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治验案

2016-05-12 10:34 楼主
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治验案
姓名:李某平,女,58岁,患面神经麻痹已经5年,经治疗后面部表情及不适感基本恢复,现在经常出现头晕,目眩,面部肌肉时有抽痛感,上肢时有抽掣及酸痛,身酸痛,下肢乏力,食欲欠佳,饭后胃脘不适。经多方检查拟诊为:1、面神经麻痹后遗症,2、脑供血不足眩晕,3、胃下垂(轻度)。观其舌淡红,苔白腻,脉左沉弦细,右脉浮涩。症属气虚血瘀,痰湿阻络。治宜补气活血,建脾袪瘀,方选补阳还五合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处方:白芍15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地龙10克,黄芪30克,法夏10克,天麻10克,白术10克,陈皮6克,甘草6克,防风8克,牛七10克,杜仲10克,续断10克,秦艽8克,羌活8克。经服五剂,昨天复诊,症状明显改善,周身酸痛及抽掣现象明显减轻。嘱继续服用五天。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5-12 10:54 2楼
陈医师 说:
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治验案
姓名:李某平,女,58岁,患面神经麻痹已经5年,经治疗后面部表情及不适感基本恢复,现在经常出现头晕,目眩,面部肌肉时有抽痛感,上肢时有抽掣及酸痛,身酸痛,下肢乏力,食欲欠佳,饭后胃脘不适。经多方检查拟诊为:1、面神经麻痹后遗症,2、脑供血不足眩晕,3、胃下垂(轻度)。观其舌淡红,苔白腻,脉左沉弦细,右脉浮涩。症属气虚血瘀,痰湿阻络。治宜补气活血,建脾袪瘀,方选补阳还五合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处方:白芍15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地龙10克,黄芪30克,法夏10克,天麻10克,白术10克,陈皮6克,甘草6克,防风8克,牛七10克,杜仲10克,续断10克,秦艽8克,羌活8克。经服五剂,昨天复诊,症状明显改善,周身酸痛及抽掣现象明显减轻。嘱继续服用五天。
陈老师,你们医院代煎药吗?
2016-05-12 11:31 3楼
贾利芳针灸所 说:
陈老师,你们医院代煎药吗?
没有,
2016-05-12 13:59 4楼
好案!
2016-05-12 14:24 5楼
阳春肽 说:
好案!
谢谢夸奖,临床中偶有一得,写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2016-05-12 23:23 6楼
陈医师 说:
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治验案
姓名:李某平,女,58岁,患面神经麻痹已经5年,经治疗后面部表情及不适感基本恢复,现在经常出现头晕,目眩,面部肌肉时有抽痛感,上肢时有抽掣及酸痛,身酸痛,下肢乏力,食欲欠佳,饭后胃脘不适。经多方检查拟诊为:1、面神经麻痹后遗症,2、脑供血不足眩晕,3、胃下垂(轻度)。观其舌淡红,苔白腻,脉左沉弦细,右脉浮涩。症属气虚血瘀,痰湿阻络。治宜补气活血,建脾袪瘀,方选补阳还五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白芍15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地龙10克,黄芪30克,法半夏10克,天麻10克,白术10克,陈皮6克,甘草6克,防风8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续断10克,秦艽8克,羌活8克。经服五剂,昨天复诊,症状明显改善,周身酸痛及抽掣现象明显减轻。嘱继续服用五天。

辨证准确,治法得当,组方严谨。谢谢陈老师分享好案!

“观其舌淡红,苔白腻,脉左沉弦细,右脉浮涩。症属气虚血瘀,痰湿阻络。”
舌淡红,苔白腻,说明气血虚弱,兼有水湿
左脉候肝,沉弦细表明肝血亏虚,内有痰饮
右脉候脾,涩表明有气血瘀阻,浮说明表有风邪。

“治宜补气活血,建脾袪瘀,方选补阳还五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其中补气药黄芪用量很大(60克),与补血药当归的比例是5:1,但黄芪用量过大会有腹胀的副作用,加上患者脾胃又有水湿,另外,合方加减后是个大方,药味较多,所以黄芪用量减小一些也是恰当的。
又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治风化痰;
再加防风、羌活、秦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舒筋活络;
还加牛膝、杜仲、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兼顾下肢乏力。

============

陈老师这个案例用的是“时方”,我个人还是偏爱优先选用经方,
不知走“调和营卫”的老路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合[玉屏风散]加川穹和羌活是否恰当?

