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法 文辑

2008-05-22 07:12 12楼
吐法的妙用

http://www.bbtpress.com 本站网络实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吐法的妙用

吐法是通过药物以及外界刺激,使人体产生呕吐,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内经》中就有“其高者,因而越之”这样的论述。这句话的意思是,病邪侵入人体内部,如果所在的部位较高(胃脘以上),那我们就可以采用发越、涌吐的办法来进行治疗。这句话也大致指出了吐法的适应症,那就是当致病物质 (如毒物、宿食等)或病理产物(如痰涎等)停留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而形成的各种病症,我们就可以使用吐法,使这些致病物质或病理产物从口腔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或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进一步伤害,并恢复人体原有的内在平衡。

中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治法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需要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采取合适的驱邪措施。如病邪在肌表,我们就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使肌表的邪气随汗而解;如病邪在内,又位于人体的下部(如腹部、下肢、肠道等部位),我们就可以使用通大便的方法,使病邪通过肠道排出体外;如病邪在人体内部,又处于胃脘以上的部位,无法用通大便的方法来使其排出时,就需要选择本章所要讨论的吐法了。通过促进或造成患者的呕吐,将积滞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的病邪排出体外,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因此,任何一种治法的选择,实际上都是中医“因势利导”观念的具体体现。但由于吐法在使用过程中会给病人带来某些不适,不易为病人所接受,还有些病人对吐法存在恐惧心理,所以目前很少有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这个吐法了。事实上,吐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效果。比如说饮食积滞在上脘,引起胸膈饱胀、胀闷不适、嗳腐吞酸、饮食不思等病症,时日较短者,如果用吐法使积滞在上脘的食物得以吐出,那患者立刻会感到明显舒适和轻松感,这种效果是消食药远远比不上的。再比如,误食了某种毒物,如果立刻使用吐法,将毒物吐出,则可以把毒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吐法仍然是一种重要和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治法之一,我们不应该将它束之高阁,而是应该重视它、研究它并有效地使用它,让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中医历代医家中,能在治病过程中大胆使用吐法,并使之成为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的,莫过于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张从正了。张从正被后世称为“攻下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所以对疾病的治疗应该“先论其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而攻逐邪气的方法,莫过于发汗、涌吐以及泻下三种方法,而汗、吐、下这三法之内,实际又蕴涵有众多手段。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就说:
2008-05-22 07:14 13楼
吐法的妙用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所以从实际含义上讲,发汗、涌吐和泻下三法的内涵是极其广泛的。而吐法由于具有“上行”的特点,因此成为祛除人体上部邪气的最佳办法,特别是各种饮食、痰涎积滞在人体上部,用汤药、针灸、熏洗更各种方法都消之不去、磨之不除,这个时候,只有通过吐法,才能有效地扫除这些积滞。下面我们就通过张从正的医案来具体看看吐法所具有的特殊疗效。

其一,张从正的一个旧交因为三年前的一个夏天喝了数升冷酒,在左胁下逐渐形成一个积块,积块越来越大,并感胀闷疼痛日益增加,针灸、按摩、汤药,各种治疗方法都试过了,可是都没什么效果,病情不断加重。张从正诊察了他的脉象,发现他的双脉都沉实有力,于是认为是冷酒积滞在体内不化而造成,便给予独圣散(瓜蒂为末,每用3~6克,用齑汁调服。齑汁指的是腌菜的汁水,味咸苦,有涌吐作用)催吐。结果患者服药后吐出两三升液体,颜色就和三年前喝下去的冷酒类似,甚至还有酒香。然后,张从正再给予和脾去湿的药物,共调理了三五天,这样通过吐法,治愈了缠绵三年的痼疾。

其二,一僧人每天四更后心头发闷,而且自觉像有巨石压在胸口一般,不能安卧,一定要到寺院中行走才能得到缓解,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病。时间长了,这僧人自己也习以为常了。这天巧遇张从正,僧人知道张从正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于是把自己的这个怪病讲给张从正听,张从正说,这是胸膈间有痰积,只要用吐法吐去痰积,病就会消失。果然,用涌吐药后,那僧人吐出像黑矾水一样的胶涎一两升,吐完就觉得胸中像搬去了一座大山,感到无比轻松,每天四更发作的怪病也就此治愈了。

