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

2018-02-08 09:08 楼主
[FONT=黑体]《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FONT]

[FONT=仿宋]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FONT]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2-08 09:09 2楼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有些《伤寒论》注家以《内经》之“六经”注解为“三阴三阳”的。有的注家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之六经,就是指《内经》之六经,或指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如:
2018-02-08 09:10 3楼
1、王叔和——《伤寒例》首提“六经”之说

有学者考证,《伤寒论》之《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是王叔和在重新进行整理、编次《伤寒论》时补入的,非仲景《伤寒论》原文。

[FONT=仿宋]金栋按: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则无《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内容。

钱超尘《千金翼方诠译·后记·第二章唐本<伤寒论>简史》说:“宋本《伤寒论》把《伤寒例》作为张仲景的文字,而孙思邈当时所见到的《伤寒例》,人们却认为是王叔和所作。……孙思邈引作‘王叔和曰’,这说明《伤寒例》的作者是张仲景还是王叔和,在唐代已有不同意见,有的材料认为出自王叔和,《千金要方》就是例证。”而在《千金翼方诠译·后记·第三章卷九卷十校后余语》说:“宋本《伤寒例》断非仲景所作,《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可作明证。”

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医学流派·研究<伤寒论>的流派》说:“现行的《伤寒论》本,一般认为卷一、二《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卷第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共八篇,都为叔和所增,以《脉经》有关诸篇来相互参看,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可信的。”

《伤寒例》是根据《灵枢·经脉》“以其脉”之循行而首提“六经皆受病”之说的,如云: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上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可下而已。”[/FONT]
2018-02-08 09:12 4楼
2、韩祗和——首倡“传足不传手”经之说

韩氏认为,人身有十二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经也,“同气相求、相合”,寒为阴邪,易袭阴位则伤于足经,而有伤寒“传足不传手”经之首倡说。

[FONT=仿宋]“伤寒受足经篇云:人身有十二经络,分布上下,故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手三阳者,太阳小肠也,阳明大肠也,少阳三焦也;三阴者,太阴肺也,少阴心也,厥阴心包络也。足三阳者,太阳膀胱也,阳明胃也,少阳胆也;三阴者,太阴脾也,少阴肾也,厥阴肝也。今伤寒之为病,只受于三阴三阳者何也?

《热论》云:一日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故腹满而咽干;五日少阴受之,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故烦满囊缩。今经中论其伤寒病所传受,而不传于手之三阳三阴,古今未见其说焉。

……

阳邪为病,则伤于手经也;阴邪为病,则伤于足经也。故冬毒之气则中于足经矣。《易》云‘水流湿,火就燥’是也。《太阴阳明论》:‘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注云:‘同气相求尔。’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注云:‘阳气炎上故受风,阴气润下故受湿,盖同气相合尔。’《至真要大论》云:‘身半以上,其气三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地之分也,地气主之。’注云:‘当阴之分,冷病归之;当阳之分,热病归之。’《脉要精微论》云:‘故中恶风,阳气受之也。’以此为证,即寒毒之气只受于足之三阴三阳明矣。”

——见于其著作《伤寒微旨论·卷上·伤寒源篇》。[/FONT]
2018-02-08 09:13 5楼
3、庞安时——六经即《内经》之六经

庞氏对伤寒六经病的理解,是以《内经》的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他从《素问·热论》中所述的病候与仲景六经病证相结合加以发挥。其所述的六经,明确指出是经络(裘沛然《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宋金元时期》),从而发六经实质争论之端。

[FONT=仿宋]“太阳证: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而腰脊强。此是太阳膀胱经,属水。”

“阳明证: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少阳证: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上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足少阳胆,属木。”

“太阴证: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其经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少阴证: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经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证:尺寸俱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见于其著作《伤寒总病论·卷第一》。[/FONT]
2018-02-08 09:15 6楼
4、朱肱——六经经络说

《伤寒论》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或“经络”的概念,每篇之首也只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并非辨太阳经病,辨阳明经病……。朱肱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即足之六经,即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及转归机理。他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南阳活人书·卷第一》),……其余诸经也是如此地运用经络理论阐述病证机理的。由于朱肱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来人们也就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辨证”。这就是《伤寒论》的“经络”说。——高校教材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伤寒学派·朱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版。

