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卫气循行规律识

2018-02-13 03:13 楼主
[FONT=黑体]【原创】卫气循行规律识
[/FONT]

[FONT=仿宋]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FONT]

首先要强调的是:卫气(及营气)的循行规律是古代圣贤根据象思维理论,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在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的统帅下,思辨推演而来,若以现代解剖学的理论去验证,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或会南辕北辙。如十二经、二十八脉的论述,则是天人相应思辨推演而来,若以现代解剖的理论去证实,是不可能得到证实的,至今仍未得到证实。“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人有十二经;“天周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即“天有二十八宿”,人有二十八脉。

卫气的循行规律散见于《内经》诸篇,记载比较复杂,现梳理如下。

1、卫气的生成

卫气与营气同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华为水谷之气,其中慓悍滑利部分化生为卫气。卫气虽来源于饮食水谷,化生于中焦脾胃,但尚需依赖上焦宗气(氧气)与下焦元气(肾气)之持续性滋养与补充,即谷气与氧气、元气融合后行于脉外或脉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如《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按:下当为上)。……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及《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等记载。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六气》:“上焦如雾,为卫称气……上焦开发,宣扬五谷之味,熏于肤肉,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万物,故谓之气,即卫气也。”

2、卫气的循行规律

卫气的循行规律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2.1卫在脉外与营气并行

与营气并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按照《灵枢·营气》等篇记载的营气循行路线,即十二正经及两个分支,共二十八脉循行。

营卫在循行当中,虽然有“阴阳异位”,但是二者不是绝对分开、互不相涉,而是相互贯通,不断交会的。营卫二气内外相贯,脉内之营气或出于脉外成为卫气,脉外之卫气或入于脉内成为营气,阴阳相贯,如此循行。

张介宾《类经》:“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但行于内者便谓之营,形于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三》)

⑴十二正经的循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⑵分支的循行:①足厥阴肝经→督脉→任脉→手太阴肺经。②足少阴肾经→跷脉→足太阳膀胱经。(《灵枢·脉度》)

《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遂,常营不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⑶二十八脉:见于《灵枢·脉度》、《灵枢·五十营》及《难经·二十三难》等篇章。二十八经脉指左右十二正经-24条、督脉-1条、任脉-1条、男子阳跷脉左右各1、女子阴跷脉左右各1,共计28脉。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六》注:“人之经脉十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跷脉二,任督脉二,共为二十八脉,以应周天二十八宿,以分昼夜之百刻也。”

⑷营卫二气循行图形如下:(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2.2卫气循行的主体路线:昼行于阳-行于六脉中、夜行于阴-周于五脏内 各二十五周次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乃卫气循行之一道,实际上还有“卫亦行于脉中”之另一道,即《灵枢·卫气行》等篇论述的卫气昼夜循行路线,或是卫气循行的主体路线。

张志聪《灵枢集注》说道:“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者,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循脏腑之手足十二经,与督脉、任脉、阳跷、阴跷之脉度而行。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水下二刻,计二百七十息,脉行十六丈二尺为一周。昼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总属此十六丈二尺之脉度,无分阴与阳也。其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者,昼行于三阳之分,夜行于五脏之阴,与循经而行者,各走其道。盖卫气之循经而行者,于脉内之营气,交相循度环转;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者,与脉外之营气相将而行。”

《灵枢·卫气行》:“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灵枢·营卫生会》:“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⑴卫气昼行于阳之二十五周次,昼行于阳-行于六阳经脉中

卫气循行的第一条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昼行于阳,早晨、平旦,卫气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开始,循经而行。卫气循行阳经的时候,并非总循阳经而行,每一周均与足少阴交会一次,以取得肾精(元气)的支持与滋养。否则,卫阳之气将会不停的耗散,就会枯竭,阳气需要有阴精作为支持与滋养的,此即“阳根于阴”之谓也。

《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五》注:“卫气之行,昼行阳分,然又兼足少阴肾经,方为一周。考之《邪客》篇亦云:‘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然则无论昼夜皆不离肾经者何也?盖人之所本,惟精与气。气为阳也,阳必生于阴;精为阴也,阴必生于阳。”

