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肝熄风始于何人?

2008-10-09 21:20 楼主
余读何绍奇先生《中风各家学说述评》,洋洋洒洒,纵古论今,真使人大开眼界。然其论镇肝熄风之法,肇始于“三张”(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的说法(实际这也是中医界的共识),似有疏漏。就我能见到的资料(没见到的就不知了),镇肝熄风法实施于临床,应属之喻嘉言,之所以不被人们重视者,是因为他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只是散见于医案之中故也。

吴添官乃母厥巅疾及自病真火脱出治验(见寓意草)
吴添官生母,时多暴怒,以致经行复止。入秋以来,渐觉气逆上厥,如畏舟船之状,动辄晕去,久久卧于床中,时若天翻地覆,不能强起,百般医治不效。因用人参三五分,略宁片刻,最后服至五钱一剂,日费数金,意图旦夕苟安,以视稚子。究竟家产尽费,病转凶危,大热引饮,脑间有如刀劈,食少泻多。已治木,无他望矣。闻余返娄,延诊过,许以可救,因委命以听焉。余以怒甚则血菀于上,而气不返于下者,名曰厥巅疾,厥者逆也,巅者高也,气与血俱逆于高巅,故动辄眩晕也。又以上盛下虚者,过在少阳,少阳者足少阳胆也,胆之穴皆络于脑,郁怒之火,上攻于脑,得补而炽,其痛如劈,同为厥巅之疾也。风火相煽,故振摇而热蒸,土木相凌,故艰食而多泻也。于是会内经铁落镇坠之意,以代赭石、龙胆草、芦荟、黄连之属,降其上逆之气。以蜀漆、丹皮、赤芍之属,行其上菀之血。以牡蛎、龙骨五味之属,敛其浮游之神。最要在每剂药中,生入猪胆汁二枚,盖以少阳热炽,胆汁必干,亟以同类之物济之,资其持危扶颠之用。病者药一入口,便若神返其舍,忘其苦口。连进十余剂,服猪胆二十余枚,热退身凉,饮食有加,便泻自止,始能起床行动数步。然尚觉身轻如叶,不能久支,仆恐药味太苦,不宜多服,减去猪胆及芦龙等药,加入当归一钱,人参三分,姜枣为引,平调数日而全愈。.。

(见回春录)一圃人,诣孟英泣请救命,诘其所以。云∶家住清泰门内马婆巷,因本年二月十五日卯刻,雷从地奋,火药局适当其冲,墙垣廨宇,一震泯然,虽不(未)伤人,而附近民房,撼摇如簸。其时妻在睡中惊醒,即觉气不舒畅。半载以来,渐至食减形瘦,神疲汛少。惟卧则其病如失,药治罔效。或疑邪祟所凭,祈祷压镇,亦属无灵,敢乞手援,幸无却焉。孟英许之,往见妇卧于榻,神色言动,固若无恙。诊毕,病患云∶君欲睹我之疾也(耶)?坐起,果即面赤如火,气息如奔,似不能接续者。苟登厕溲便,必贲逆欲死。而前所服药,如破气行血,和肝补肺,运脾纳肾,清火安神,诸法具备,辄如水投石。孟英仿喻氏治(吴添官母)厥巅疾之法,用药∶旋复花 代赭石 龙胆草 黄连 龙骨 牡蛎 五味子 乌梅 木瓜 法夏 蒺藜 猪胆汁,一剂知,旬余愈。

张锡纯说: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之为煎厥、大厥、薄厥。今试译《内经》之文以明之。《内经》脉解篇曰∶“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盖肝为将军之官,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挟气血而上冲脑部,以致
昏厥。此非因肝风内动,而遂为内中风之由来乎?
《内经》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盖血不自升,必随气而上升,上升之极,必至脑中充血。至所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者,盖气反而下行,血即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气上行不反,血必随之充而益充,不至血管破裂不止,犹能望其复苏乎。读此节经文,内中风之理明,脑充血之理亦明矣。
《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绝,血宛(即郁字)于上,使人薄厥。”观此节经文,不待诠解,即知其为肝风内动,以致脑充血也。其曰薄厥者,言其脑中所宛之血,激薄其脑部,以至于昏厥也。细思三节经文,不但知内中风即西医所谓脑充血,且更可悟得此证治法,于经文之中,不难自拟对证之方,而用之必效也。

