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法 文辑

2008-05-22 06:59 楼主
吐法 文辑
百病因痰治宜吐法【健康频道】

-----
中医中药 >> 中医思考 >> 杏苑杂谈 >> 百病因痰治宜吐法
人体精液,皆由水谷所化,谓血之余,行脉外,流通周身。在皮为汗,在肉为血,在口为涎,在目为泪。然水谷之化有正有邪,化得其正,则精液清新使人营卫充,形体强;化得其邪,则精液浊败,气血弱,病莫测。

精液浊败则为痰,即痰与水类,故遍身上下,无所不至。论之痰因,无非内外不内外三种。大凡因湿致病而生痰者,名曰湿痰,滑白亦多状鸡子清;燥痰粘壳而少,或如米粒;风痰清稀多泡;热痰坚而成块;郁痰梅核败絮;火痰桃胶色黄;寒痰色白布清稀间有黑点等等。

上之病痰,其一部可从喉头气管内粘膜分泌而聚,由口唾出,但余下不易唾出之痰,则流注肌肉,七窍隧道,经络脏腑,暗藏杀机,进而痰嗌气滞肉腐,脓生“白黄赤稠稀”,造成病杂而多变。诸如--

流注皮肤,多见斑疮癣疥(仅“疥”之一证,又可细分为大,马,水,干,湿,虫,沙,脓等),或顽硬而坚状似牛领之皮,搔如枯木;或病久皮脱肉蚀骨瘦如柴。

流注肌肉,有肿满按之如泥者;有坚如石者;有痈疽肉瘤者。分其部位,若病痰在背脊,有肤色如常,不热不红却木硬疼痛者;有背心一点常如冷冰,浑身习习如虫行者;有生肿瘤短如冬瓜或长如布袋痛不欲生者。病痰在腰际,则一块固痛,不能转折。病痰在四肢,则麻木不仁,萎弱酸胀。病痰在关节,核如胡桃屈伸强硬。病痰在两胁,块状如石,肿痛溃脓。病痰在耳后连及项下,则三五成簇,红肿寒热,状如瘰疬或癌症晚期淋巴转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5-22 06:59 2楼
吐法 文辑
百病因痰治宜吐法【健康频道】

-----
中医中药 >> 中医思考 >> 杏苑杂谈 >> 百病因痰治宜吐法
人体精液,皆由水谷所化,谓血之余,行脉外,流通周身。在皮为汗,在肉为血,在口为涎,在目为泪。然水谷之化有正有邪,化得其正,则精液清新使人营卫充,形体强;化得其邪,则精液浊败,气血弱,病莫测。

精液浊败则为痰,即痰与水类,故遍身上下,无所不至。论之痰因,无非内外不内外三种。大凡因湿致病而生痰者,名曰湿痰,滑白亦多状鸡子清;燥痰粘壳而少,或如米粒;风痰清稀多泡;热痰坚而成块;郁痰梅核败絮;火痰桃胶色黄;寒痰色白布清稀间有黑点等等。

上之病痰,其一部可从喉头气管内粘膜分泌而聚,由口唾出,但余下不易唾出之痰,则流注肌肉,七窍隧道,经络脏腑,暗藏杀机,进而痰嗌气滞肉腐,脓生“白黄赤稠稀”,造成病杂而多变。诸如--

流注皮肤,多见斑疮癣疥(仅“疥”之一证,又可细分为大,马,水,干,湿,虫,沙,脓等),或顽硬而坚状似牛领之皮,搔如枯木;或病久皮脱肉蚀骨瘦如柴。

流注肌肉,有肿满按之如泥者;有坚如石者;有痈疽肉瘤者。分其部位,若病痰在背脊,有肤色如常,不热不红却木硬疼痛者;有背心一点常如冷冰,浑身习习如虫行者;有生肿瘤短如冬瓜或长如布袋痛不欲生者。病痰在腰际,则一块固痛,不能转折。病痰在四肢,则麻木不仁,萎弱酸胀。病痰在关节,核如胡桃屈伸强硬。病痰在两胁,块状如石,肿痛溃脓。病痰在耳后连及项下,则三五成簇,红肿寒热,状如瘰疬或癌症晚期淋巴转移。
2008-05-22 06:59 3楼
百病因痰治宜吐法

