生。张在其著作《难经汇注笺正》说:

所谓“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日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者,语虽本于《甲乙》,著于《灵枢》,又为杨上善《太素》所采录,其源甚古,久已视为圣经贤传,万世不刊,似不当于两三千载之后,忽生异议。

然按之事实,平心言之,则有必不可通者,是不可以不辨。盖一呼一吸之间,血脉随气而行,洵是必然之事,但其行动之迟速,又必随其人之老弱强壮为等差,必不能执一以概其余。即曰以平人大略而言,尚无不可,然血行脉中,既不易测量其运动之迟速,又何能知其一呼一吸之必行六寸?

此法计算,则本于《脉度》篇之“手六阳经,共得三丈;手六阴经,共得二丈一尺;足六阳经,共得四丈八尺;足六阴经,共得三丈九尺。又加以跷脉之一丈五尺,督、任之九尺,都合为十六丈二尺”,乃以一呼一吸之脉行六寸计之,必二百七十息,而适符此一十六丈二尺之数,则知为二百七十息,而脉行一周。复以所谓昼夜五十度周于身者计之,则一日一夜,共为漏水百刻。而二百七十息,当为漏水下二刻之时。故曰“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然须知手足十二经,六阴六阳,循行之道,颇有迂曲直径之异。《经脉》篇文,言之凿凿,乃《脉度》篇则以三阴三阳,等而齐之,已是太不近理。至于奇经八脉,亦是气血周流必由之道,而《脉度》篇则仅列親(跷)与督任,不及二维、冲、带。取舍之间,果以何者为准而显有区别。乃可谓吾身脉道,共长一十六丈二尺,岂敢信为生理之真?且也人之呼吸,不甚相远。

南海河西池已谓“人一日一夜,岂知一万三千五百息?”桐乡陆定圃《冷庐医话》亦谓尝静坐数息,以时辰表验之,每刻约二百四十息,则一日一夜百刻,当有二万四千息,虽人之息,长短不同,而相去必不甚远,必不止一万三千五百息。近之西学家言,则谓每分钟当得十八息,平人脉动,以七十至与八十至为中数。……则每漏水一刻,当得二百七十息,是《甲乙经》所谓“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者,仅得其半,必有讹误无疑。今人吴涵,尝有《脉学刍言》一篇,谓古书“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二句,当以“凡”改作“各”字,则古今可无歧异。未尝非读书之得间者,持论甚近,颐极佩之。惟与“一呼一吸,脉行六寸”及“一日一夜,脉行五十度周于身”之说,万不能合。则脉行六寸之数,本属无凭。且《脉度》之十六丈二尺,尤其臆说,正不足据。……可知古人“一日一夜,脉行五十度周于身”之说,全非事实。《难经》此节,各家注文,皆欲勉强为本经护取,决不可拘执不化。[/FONT]
2018-05-18 09:23 9楼
传统观点认为,《难经》是为了阐释《内经》微言奥旨而作,为了解释《内经》中疑难问题而作,殊不知,事实并非如此。

就以《一难》、《二十三难》上述经文为例,对看《灵枢·五十营》、《脉度》经文,则会发现《难》、《灵》经文除文字有出入之外则内容大体相同,但从中既未发现《难经》有“《经》言”字样,亦未发现《难经》有解释《灵枢》之意,这怎么能说《难经》是为了阐释《内经》的微言奥旨而作呢?为了解释《内经》的疑难问题而作呢?

所以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即黄帝学派的医经《灵枢》与扁鹊学派的医经《难经》,同时接受了这种学术观点,在传承过程中,文字内容有删节、有选择,或有遗漏,从而导致具体文字有出入。
2018-05-18 15:27 10楼
又,《一难》说“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下面的经文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即“然: 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阴之动脉也。……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

由上观之,《难经·一难》“独取寸口”之法,怎么会是为了阐释《内经》微言奥旨而作呢?又怎么会是为了解释《内经》的疑难问题而作呢?

但滑寿《难经本义·自序》却说:“盖本黄帝《素问》、《灵枢》之旨,设为问答,以释疑义。”

下面再看看《难经本义》对上述经文是如何“以释疑义”者。《难经本义》说:“手太阴又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也。《五藏别论》:‘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而变见于气口也。’《灵枢》第一篇云:‘脉会太渊。’《玉版论》云:‘行奇恒之法,自(以)太阴始。’注谓先以气口太阴之脉,定四时之正气,然后度量奇恒之气也。《经脉别论》云:‘肺朝百脉。’又云:‘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合数论而观之,信知寸口当手太阴之部,而为脉之大会明矣。此越人立问之意,所以独取夫寸口,而后世宗之,为不易之法。”

滑寿《难经本义》的解释,哪里是为了阐释《内经》微言奥旨而作?哪里是为了解释《内经》的疑难问题而作?相反,《本义》例举的《内经》多处经文,分明是以《内经》经文解释《难经》“独取寸口”之意,是《本义》依据《内经》经文阐释《难经·一难》微言奥旨而作!这不本末倒置吗?!

所以,清徐大椿《难经经释》说:“首发一难,即与《灵》《素》两经不合……独取寸口者,越人之学也。”

“独取寸口”之诊法,是《难经》首创,而历代注家甚至现代学者又多以《内经》之理论阐释解说《难经·一难》“独取寸口”诊法,那么,试问——到底是谁为谁解释疑难者?到底是谁为谁“敷畅其义”呢?明智者是否已明、已知?!
2018-05-18 16:09 11楼
第三,按常理,十二经脉应该对应“六藏六府”,可经文为什么不说“以决六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呢?

“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是十二经脉,还是二十八脉?
⬅ 夜读伤寒(原创) 老茶馆 【原创】《难经》并非解释《内经》中之疑难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