杏林集叶按:论病因,喻氏说:“余以怒甚则血菀于上。而气不返于下者。名曰厥巅疾。厥者逆也。巅者高也。气与血俱逆于高巅。故动辄眩晕也。”二相比较,可说是一般无二。

我们再试看一下方中的用药:代赭石、龙胆草、芦荟、黄连、蜀漆、丹皮、赤芍、牡蛎、龙骨、五味子,猪苦胆。这与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相比,不但已经具备了雏形,而且应该说是各有千秋。更证之王孟英的医案,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经得起重复验证的好方(尽管还不能尽善尽美)。

所以说“镇肝熄风法”的运用,应始于喻嘉言。

喻嘉言(名昌)新建(今属江西)人,新建古称西昌,故晚号西昌老人。幼颇聪颖,攻举子业,博览群书,兼通佛典。崇祯三年,以副榜贡生入京。后因上书言国事未允,遂长假而归,游历江南,与当时名士交游,并潜心于医。清顺治间侨居常熟,以医为业,后人称之谓“治疗多奇中,才辩纵横,不可一世。”“精心妙术,冠绝一时”著有《医门法律》,《尚论篇》,《寓意草》等。学说以“大气论”、“秋燥论”较著,于《伤寒论》多有阐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10-10 07:41 2楼
增见闻啊。
2008-10-10 10:58 3楼
通过学习您的文章,增长了见识,一般业内认为“镇肝熄风汤”始于张锡纯。
2008-10-10 14:00 4楼
“镇肝熄风汤”自然是始于张锡纯的,但这法就不能说是他始创了。看喻氏此案处方,与镇肝熄风汤可谓各有千秋,在我等常规思维之外,又开一法门。
观杏林集叶先生此文,大开眼界,寓意草我也是读过的,但却轻轻放过,先生读书细致,佩服佩服。
2008-10-10 15:18 5楼
镇肝熄风的法子最早的文献,应该出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治疗“热瘫癎”的风引汤(大黄 干姜 龙骨 桂枝 甘草 牡蛎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可惜现在已经不太用这个方子了,这个方子实具深意,是值得探讨她的真正意义的!
2008-10-13 22:43 6楼
风引汤虽有方,但是理论未出,可能是前人注重实证的原因吧。而且风引汤重镇,下引都是有的,但是对应后世的,少阳,厥阴药还是少了。
2008-10-14 13:48 7楼
回复 6# 花香丁 的帖子

古人的思路和我们确实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探究下,他们那代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到底是怎样。
2011-05-02 13:46 8楼
镇肝熄风的理论,金匮要略确实早已有之,后人制出的方也不止一个.现在的药店里的龙骨早已不是真的龙骨了.
用此方治气血上逆已大打折扣.不过猪苦胆实在是一味好的泻肝要药.70至80年代,我用龙肝泻肝汤,重用猪苦胆,治好了很多肝炎病人.那时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杂牌药.效果很好.
2011-05-02 23:38 9楼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理论上《黄帝内经素问》已有明论。汉唐视“风”偏外来多。故多温散。金匮风引汤虽有石药,语焉未详。明言镇肝,当在宋许叔微本事方有迹可寻,开首真珠母丸是。后世运用趋熟,集叶先生言是,完善,何绍奇言是。
2011-05-02 23:53 10楼
就药而寻,《千金》有排风汤(犀角、羚羊角、贝齿末、升麻末)、《外台》有延年葳蕤汤(葳蕤、羚羊角、人参、葱白)。鸿爪可见。
2011-05-03 00:07 11楼
近代名老冉雪峰曾著《中风方论》,“风引汤”位列前茅,理论亦以新解,且参西理混解:“此方镇定神经,颇合中风正面治疗。风淫于内,非汇集大队石药潜镇,兼佐鳞介潜纳,不克有济。”云云。
⬅ 如何确诊肩周炎?何以治之?(原创) 老茶馆 董红昌医案之 十六年癫痫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