流注隧道(气血脏腑各管系),有肿如瘿瘤,忽痛忽止按之半空状者;有隧道窄狭如线及硬化,粥化,梗塞绞痛者;有心脏病,高血压,结石,内痈内疽,无名肿毒肿痛,良性恶性肿瘤者。

流注“七窍”(加前后阴,则言人身“九窍”,在口,多唇舌疮疳糜烂,气闻“辛酸甘涩臭”;在鼻,则息肉塞腔更有甚者疽大如拳,色分“白黄青菜赤黑”;在目,内障疣疡,夕昏不眠,或白日见“鬼”幻视幻觉,撵之不走;在耳,胀痒衄痛,蛙鼓蝉鸣,幻听幻声,挥之不去。

流注经络脏腑,则单经单脏单腑乃至数经数脏数腑合病无穷,连绵不止。诸如--

太阳经(小肠与膀胱)病,多有头痛发热,项背强,身痛恶风自汗。若痰蓄小肠,往往癃闭淋漓,赤白带下;痰蓄膀胱,则口渴尿赤而涩滞。

少阳经(胆与三焦)病,多见耳聋胁痛,头汗盗汗。若痰蓄在上则头重目黄;在中则痞满不舒;在下则胫足附肿;在胆则口苦太息,爪黑多纹。

阳明经(大肠与胃)病,多见目痛鼻干唇焦,嗽水不欲咽。若痰蓄大肠,往往肠中切痛而鸣濯濯,或潮热谵语,便秘屎躁,绕脐而痛;痰蓄胃宫,虽腹不坚大便不闭,但多有狂乱不眠等症。

太阴经(脾与肺)病,轻者腹满嗌干,肌肉消瘦,浮肿不红,四肢不用;危者唇缓口开手撒。若痰蓄在脾,往往肿胀而食不下,自利益盛少腹自痛;痰蓄在肺,轻者喘满咳嗽,皮毛枯涩,鼻塞汗出眩晕;危者皮腠冰冷,滑汗如油而畏寒。
2008-05-22 07:00 4楼
百病因痰治宜吐法

太阴经(脾与肺)病,轻者腹满嗌干,肌肉消瘦,浮肿不红,四肢不用;危者唇缓口开手撒。若痰蓄在脾,往往肿胀而食不下,自利益盛少腹自痛;痰蓄在肺,轻者喘满咳嗽,皮毛枯涩,鼻塞汗出眩晕;危者皮腠冰冷,滑汗如油而畏寒。

少阴经(心肾)病,多见口燥咽干喉痛而渴,或下利清水心下梗,或下利肠垢目不明。若病在心,常头面烘热,,惊眩忡怔欲寐;若病在肾,多腰痛阴汗男子阳弱不育,女子阴虚不孕;如若心肾两脏合病,则一述症状往往齐见而混合。

厥阴经(肝与心包络)病,多见少腹胀满,烦燥消渴而怠倦。若痰蓄心包络,往往目赤心痛,臂肘挛急,腋肿甚,胁支满;痰蓄在肝,常有舌黑而润,吐疣囊缩;若成经脏合病之势,则有手足厥逆,咽咳不利,吐痰涎脓血,泄利不止等等。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却未见其痰蓄为病;唯体虚羸弱之人其痰必多。何也?因强人随饮随化,弱人饮而内停使然!据此而论病痰其本在肾,为水不归原;其标在脾,为土不制水。因此,治痰之法应以温脾强肾为主,兼顾其他,则元气日强痰日少,病日轻而渐愈矣!