其三,一妇人年轻时因为大哭后喝了大量的冷水,饮后又马上睡觉,这样便留下了一个疾病,自己感觉有水停留在心下(人体胸骨的剑突下方称为“心下”,并不是在心脏的下方),并有胀闷疼痛,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个期间针灸、汤药用了不计其数,不但没有好转,疾病反而有加重的迹象,并且饮食日益减少、积水逐渐增加,每月要发作五七次。每次发作的时候,心下以及腹部都坚硬如石,如果用手去按,则剧痛难忍,并有漉漉的水声。张从正诊脉后发现,病人的寸脉特别沉而且迟,这是因为胸中有痰的缘故,只有用吐法才能取效。于是用瓜蒂散(瓜蒂、赤小豆、人参、甘草)吐出胶痰五七升。过了几天,再用瓜蒂散吐出痰水将近一斗,再过了几天,又用瓜蒂散吐出痰水数升。在吐的时候,患者全身汗出如洗,三次吐完,心腹的积水全部消失。然后张从正又给予健脾去湿的药物调理了一个月左右,疾病基本治愈。
2008-05-22 07:16 14楼
吐法的妙用

从这三个病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吐法在治疗饮食、痰涎等积滞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的疾病时,有着别的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吐法如果运用得好,就具有起沉疴、愈重病的神奇效果。既然吐法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用什么药来达到这个催吐的效果呢?

在上面的医案中,已经提到两个用于涌吐的方剂,一个是独圣散,一个是瓜蒂散。我们对这两个方剂进行比较后不难发现,这两个方剂中的主药都是瓜蒂。瓜蒂,味苦,性寒,有小毒,《神农本草经》记载本药主治“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对于“瓜蒂”这味药,清朝名医柯琴认为:

瓜为甘果,而熟于长夏,清胃热者也,其蒂,瓜之生气所系也,色青味苦,象东方甲木之化(这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五色和五行的对应关系,青色属木,在方位上对应东方,在四季中对应春季),得春升生发之机,故能提胃中之气,除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药。

医圣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中就用瓜蒂为主药和赤小豆、香豉配合成为一个催吐的方剂,命名为“瓜蒂散”(张从正所用的瓜蒂散,正是从张仲景的方剂变化而来),用于治疗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而导致的胸中痞硬、懊侬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瓜蒂散也成了后世涌吐剂的鼻祖。
2008-05-22 07:16 15楼
张从正从张仲景的瓜蒂散中得到启发,在他的临床实践中,以瓜蒂为主药,研制出了一系列的涌吐方剂,根据药物的多少,张从正将这些方剂分别命名为独圣散、二仙散、三圣散。其中独圣散就是由瓜蒂一味药组成,将瓜蒂研末,每次用3~6克,齑汁调服。二仙散由瓜蒂和好茶两味药组成,为细末后,每次用6克,齑汁调下,空腹服用。三圣散由瓜蒂、防风、藜芦三味药组成,各为粗末,每次用15克左右,用齑汁2盏,煎3~5沸后将齑汁滤出,再在药中加入齑汁1盏,煎3沸,将原先滤出的2盏齑汁重新倒入,一起煎2沸后过滤掉药渣,放温后慢慢服用,出现呕吐就停止服用,不必将药汁全部喝完。这三张用于涌吐的方剂,随着药物的增加,催吐作用也依次增强,并由于药物搭配的不同,在主治功效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独圣散催吐作用为三个方剂中最弱的,主要用于涌吐宿食;二仙散在独圣散的基础上加入了好茶,因此在功效上清热作用增强了,可以用于痰热、风热蕴结在人体头面、胸膈等部位的疾病;三圣散则通过瓜蒂和防风、藜芦的配伍,不但大大增强了催吐效果,而且在功效上增强了祛风、化痰、通络的效果,所以更适合于风痰上扰清窍所导致的中风闭证、癫痫、痰滞胸膈等症。

有了催吐的方剂,还需要有合适的辅助手段来帮助催吐。平时我们喝酒喝醉了或吃东西吃多了,胃很难受,既恶心但又吐不出来,这时我们往往会用手指探喉,通过咽反射而产生呕吐。我们在使用涌吐剂来催吐时,也常在服药后用手指或干净的翎毛轻探患者的咽喉,以增强药物的涌吐效果,这个辅助手段和涌吐方剂一起构成了中医上一个完整的吐法。
2008-05-22 07:18 16楼
吐法探微