即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阳跷→足少阴肾经→阴跷→足太阳膀胱经。

⑵夜行于阴之二十五周次,夜行于阴-周于五脏内

卫气循行从阳入阴,首先从足少阴肾经入肾。“其始于阴者,常从足少阴上注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灵枢·邪客》)《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五》注:“少阴之别为跷脉,跷脉属于目内眦。”

始于足少阴肾经,即手阳明大肠经→阳跷→足少阴肾经→肾→心→肺→肝→脾→足少阴肾经。卫气夜行于五脏内,是按五行相克的次序规律循行。

卫气夜行二十五周以后,平旦又从脾循行到足太阳膀胱经,又循行于阳了。即脾→阴跷→足太阳膀胱经。

⑶卫气循行图形如下:

2.3卫在脉外的布散——散行

卫气行于脉外,有一部分是布散——散行的,没有一个准确的循行路线。散行在哪里?无处不到,即散于肌肉、皮肤、肓膜、胸腹、脏腑等组织器官。

《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将上述经文联系起来看,就是卫气布散——散行到全身,对全身各处都起到温煦的作用,即“气主昫(煦)之”(《难经·二十二难》)。肌肉、皮肤、肓膜、胸腹、脏腑等组织器官,都需要卫气的温养,所以说卫气有“布散——散行”的特点。

(注:本文整理时参阅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2-13 10:36 2楼
河间金栋 说:
[FONT=黑体]【原创】卫气循行规律识
[/FONT]

[FONT=仿宋]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FONT]

首先要强调的是:卫气(及营气)的循行规律是古代圣贤根据象思维理论,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在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的统帅下,思辨推演而来,若以现代解剖学的理论去验证,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或会南辕北辙。如十二经、二十八脉的论述,则是天人相应思辨推演而来,若以现代解剖的理论去证实,是不可能得到证实的,至今仍未得到证实。“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人有十二经;“天周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即“天有二十八宿”,人有二十八脉。

卫气的循行规律散见于《内经》诸篇,记载比较复杂,现梳理如下。

1、卫气的生成

卫气与营气同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华为水谷之气,其中慓悍滑利部分化生为卫气。卫气虽来源于饮食水谷,化生于中焦脾胃,但尚需依赖上焦宗气(氧气)与下焦元气(肾气)之持续性滋养与补充,即谷气与氧气、元气融合后行于脉外或脉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如《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按:下当为上)。……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及《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等记载。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六气》:“上焦如雾,为卫称气……上焦开发,宣扬五谷之味,熏于肤肉,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万物,故谓之气,即卫气也。”

2、卫气的循行规律

卫气的循行规律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2.1卫在脉外与营气并行

与营气并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按照《灵枢·营气》等篇记载的营气循行路线,即十二正经及两个分支,共二十八脉循行。

营卫在循行当中,虽然有“阴阳异位”,但是二者不是绝对分开、互不相涉,而是相互贯通,不断交会的。营卫二气内外相贯,脉内之营气或出于脉外成为卫气,脉外之卫气或入于脉内成为营气,阴阳相贯,如此循行。

张介宾《类经》:“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但行于内者便谓之营,形于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三》)

⑴十二正经的循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⑵分支的循行:①足厥阴肝经→督脉→任脉→手太阴肺经。②足少阴肾经→跷脉→足太阳膀胱经。(《灵枢·脉度》)

《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遂,常营不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⑶二十八脉:见于《灵枢·脉度》、《灵枢·五十营》及《难经·二十三难》等篇章。二十八经脉指左右十二正经-24条、督脉-1条、任脉-1条、男子阳跷脉左右各1、女子阴跷脉左右各1,共计28脉。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六》注:“人之经脉十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跷脉二,任督脉二,共为二十八脉,以应周天二十八宿,以分昼夜之百刻也。”

⑷营卫二气循行图形如下:(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浏览附件88959
2.2卫气循行的主体路线:昼行于阳-行于六脉中、夜行于阴-周于五脏内 各二十五周次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乃卫气循行之一道,实际上还有“卫亦行于脉中”之另一道,即《灵枢·卫气行》等篇论述的卫气昼夜循行路线,或是卫气循行的主体路线。