病有轻重缓急,治分标本先后。凡中满不通,二便不利,阳脱中风气闭等危急之病,则先治其标亦不可废。然治标旨在“药下留人”,把人留住了方可言治。在此虽言治标而终为求本矣,辩证法在中医理论与实践中随处可见。 于是,在表者汗之,里者不之,膈上或经络者吐之,久病胃气大虚急赖有所养者补之,遂成医之“大法”。

“汗下吐补”各遵其道相参为用,病有不愈者少。若当汗而不汗,则毛

孔闭塞,闷绝疼痛不解;当下而不下,则心腹胀满面,烦乱鼓肿日甚;当吐而不吐,则水谷不入,结胸上喘更剧;当补而不补,则气血消散,肌肉耗亡,精神脱失,志意双迷亦重,终致病不可救!
2008-05-22 07:01 5楼
首页 > 医源资料库 > 中医词典 > 字母T > 吐法

中医辞典
吐法
吐法 治疗学名词。系八法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王冰注:“越,谓越扬也。”即吐法。指利用涌吐药或其他能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如羽毛探喉引吐等),使蓄积痰饮宿食或毒物随呕吐排出。适用于某些急症,如痰涎阻塞咽喉,妨碍呼吸;或食物停滞胃脘,胀满疼痛;或误食毒物时间不久,尚在胃中,均可涌吐可解。实证用瓜蒂、藜芦、胆矾等;虚证用参芦饮。吐法一般对孕妇禁用;老弱气衰,亡阳血虚,诸种血症,病势临危之人慎用。
医源世界
2008-05-22 07:03 6楼
催吐法

催吐法
来源:神农网 | 字体: 放大 还原 缩小

催吐法就是利用服用药物导致呕吐的一种疗法。 一、适应症 凡是消化不良,腹痞块症,污物粘贴于胃。中毒症,脏腑绞痛,血、痰充斥于胃,头痛,食欲不振,虫病,特别是呕吐痰涎等疾病,都可以使用催吐法。 二、禁忌症 体质虚弱、小便不利、患眼翳,虫病、痔疮、肉毒症、年老、小儿等,皆不可使用。若误服毒物,如时间已久,则毒物已不在胃中,不可再催吐。 三、具体内容 包括配方、服法、洗胃、催吐量、辅助治疗五部分。配方有主药方与加味药方二种。卵叶橐吾、刺参、大戟三种为主药,在春季发芽时采集,与水菖蒲、光明盐、荜茇配位,煎汤药性温和,丸剂药性猛烈。主药加干姜配位,治消化不良。加娑罗子,治“龙”型疾病。加丝瓜子,治“赤巴”疾病。加小叶铁线莲,治痞块症。加川乌配位,治中毒症。加白花棘豆配位,治胸部化脓症。加甘草,主治肺病。 服法:黎明时服药,服后漱口,不要讲话,须端坐,也不要受凉,应该穿暖。如果开始感到恶心,要稍加抑制,忍耐,而不要立即低头吐出,可回吞口中分泌物一、二次,然后低头吐出。如果感到头昏、膝部发抖,应观察吐出物内容。 洗胃:刺参、卵叶橐吾、大戟、光明盐、石菖蒲、荜茇煎汤令服,用翎毛或手指探搔喉头催吐。催吐的程度,取决于洗胃的需要。 催吐量:根据患者体质与疾病情况,决定催吐量。一般催吐次数为四次、六次、八次;呕吐物的数量为半普、一普、两普;颜色分别为痰色、胆色、水色三种;依次前者优,后者劣。 辅助治疗:服药后若出现“龙”与“赤巴”扩散,肺脉窍溃散,溃疡出血,药物的精华刺激眼睛,则需进行辅助治疗。“龙”扩散时,头痛、恶心、神志恍惚,以按摩、药物熏疗、饮踝骨汤等抑制“龙”的势头。“赤巴”扩散时,服用汤药,在前臂外侧针刺放血。溃疡出血,可以用冷敷、散剂药物施治。肺脉窍溃散,以药物封闭脉窍。头痛目赤者,以针刺放血和水疗法施治。
2008-05-22 07:04 7楼
《名医类案》涌吐法评述

《名医类案》涌吐法评述
作者:陈淑霞

-----

关键词:《名医类案》 涌吐法 急症

《名医类案》十二卷,系明代江父子编辑而成,广泛搜集了从《史记》到明代的名医医案,后经清代魏之等重校,形成当前流通本。全书以病证分类编纂,广泛涉猎内、外、妇、儿、传染病等多种病证,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其中涌吐法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为众多医家使用。现仅就《名医类案》中所录涌吐疗法作一简要综述。

