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为良医——国医大师张琪

2017-05-05 19:12 楼主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作为黑龙江省中医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且桃李满天下。

行医75年,张老治愈的患者、挽救的生命千千万万。如今,鲐背之年的张老依然活跃在临床一线,坚持每周一次门诊,风雨无阻。

生活中的张琪喜欢眯眼微笑,像是邻家长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平常常一个“老头儿”。

趁着脑子还没糊涂多看点病……张老微笑着说。

毕生追求 只为良医

1922年张琪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农村一户清贫的读书人家。5岁丧母,从小跟着祖父母长大。祖父张文蘭精于医典,一辈子教书行医。爷爷常常在油灯下教6岁的孙儿读医书,《伤寒论》、《汤头歌诀》、《温病条辨》《药性赋》、《脉诀》……变成了儿歌咏颂。看到端坐在炕桌前的孙儿专心致志读医书,爷爷满意地捋着胡须说:宋朝的范仲淹先生有句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人生在世,当不了治国的宰相,也要当个济世的良医啊!孙儿似懂非懂好奇地望着爷爷,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言却深深地镌刻在他那幼小的心上。

1938年,年仅16岁的张琪来到哈尔滨,在天育堂药店开始学徒。蹬药碾子做药,拉药匣子抓药,还要侍候师傅生活。张琪留心记下坐堂先生给病人开具的药方,夜里别人睡了偷偷起来,点上小油灯对着医书细细揣摩。冬天天冷,别的学徒攒些钱买毛毯盖,他不顾手脚生满冻疮,把钱都买了医书。凭借好观察、喜学习、爱揣摩,20岁时就通过了汉医资格考试,开始了行医生涯。

1948年,他以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中医师证书,并于1951年在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脱产学习西医一年。1964年撰写的《脉学刍议》揭示了脉学在辨证中的重要地位,一版再版,在国内颇有影响。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张琪作为寥寥无几的中医界代表光荣出席。

张琪性格温和,不急不火,不骄不傲,谦恭和蔼,生活中他从来不争,什么都可随意,但为了中医事业,张琪奔走呼吁,几次致信国家领导人。1990年8月,张琪与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焦树德、巫君玉、颜德馨、裘沛然等8位名老中医,为加强国家中药管理局的职能联合致信国家主席。1998年8月11日,张琪与邓铁涛等8位名老中医致信国务院总理,提出发展中医中药,弘扬民族瑰宝的重要性,“中医药学术的丢失,将是全民族的无法挽回的损失”。8位名老中医的进言,被称为“八老上书”,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仁心仁术妙手回春

来请张琪教授诊病的人,大都为重患或疑难病。因为患者多、诊病细,他每次出诊为了不耽误看病的时间,在看诊期间他不喝水,几乎不去厕所,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遇到经常挂不到号的病人守在门口找他加“号外号”,他总是微笑着来者不拒,悉心诊治。从不厌烦。他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那些远道慕名而来又挂不上号的病人诊治。这对一个90岁的老人来说,可谓超负荷的工作,学生心疼他说不要看了,而他却总是说:“老百姓看病不容易。医乃仁术,治病救人,要见诸于行动,要为病人着想。”

除了医者仁心,张琪医术高超更是令人称绝,经他手治愈的疑难杂症不胜枚举。

曾有一位腿伸不直的患者,看了多家西医医院,也只能暂且被认为是神经官能症,而后来到张琪这里。“我反复琢磨,这是中医的拘挛。《伤寒论》中说,‘两脚拘挛,病在筋’,筋脉拘急不伸,足厥阴肝经络于巅顶,又见头痛。”张琪说,给病人服了几副芍药甘草汤和舒经活络的药,就可下地行走了。

庆安钢铁厂一位青年工人,在一次火灾中一氧化碳中毒,确诊为脑细胞坏死。病人四肢颤抖,神志呆滞,几乎成为废人。张老开出第一个处方,以后不断调整,服药100多剂后,病人奇迹般恢复健康。

大兴安岭一位10多岁的男孩患肾衰尿毒症,又吐又泻,病情危急,张琪用鼻饲中药的办法,把他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如今男孩已从复旦大学毕业。