张志聪《灵枢集注》说道:“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者,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循脏腑之手足十二经,与督脉、任脉、阳跷、阴跷之脉度而行。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水下二刻,计二百七十息,脉行十六丈二尺为一周。昼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总属此十六丈二尺之脉度,无分阴与阳也。其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者,昼行于三阳之分,夜行于五脏之阴,与循经而行者,各走其道。盖卫气之循经而行者,于脉内之营气,交相循度环转;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者,与脉外之营气相将而行。”

《灵枢·卫气行》:“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灵枢·营卫生会》:“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⑴卫气昼行于阳之二十五周次,昼行于阳-行于六阳经脉中

卫气循行的第一条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昼行于阳,早晨、平旦,卫气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开始,循经而行。卫气循行阳经的时候,并非总循阳经而行,每一周均与足少阴交会一次,以取得肾精(元气)的支持与滋养。否则,卫阳之气将会不停的耗散,就会枯竭,阳气需要有阴精作为支持与滋养的,此即“阳根于阴”之谓也。

《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五》注:“卫气之行,昼行阳分,然又兼足少阴肾经,方为一周。考之《邪客》篇亦云:‘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然则无论昼夜皆不离肾经者何也?盖人之所本,惟精与气。气为阳也,阳必生于阴;精为阴也,阴必生于阳。”

即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阳跷→足少阴肾经→阴跷→足太阳膀胱经。

⑵夜行于阴之二十五周次,夜行于阴-周于五脏内

卫气循行从阳入阴,首先从足少阴肾经入肾。“其始于阴者,常从足少阴上注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灵枢·邪客》)《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五》注:“少阴之别为跷脉,跷脉属于目内眦。”

始于足少阴肾经,即手阳明大肠经→阳跷→足少阴肾经→肾→心→肺→肝→脾→足少阴肾经。卫气夜行于五脏内,是按五行相克的次序规律循行。

卫气夜行二十五周以后,平旦又从脾循行到足太阳膀胱经,又循行于阳了。即脾→阴跷→足太阳膀胱经。

⑶卫气循行图形如下:
浏览附件88960
2.3卫在脉外的布散——散行

卫气行于脉外,有一部分是布散——散行的,没有一个准确的循行路线。散行在哪里?无处不到,即散于肌肉、皮肤、肓膜、胸腹、脏腑等组织器官。

《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将上述经文联系起来看,就是卫气布散——散行到全身,对全身各处都起到温煦的作用,即“气主昫(煦)之”(《难经·二十二难》)。肌肉、皮肤、肓膜、胸腹、脏腑等组织器官,都需要卫气的温养,所以说卫气有“布散——散行”的特点。

(注:本文整理时参阅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

谢谢金栋老师详解,辛苦了,新春快乐!
2018-02-13 10:41 3楼
丁元庆教授在《对营卫实质的认识与思考》一文中认为:
以营卫为切入点有助于认识与研究慢性疾病病机及防治。营卫和调是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调营卫是养生之要务。日常生活不外乎吃喝拉撒与睡眠,凡此皆与营卫相关。
营卫是精微物质,源自脏腑,又为脏腑气化之基础。营卫本于脾胃,布散于心肺,藏纳于肝肾,以经脉为通道,周行不休,化血充身,护卫内外,传达神机,协调气化,脏腑百骸时刻需要营卫煦养,同时,脏腑生克制化的生命信息通过营气“贯五脏,络六腑”的循行模式来相互转达、输送。
2018-02-13 11:43 4楼
这个图是串联.
但实际上是并联!
也就是说.太阳.阳明.少阳是同时进行的.
一日阴阳二十五周是按气行最慢的来计算.比如大城市物流较发达频率较高.而偏远地区频率较低.以偏远地区为准.气能周于全身的次数.
2018-03-15 15:59 5楼
这个卫气我能明显感受得到,反正人一旦入睡,它就会钻进身体里。比如,白天睡觉,如果被子没盖好,就容易感觉身体受凉了。另外,到了晚上十二点,如果不上床睡觉,明显感觉身体发冷;到了早上十点,即使再床上,也能明显感觉很暖和。虽然这个可能有温度因素的影响,但上面白天睡觉的例子能消除一些温度的因素。
2018-03-15 16:49 6楼
[FONT=黑体]“岔气”是卫气失常的病机表现[/FONT]

链接如下:

/threads/427624/
⬅ 厥阴篇 老茶馆 太阴病巳午未时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