涌吐之法,应用广泛

涌吐法乃八法之一,是使用催吐药或其他能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如羽毛探喉引吐),使停痰宿食毒物,随呕吐排出的方法。《名医类案》中众多医家灵活应用该法,其治疗病种较全,涌吐方药较多。据笔者统计,全书采用涌吐法治疗的病案为52例,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病种达24种,使用涌吐法的医家计22人。在众多医家中,所载使用该法最多的是张子和,达11例,涌吐所用方(法)药多达25种,足见古代医家对涌吐法的重视。

取吐之意,重在辨证

涌吐之法是针对邪实而设,虽然众多医家应用涌吐法治疗的病种达30余种,但其根本目的仍在于祛邪,邪实于上是其共同的病机特点,为异病同治之法,体现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华。如朱丹溪治膈间积血夹痰致食入即吐,以瓜蒂散探吐愈。而张子和治寒痰在胸膈而致带下病,亦以瓜蒂散涌吐取效。二者病虽不同,但病机皆为实邪积于胸膈,故治法相同,即“其在上者,引而越之”。在使用具体的涌吐方药时,古代医家也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邪的属性而相应采用寒、热之品取吐,如韩飞霞治寒痰阻膈,眩呕以死,用“黑附子1片、砒1分,舂入姜汁”,虞恒德治积痰复中寒湿之中风神昏,“以姜汁调白末子(胆星、白附子、乌头)”,皆寓“寒者热之”之“正治”之法。

用吐之法,多为治急

涌吐之法,主要用于某些适应本法的急症。这与急性病症病势危急,病情重的特点有关。而涌吐之法使用简便,取效快捷,能适应急症之“急”。全部52例使用涌吐法的病案中,急性病症者多达28种。有一吐而愈者:如倪维德治积痰气厥,“以二陈汤导之,吐痰升许而愈”。一道人治痰喘,“取甜瓜蒂七枚,研为粗末,用冷水半盏许调,澄清取汁,呷一小呷……即吐痰涎若胶黏状……病根如扫”。有先以涌吐之法缓急救急,再辅以他法调理而收全功者:如张子和治风痰痉证,“先涌风涎二、三升,次以塞剂下十余行,立愈”。钱中立治痰火气喘,“先用二陈汤探吐出痰碗许,其夜安寝……更用调理药,旬日始安”。对体虚、孕妇,当为涌吐之禁忌,若为救急,亦当吐之,但应灵活应用,恰当选方,中病即止,再悉心调理。如傅滋治面肿不食,证属体虚为痰所隔,当补虚利痰,“每早以二陈加参术大剂与之,探出药,辰时后,用三和汤……睡后用神丸……一月而安”。朱丹溪治一孕妇九月,转胞尿闭,证属饱食气伤,胎气弱不能自举而压膀胱,遂“以参术、归尾、芍药、带白陈皮、炙甘草、半夏、生姜,浓煎服四帖,任其叫号,次早,经四帖作一服煎,顿饮,探吐之,小便大通……后以此方加大腹皮、炒枳壳、青葱叶、砂仁,作二十帖与之,以防产前、产后小虚,果得平安”。此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而收全功。

综上所述,《名医类案》中众多医家对涌吐的灵活运用,拓宽了其适用范围,丰富了涌吐方(法)药,尤其是对急症的治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450000) 陈淑霞
2008-05-22 07:05 8楼
伤寒大白·总论·宜吐法论 作者: 秦之桢

伤寒大白·总论·宜吐法论 作者: 秦之桢


宜吐法论

宜吐法者,邪结中脘,食填太仓,痰饮内伏。胸前作痛,右关脉大,或反沉,或下部有脉,上部无脉,皆宜吐法。故曰病在膈上,病在胸中,宜吐之。食在上脘,胸满多痰,宜吐之,华佗云:伤寒三四日,邪在胸中,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盐汤,或温茶汤,弱者用人参芦。然终不若家秘吐法,欲散风只用防风一味,欲散结只用枳壳一味,欲解烦用山栀一味,身痛用羌活一味,头痛用川芎一味,煎汤温服,少顷,即以鸟羽探吐,不伤胃气。
2008-05-22 07:06 9楼
吐法案例及机理探微