朱氏说:[FONT=仿宋]“问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尺寸脉俱浮,此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也”,

“问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此足阳明胃经受病也”,

“问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此足少阳胆经受病也”,

“问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尺寸俱沉细,此足太阴脾经受病也”,

“问伤寒五六日,尺寸脉俱沉,或口燥舌干而渴,或口中和而恶寒,此足少阴肾经受病也”,

“问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此足厥阴肝经受病也”。

——见于其著作《类证活人书·卷第一·论经络》)。[/FONT]
2018-02-08 09:17 7楼
但亦有不同意经脉说者,如

1、柯韵伯(琴)——六经地面说

六经就是包括了整个人体的六块大“地面”,即六个大病位。

[FONT=仿宋]“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

“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

“腰以上为三阳地面,三阳主外而本乎里。心者三阳夹界之地也。内由心胸,外自巅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及于足,内合膀胱,是太阳地面。此经统领营卫,主一身之表症,犹近边御敌之国也。内自心胸至胃至肠,外自头颅,由面至腹,下及于足,是阳明地面。由心至咽,出口颊,上耳目,斜至巅,外自胁,内属胆,是少阳地面。此太阳差近阳明,犹京畿矣。腰以下为三阴地面,三阴主里,而不及外。腹者三阴夹界之地也。自腹由脾及二肠魄门,为太阴地面。自腹至两肾及膀胱溺道,为少阴地面。自腹由肝上膈至心,从胁肋下及于小腹宗筋,为厥阴地面。此经通行三焦,主一身之里症,犹近京夹辅之国也”。[/FONT]

[FONT=仿宋]——见于其著作《伤寒来苏集》之《伤寒论翼·六经正义》。[/FONT]
2018-02-08 09:18 8楼
2、恽铁樵——病状之界说

“《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卒之能得真义者竟无一人。此处不解,全书皆模糊影响,有何医学可言。……喜多村之言曰:‘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标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藏府经络相配之谓也。’……本论所谓三阴三阳,所以标病位也。”

[FONT=仿宋]——见于其著作《伤寒论研究·<伤寒论>六经上篇》。[/FONT]

“今问六经何自来乎?曰来从六气。六气何自来乎?曰来从四时。四时有温凉寒暑,万物以生长收藏。人处四时之中,每一时期,有一时期特殊之感觉。春夏和煦,秋冬凛冽,此其常也,反常则病。六气曰风寒暑湿燥火。……故问六气为何物,则径直答曰:‘六气者,人体感气候之变化而著之病状。’六经之三阴三阳,非与藏府配合之谓也。谓太阳是膀胱,少阳是胆,厥阴是肝,无有是处。肾与膀胱相表里,太阳可直传少阴。肝与胆相表里,少阳何以不直传厥阴?脾与胃相表里,阳明何以不直传太阴?仲景辨太阳之病,项背强痛,或恶寒,或恶风;少阳寒热往来;少阴蜷卧但欲寐。与肾、与膀胱、与胆何与?故问六经为何物,则径直答曰:‘六经者就人体所著之病状为之界说也。’是故病然后有六经可言,不病直无其物。”

[FONT=仿宋]——见于其著作《伤寒论研究·<伤寒论>六经下篇》。[/FONT]
2018-02-08 09:19 9楼
3、赵洪钧——人体的一种理论模型

《伤寒论》本身并无“六经”这个术语。

于是,必须给“六经”(即三阴三阳)以合理的解释。

六经是什么,本来可以一言而决——它是由一阴一阳推出的哲学定理。生命现象都可分三阴三阳,六经并非人体特有。人体之构造和生理病理过程自可分六经,若分十二经便非六经。仲景只讲六经,不讲十二经。六经之经非经脉之经。

于是必须说清六经是什么。

可以通过两个定理限定三阴三阳的:

[FONT=仿宋]定理1(三阴三阳定理):头项、胸背、四肢、骨节,人之太阳也;胸胁、膈之外上、两耳,人之少阳也;两口、胃,人之阳明也;腹为太阴;血脉、咽喉为少阴;膈之内下、手足四末为厥阴。

定理2(三阴三阳气血多少定理):人之常数,太阳多血少气,阳明多血多气,少阳少血多气,太阴多气少血,少阴少气多血,厥阴少气少血。[/FONT]

笔者以为,只有这样限定人之三阴三阳,所谓六经病纲领才能有根据。

[FONT=仿宋]——见于其著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二讲<伤寒论>六经新解》及《伤寒论新解·第二章<伤寒论>基本概念与六经各篇新解》。[/FONT]

赵先生认为,六经难解有三:

其一,六经与经脉之关系难明。

其二,《素问·热论篇》之六经与伤寒本论六经之说法不一。

其三,《伤寒论》本身对六经含义无明训。

《灵》、《素》既为经典,崇古者不敢违背,以经注经又十分勉强,故众说不一。

[FONT=仿宋]——见于其著作《近代中西医论争史·第五章论争中的名家和学术问题·第八节论争中的<伤寒论>研究》。[/FONT]
2018-02-08 09:20 10楼
4、李克绍——六经之经是面,而不是经络之经的线

凡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伤寒是以六经辨证的。六经就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怎样产生?又怎样为祖国医学所运用的呢?下面谈谈这个问题。

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起初只有阴、阳两个方面。后来由于只分阴阳,觉得还不够,也不能说明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又把阴阳各分为三,便成了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就是说,阴阳虽然能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不同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阴或阳总是有偏多偏少的不同,因而它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又分为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用到祖国医学方面,在《内经》就有:①用以代表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就是。②用以代表脏腑的,如《灵枢·经脉》,以太阳代表膀胱与小肠,阳明代表胃与大肠,少阳代表胆与三焦,大阴代表脾与肺,少阴代表肾与心,厥阴代表肝与心包络。由于各脏腑的经络,有由胸走手、由手走头、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的不同,因此又把各脏腑及其经络区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这样,就由六演变为十二,由抽象的概念,演变为具体脏腑经络的名称了。

三阴三阳在中学中不但代表了六气、脏腑和经络,到了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又用以代表疾病的类型。如“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太阳病,“胃家实”为阳明病,“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太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厥阴病。这就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所说的“六经”。

《伤寒论》中划分六种病型,本来是和六气、脏腑、经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也只有以三阴、三阳命名,才最为全面、最为恰当。试看《伤寒论》中的篇名,只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而不是“辨太阳经病”、“辨阳明经病”,其原因就在这里。《伤寒论》的注家和读者们,都习惯于把三阴三阳叫作“六经”,“六经”读起来比“三阴三阳”方便,但是容易使人错误地认为“经”即“经络”之经,由此把人引入歧途。例如,有的《伤寒论》注家竟说:《伤寒论》只提足经,不提手经,是由于足经长,手经短,言足经就能包括手经。刘草窗竟进一步提出了“伤寒传足不传手”的谬说(金栋按:“伤寒传足不传手”是由韩祗和首次提出)。他们直把三阴三阳等同于经络,这都是从六经的“经”字引起的错误。柯韵伯在《伤寒论翼》中说:“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意思是说,六经之经是面,而不是经络之经的线,这一解释倒很正确。但是张仲景只提过三阴三阳,何尝提过“六经”?正如章太炎在《猝病新论》([FONT=仿宋]现改称《章太炎医论》[/FONT])中所说:“仲景本未直用‘经’字,不烦改义”。

[FONT=仿宋]——见于其著作《伤寒解惑论·第二章 <伤寒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二、三阴三阳和六经》。[/FONT]
2018-02-08 09:21 11楼
5、刘绍武——三阴三阳是六病

六病是处于三个部位上因阴阳病情的不同而呈现的六类证候群。它们是表部的太阳病、厥阴病;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少阴病;里部的阳明病和太阴病。

[FONT=仿宋]——见于马文辉《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FONT]
⬅ 《金匮》里这条脉怎么理解 老茶馆 中医治愈重症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