吐法探微


王全年 山东省中医药学校

1 理论概述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排出体内病邪的一种疗法。《诗·大雅·丞民》说“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是关于吐法的最早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高者,因而越之”一直奉为吐法的主要理论根据。
汉朝张仲景精于伤寒,亦重视吐法,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蒌散。”通观仲景用吐法,规范严谨,病位局限于“胸中”“心中”“中脘”,宜实而忌虚,沿《内经》之理论,匡定了吐法治病的定势。
南宋许叔微,恪守经方,尤有发挥。屡用吐法治中风风涎潮于上膈、气闭不通证。在《普济本事方》中载有“胜金圆”(猪牙皂、生薄荷、瓜蒌、藜芦、朱砂),吐膈实中满,痰厥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
金元时期的张从正,标新立异,是将吐法应用得炉火纯清的医家,力倡“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其“引涎法、漉涎法、嚏气法、追泪法”皆归于吐法。他的《凡在上者皆可吐式》,既囿有《内经》之规范,又极大拓宽了吐法的治病谱。
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首次将吐法列入医门八法,给吐法应有的一席之地,对吐法的发展,功不可没。
根据文献所载,吐法的适应症主要是停痰、宿食、毒物、瘀滞等实邪,部位在中脘以上或胸膈之间。就病变部位而言,没越出《内经》范畴。这种宜实宜急宜上、奉经典如金科玉律的思维贯性,一定程度制约了吐法的发展。
2008-05-22 07:19 17楼
2 祛邪途径多,治病谱广
笔者临床体会到,吐法祛邪路多,治病谱广。人之感邪之道,亦是祛病之途;邪可从窍而入,亦可从窍而出。邪从窍入而病重,邪从窍出而病轻。人有九窍,兼汗毛孔微窍,即有感邪之累,亦有祛邪之便。吐法,内可激荡肠胃以祛病,外可开放诸窍而祛邪。呕法治病,在涌出胃内容物同时,患者多兼流眼泪、鼻涕汗液。口窍、目窍、鼻窍和毛窍(汗孔之称),都是祛病之窍。分述如下:
2.1 口窍吐口系疾病 病从口入,变生百疾。凡中焦肝胆脾胃,肠胃消化道,腑气相贯。口为大窍,故循消化道或近消化道等与口相关联的疾病,皆称为口系疾病。因消化道中贯中焦、上焦、下焦,旁接肝胆胰管,故口窍吐法可治三焦许多病,可广泛用于:心肺、胃肠、肝胆、腰腹等诸疾。
2.2 目窍流泪祛目系疾病 流泪同吐同汗同涕,是排邪的一种方式。头与目联,目为肝窍。故凡眼疾头疾,肝胆等与目有关的目系病,皆可随泪而治。中药纳入目内眦流出黄水治黄疸肝炎有效,即是例证。
2.3 鼻窍出涕治鼻系疾病 鼻居面部中央,又为肺之窍。凡鼻疾头疾、心肺等病与鼻相关的鼻系病,可随流鼻涕而获效。
2.4 毛窍出汗治毛系疾病 毛窍分布最广。皮毛外感“六淫”,内应“五邪”。汗出逐“六淫”于外,亦可化“五邪”于内。凡与毛窍相关的皮层、肌层、骨层等毛系疾病,皆可汗出治疗。
2008-05-22 07:19 18楼
3 吐法机理探微
吐法治病机理,值得研究。因为吐法只吐出了一定的胃内容物,或残食杂瘀,或痰涎胃液,却能治三焦诸疾。这种一吐治百病的机理,我们作如下解释。
3.1 逆向祛邪机理 所谓逆向祛邪,即逆着病邪侵入的方向而逐邪外出的方法。如六淫从皮毛而入,使之从皮毛而出,即为逆向驱邪治疗。无论吐法中的吐、泪、涕、汗,其驱邪之方向,皆逆于病邪侵入的方向。吐法产生的驱邪外出的反方向性,是其效佳的原因之一。逆向正治作用,属于因势利导的中医正治法。
3.2 激荡机理 临床发现,适宜的吐法,具有振奋正气,醒脾悦胃,荡涤浊气。外可除“六淫”,内可化“五邪”,这决不是仅仅吐出一定的胃内容物而取效的。我们引用了“激荡”来解释它的机理。吐时,诸窍尽开,邪有去路。而对于机体内,胃肠上下震荡,胸腔、腹腔内压剧烈变化,机体在这种“激荡”状态下,很有机会“腑气通,脏气和”。阴阳互荡再定位,正邪相争重调整。一段磨合期后,机体进入了某一层次的“阴平阳秘”。“激荡”机理,也许是吐法最具有医学意义之所在。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极大地调动了人体网络系统的协同作用,增大了治病潜能。