《上海中医药报》

吐法案例及机理探微
王业龙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排出体内病邪的一种疗法。《诗•大雅•丞民》说“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是关于吐法的最早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高者,因而越之”一直奉为吐法的主要理论根据。
汉朝张仲景精于伤寒,亦重视吐法,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南宋许叔微,恪守经方,尤有发挥。屡用吐法治中风风涎潮于上膈、气闭不通证。
金元时期的张从正,标新立异,是将吐法应用得炉火纯清的医家,力倡“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其“引涎法、漉涎法、嚏气法、追泪法”皆归于吐法。他的《凡在上者皆可吐式》,既囿有《内经》之规范,又极大拓宽了吐法的治病谱。
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首次将吐法列入医门八法,给吐法应有的一席之地,对吐法的发展,功不可没。及乎近代诸家用者鲜少,斯道几至湮微矣。昔人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见长,能独探吐法之奥旨,屡起大症。近贤亦有验案可资借鉴。今读王吉春老先生(见《中医杂志》1981年第十二期21页)吐法验案,令人拍案叫绝,选摘如后,并试析其愈病机理。
2008-05-22 07:07 10楼
吐法案例及机理探微

病案举例:
一:陈某某,65岁,素有痰嗽旧疾,饱食后与人诟罡不胜,然而踣,不省人事,抬至家中,更医多人,迄未得效,气息仅属,历十余日而不绝。1979年9月10日初诊,病者面色暗青,错不知人,时太息,胸腹膨隆,哕声频频,唇部 动不息,牙关微紧,脉细弦若丝,启口视舌,舌苔腻,质暗红,此为痰浊食积滞塞中脘为恙也。俾瓜蒂散1.4g、麝香0.15g调匀灌服,越二时许,吐出酸腐积食,杂以大量痰涎,泄下痰沫甚夥。翌日二诊时,人事已清,且能啜粥。觉气短心悸而喘。起坐则头眩欲仆。脉细弦,苔腻而斑剥。盖吐后脾胃气伤,健运失职,水浊内停,上冲为眩,凌心则悸,冲肺作喘,治以扶阳涤饮法:茯苓30g、桂枝15g、白术12g、甘草10g、六剂而安。
二:宋某某,女,35岁,因类中右侧 僻为遂,病历经年,复因惊恐外触,气恼郁劳,陡然昏仆,四肢强直,两目直视,痰声曳锯,神志瞀乱,医用凉肝熄风养阴理痰法,诸症已缓,但妄言妄动,神识昏瞀,乃入精神病医院,治疗历时数月,病为少衰故要求中医治疗。1978年9月20日初诊:脉弦滑搏指,舌苔腻滑,,口气酸腐龚人,神志昏瞀,呢喃不休,唇 舌摇,四肢震撼,参以舌脉,诊为木郁不达,气化为火,木火生痰,阴蔽灵窍。宜吐而蠲之,用瓜蒂1.5g、麝香0.15g。服后,吐黄稠胶痰约100毫升,泄下二行,神志已清。历一月共吐五次,不但诸症如濯,先前之患难与共肢亦能活动自如。步行数里而不倦,唯觉右足歪斜已不自复旧矣。
。木郁不达,气化为火,木火生痰,阴蔽灵窍。用吐法吐去黄稠胶痰,脾胃醒,诸窍开,痰涎化而渐康复。
三: 朱某某:男,18岁,学生,因精神受到刺激而悒悒寡言,渐至行动乖常,或数日不食,恒数夜不眠,,或屹如泥塑,或 然仆地,扭曲伸伏,状若蛇行,或一饭未终,忽舞蹈雀跃,捷如猿猱,数尺之墙,翩然而越,虽善技者不是过也。素性口讷少言,病发则滔滔万言,善锋机辨与平时判若两人。尤其者本喜丹青而不工,疾作时挥笔渲染画师咸惊异之,清醒时则弗能也。其病发作无时,或一日数发,或数日一发,不发时则眠食如常,谨厚知礼。精神病院疑为“周期性精神病”抑或“神经官能疾患”,三年来针药不绝,迄未得效,甚为痛苦。力恳治疗乃至怆然泪下,状甚或可悯。
1974年8月4日初诊:两脉沉细而晦滞,舌苔薄腻,舌边隐有紫斑,问其苦,述说病发时胸满欲恶,觉有物上冲咽喉,则卒然暴逆,莫能自制矣。盖惊恐郁怒,忧思生痰,浊痰郁毒,沉结胶滞,盘踞脏腑匿伏经络隐幽之处,遇七情内郁或六气加外,则痰气弥漫,神机被蒙,故变症百端,发作有时,其人丰富力强,禀赋素旺,而脉沉细涩滞,非痰浊郁毒阻滞脉道若何?遂用瓜蒂散1.6g、麝香0.15g,服后仅吐稀痰少许,泄下二行,三进亦然。余谢谢不敏,患者怏怏而退。
2008-05-22 07:08 11楼
吐法案例及机理探微