哈尔滨市的汪老师,2014年10月起,持续低烧三个多月,哈尔滨的大医院几乎都去过了,抽血抽了上百次,体温却一直降不下来,后来脖子上的淋巴也肿了起来。“当时我心里非常恐慌,怀疑是不是得了淋巴癌。最绝望的时候,我想过要把房子卖掉去看病,也想过如果真的治不好了,我才十岁的女儿怎么办。满脑子全是这些不好的想法。”2015年初,汪老师在网上查到张老,慕名而来,张老给她开了7天的药,结果不到7天烧就退下来了。“之后我又复诊三次,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后花了1000多元钱,不发烧了,淋巴也不肿了,病就奇迹般的治好了。我妈妈说的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他说给你看病的张老就是个老神仙啊。”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张老带学生,要求他们在加强学习经典理论的同时,着重培养和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按照中医传统师带徒的方式,让学生随自己出诊,抄方看病,一方面让学生亲眼目睹中医看病的疗效,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点评,使学生的临床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在临床上能够独挡一面。

“做我的研究生挺累,我也要求他们累。”张老临床上用了好方子就告诉他们来源,让他们回去找书对照看。对师带徒的形式,张琪认为必须是真有经验的老师,真有兴趣的学生。方式就是过去的“侍诊”,学生听病人主诉、看舌脉、体会老师的辨证用药、记录抄方,这种方式带出的徒弟临床水平都不错。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临床传授中最难的部分就是辨证。经验方虽然会背,但中医不是一方治一病,病人体质征候不同,用药也不同,还得因病而异,辨证施治。要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就要苦练临床。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肾八科李淑菊主任说:“我们格外珍惜每一次随诊的机会,因为张老在临证时的选方之准、化裁之妙,常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老师不仅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好大夫,我们还从他身上学会了如何做人。”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肝胆脾胃病科主任潘洋含泪向记者讲述了今年1月发生的一件事。这一天正是张老每周出诊的日子,但他早起就感觉到不舒服,可一想到病人都挂完号了,他要是不去,病人就白跑一趟了,于是他还是去给病人看诊了。在看病的过程中,他的学生看到张老一直在流汗,手也在发抖,觉得有些不对劲儿,给他试了一下体温,居然39度,检查发现是急性胆囊炎。“老师已经95岁了,身体不舒服也不说,还在坚持看诊,如果他在家好好休养,根本不会这么严重,把老师送走后,我就忍不住眼泪了,我真的很心疼老师,同时也被老师感动。”

“随师3年,日间临证,夜间读书;鸡鸣冷月,黄卷青灯,用功不为不苦。得恩师精勤教诲,推云拨雾,指点迷津,对中国医药学渐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之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从师3年,恩师不仅授以知识,更给予我们人品医品之熏陶,先生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对病人关怀备至,无论长幼贫富,均视为一等。对学生晚辈更是爱护有加。随时光流逝,愈觉三年随老师鞍前马后实乃人生之莫大荣幸。”这是张老80华诞时收到的学生来信。

自1983年以来,张老已培养医学博士40人、培养学术经验继承人9名,博士后4人。他们遍及国内外,有的已成为国家、省或市级中医领导人、学科带头人,有的已成为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导师,成为中医药事业的栋梁之材。

张老恪守“医乃活人之道,不自欺亦不欺人”的信念,也深感“中医丢不得,但需结合临床、随时代而进”。几十年来他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坚持不懈。既阅读古代经典文献著作,又阅读现代书籍。临床每遇到疑难病证或辨证不明或疗效欠佳,则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以求得开拓思路,往往苦思冥想中找出有效方法。工作中,沉醉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乐在其中;生活中,淡泊名利,别无所求。张琪,就是这样一位平和真诚的老人,一个骨子里有热爱有追求的中医人,一名内涵深厚、需要用心揣摩的大师。(光明日报记者 朱伟华 赵洪波 张士英)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7-05-05 19:28 2楼
仁心仁术,专精仲圣。
[ 宁神灵颗粒 ]发明人,仲圣伟著[ 柴龙牡 ]的成药化实践者。
向张琪老先生致敬!
2017-05-11 17:02 3楼
少吹牛
我去过祖研看过病
⬅ 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老茶馆 何代伸:邓铁涛眼中的“铁杆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