3.3 神经调节机理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吐法治病的机理是:通过呕吐直接排出胃中有害的病邪;呕吐通过药物或机械刺激咽喉的作用,引起呕吐中枢兴奋,间接引起大脑皮层其它中枢,使全身重要组织器官活动增强,从而达到了恢复和调节组织器官功能的目的。这正是它虚实兼治、治病谱广的原因所在。
2008-05-22 07:20 19楼
4 病例简举
4.1 治上焦病 李某某,男,39岁。清晨4时发作剧烈头晕,持续lh方止,发病3个月余。在某医院做CT,初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因治疗效差而找笔者诊治。自诉头昏沉,四肢乏力,饮食尚可,二便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诊断为:头晕。治法:呕吐法。用自拟“全息五味汤”(生大黄、乌梅、甘草、生食盐、大葱等),服1000mL探吐,吐出大量稀涎,并流泪流涕,汗出如油。次日来告晕没发作。3d后如上法再吐,2次巩固。
4.2 治中焦病 许某某,女,43岁。每晚睡熟时咳醒10年余。伴有晨起恶心、泛酸、胃脘痞闷嘈杂。诊断为:返流性食管炎。咳嗽因返流质刺激咽部而致。治法同上。第1次吐后,立觉胃脘痞闷消失,并有悦愉感。共吐2次,咳嗽消失,胃炎症状已大减,拟半夏泻心汤图根治。
4.3 治下焦病 石某某,女,35岁。右侧小腹部胀闷,自觉有一股气体游走,病程半年。并伴有顽固性经前乳胀痛。某医院作B超未发现异常。笔者诊断其肝气郁结,下作少腹胀,上致两乳痛。治法同上。l次腹胀消失。共吐3次,当月喜来告,经前乳胀痛亦治愈。
5 体会
(1)就祛病渠道而言,吐法是排病途径最广的治法。口、眼、鼻、汗孔是排邪的窍道,而不是仅仅是口。呕物、流泪、出涕、出汗仅仅是借以排邪的方式。
(2)就治病性质和病变部位而言,如果应用恰当,既可治急性病,又可治慢性病。即可用于实证,亦可用于虚证。就病变部位而言,通治三焦,不局限于上焦。
(3)只要无心肌梗死、内脏穿孔、内脏及脑出血的患者,皆可用吐法治疗,或用吐法辅助治疗。孕妇慎用,危重病人忌用。可空腹吐,亦可饭后吐。实证吐不拘时,虚证酌倩减之。以吐后出泪、涕、汗为宜。
(4)吐法治病原理夏杂。在“激荡”应激状态下,人体神经、网络系统发挥了调节作用,机体加速了自我调节恢复的速度,阴阳借此而变,正气乘机而复。这种“激荡”期的医学意义,应该是吐法的研究焦点。
诚如《医学心悟》所讲“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吐法,内纳诸法,医理深奥,它是祖国医学的一颗明珠。
2008-05-22 07:54 20楼
渔翁曰:喜看全年“公谨当年”。。
2008-06-23 05:38 21楼
《福建中医药》1984年06期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张子和的吐法探讨
黄腾辉
<正> 吐法亦名撩痰,其主治正如《内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①王冰曰:“上盛不已,吐而夺之”,②又曰:“上盈不愈者,吐而夺之,此病乃瘳。”③例如汉代张仲景用葱豉汤引吐,治伤寒头痛;用栀子豉汤引吐,治伤寒发汗吐下后的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用瓜蒂散引吐,治宿食在上脘及中暍、酒疸等证。张子和遵《内经》之旨,继前贤之法,擅长汗、吐、下三法。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校
【DOI】:cnki:ISSN:1000-338X.0.1984-06-005
【正文快照】:
吐法亦名撩痰,其主治正如《内经》云: “其高者,因而越之’,①王冰日:“上盛不已,吐而夺之”,②又日:“上盈不愈者,吐而夺之,此病乃廖。”①例如汉代张仲景用葱豉汤引吐,治伤寒头痛:用桅子豉汤引吐,治伤寒发汗吐下后的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用瓜蒂散引吐,治宿食在上院及中喝、酒疽等证。张子和遵《内经》之旨,继前贤之法,擅长汗、吐、下三法。汗、下二法,今已为人们所重视,惟吐法却应用较少。 由于吐法从上而越,故治上院之痰饮、宿食,取效直接而迅速,能挽重证于倾刻。因此,吐法在中医治法中居重要地位。张子和著《儒门事亲》倡吐…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 日常病案摘录:习惯性便秘 老茶馆 悬饮(渗出性胸膜炎)治疗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