孰料,彼归去后,将剩余瓜蒂6g、麝香0.6一次吞服尽净,越三时许,痰水并涌,洞泄如注,臭汗发粘,衣服尽湿,吐出痰涎先为稀薄,后则黄稠浓浊,臭不可近,泄下大量絮状痰物杂以粪水,恶血,以至冷汗僵卧,神昏不语,气息仅属。
余为灸关元百壮,进参附数剂,至平明时,人事始知,述咽喉、食道、肛门痛不可耐,令呷梨汁,委顿旬日,积年奇疾竟此霍然。尚书云:“若药不瞑眩,则厥疾不瘳,”信哉。按此症之奇与瞑眩之剧,实为笔者仅见。夫积毒郁痰沉痼凝泫,非大剂峻悍、香窜之瓜蒂不能搜剔幽隐直捣痰巢,使有出路方能有济,否则殆矣,然峻剂乱投虽或幸中,但频繁死者耳,设或不测,其咎在谁欤?记之以为少年孟浪者戒。
吐法机理探微
吐法治病机理,值得研究。因为吐法只吐出了一定的胃内容物,或残食杂瘀,或痰涎胃液,却能治三焦诸疾。这种一吐治百病的机理,笔者仅作如下探析。
1 逆向祛邪机理 所谓逆向祛邪,即逆着病邪侵入的方向而逐邪外出的方法。如六淫从皮毛而入,使之从皮毛而出,即为逆向驱邪治疗。无论吐法中的吐、泪、涕、汗,其驱邪之方向,皆逆于病邪侵入的方向。吐法产生的驱邪外出的反方向性,是其效佳的原因之一。逆向正治作用,属于因势利导的中医正治法。
2 激荡机理 临床发现,适宜的吐法,具有振奋正气,醒脾悦胃,荡涤浊气。外可除“六淫”,内可化“五邪”,这决不是仅仅吐出一定的胃内容物而取效的。我们引用了“激荡”来解释它的机理。吐时,诸窍尽开,邪有去路。而对于机体内,胃肠上下震荡,胸腔、腹腔内压剧烈变化,机体在这种“激荡”状态下,很有机会“腑气通,脏气和”。阴阳互荡再定位,正邪相争重调整。一段磨合期后,机体进入了某一层次的“阴平阳秘”。“激荡”机理,也许是吐法最具有医学意义之所在。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极大地调动了人体网络系统的协同作用,增大了治病潜能。
3 神经调节机理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吐法治病的机理是:通过呕吐直接排出胃中有害的病邪;呕吐通过药物或机械刺激咽喉的作用,引起呕吐中枢兴奋,间接引起大脑皮层其它中枢,使全身重要组织器官活动增强,从而达到了恢复和调节组织器官功能的目的。这正是它虚实兼治、治病谱广的原因所在。
4吐法治病原理夏杂。在“激荡”应激状态下,人体神经、网络系统发挥了调节作用,机体加速了自我调节恢复的速度,阴阳减之。以吐后出泪、涕、汗为宜。借此而变,正气乘机而复。这种“激荡”期的医学意义,应该是吐法的研究焦点。
吐法,内纳诸法,医理深奥,它是祖国医学的一颗明珠。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用之得法,可点石成金,然自非才高识妙,焉能放胆使用乎。
⬅ 日常病案摘录:习惯性便秘 老茶馆 悬饮(渗出性胸膜炎)治疗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