先说说我个人对黄芪和甘草药性的理解:
黄芪补气大家都知道,但它还有固表托毒、利水生肌的作用,由此可见,黄芪的“药势”是走体表和四肢的,黄芪补进来的气,是要向上、向外升发的,所以它能促进微循环,进而促进“生肌”、促进组织液回流从而实现利尿。黄芪将人体的气引向体表四肢组织之后,中焦脾胃必然空虚,这正是黄芪用量过大会导致腹胀的原因,尤其是对于瘦人,阴液本就不足,胃无阴不纳,黄芪量大导致腹胀的情况尤为明显。
甘草我就说一条相关的认识,我同意台湾JT叔叔通过比较仲景经方而总结出的经验:一两甘草(3克)调和药性;二两甘草(6克)聚守中焦;三两以上的甘草(>=9克)补中益气。

[黄芪桂枝五物汤]和[桂枝汤]都有桂枝芍药,都是调和营卫的基本构架,但[黄芪桂枝五物汤]是血痹病方,主治肢体麻木,其药效要走体表四肢,所以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这两个方仅仅只有甘草、黄芪一味药的区别,效果就大不一样(《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合[玉屏风散]之后引入了甘草,而且正好是二两(6克),所以我想更要重用黄芪,再加川穹和羌活,一是起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解表祛湿的作用,另外也能将药效引一部分到患者的主要病位(头面和四肢),让全方的作用在中焦脾胃与头面四肢之间实现恰当的分配。

一些粗浅的看法,请陈老师斧正。
2016-05-13 07:41 7楼
梦回杏林 说:
辨证准确,治法得当,组方严谨。谢谢陈老师分享好案!

“观其舌淡红,苔白腻,脉左沉弦细,右脉浮涩。症属气虚血瘀,痰湿阻络。”
舌淡红,苔白腻,说明气血虚弱,兼有水湿
左脉候肝,沉弦细表明肝血亏虚,内有痰饮
右脉候脾,涩表明有气血瘀阻,浮说明表有风邪。

“治宜补气活血,建脾袪瘀,方选补阳还五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其中补气药黄芪用量很大(60克),与补血药当归的比例是5:1,但黄芪用量过大会有腹胀的副作用,加上患者脾胃又有水湿,另外,合方加减后是个大方,药味较多,所以黄芪用量减小一些也是恰当的。
又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治风化痰;
再加防风、羌活、秦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舒筋活络;
还加牛膝、杜仲、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兼顾下肢乏力。

============

陈老师这个案例用的是“时方”,我个人还是偏爱优先选用经方,
不知走“调和营卫”的老路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合[玉屏风散]加川穹和羌活是否恰当?

先说说我个人对黄芪和甘草药性的理解:
黄芪补气大家都知道,但它还有固表托毒、利水生肌的作用,由此可见,黄芪的“药势”是走体表和四肢的,黄芪补进来的气,是要向上、向外升发的,所以它能促进微循环,进而促进“生肌”、促进组织液回流从而实现利尿。黄芪将人体的气引向体表四肢组织之后,中焦脾胃必然空虚,这正是黄芪用量过大会导致腹胀的原因,尤其是对于瘦人,阴液本就不足,胃无阴不纳,黄芪量大导致腹胀的情况尤为明显。
甘草我就说一条相关的认识,我同意台湾JT叔叔通过比较仲景经方而总结出的经验:一两甘草(3克)调和药性;二两甘草(6克)聚守中焦;三两以上的甘草(>=9克)补中益气。

[黄芪桂枝五物汤]和[桂枝汤]都有桂枝芍药,都是调和营卫的基本构架,但[黄芪桂枝五物汤]是血痹病方,主治肢体麻木,其药效要走体表四肢,所以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这两个方仅仅只有甘草、黄芪一味药的区别,效果就大不一样(《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合[玉屏风散]之后引入了甘草,而且正好是二两(6克),所以我想更要重用黄芪,再加川穹和羌活,一是起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解表祛湿的作用,另外也能将药效引一部分到患者的主要病位(头面和四肢),让全方的作用在中焦脾胃与头面四肢之间实现恰当的分配。

一些粗浅的看法,请陈老师斧正。
分析得太好了,丝丝入扣,环环相关,有理有据,赞一个
2016-05-13 08:48 8楼
梦回杏林 说:
辨证准确,治法得当,组方严谨。谢谢陈老师分享好案!

“观其舌淡红,苔白腻,脉左沉弦细,右脉浮涩。症属气虚血瘀,痰湿阻络。”
舌淡红,苔白腻,说明气血虚弱,兼有水湿
左脉候肝,沉弦细表明肝血亏虚,内有痰饮
右脉候脾,涩表明有气血瘀阻,浮说明表有风邪。

“治宜补气活血,建脾袪瘀,方选补阳还五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其中补气药黄芪用量很大(60克),与补血药当归的比例是5:1,但黄芪用量过大会有腹胀的副作用,加上患者脾胃又有水湿,另外,合方加减后是个大方,药味较多,所以黄芪用量减小一些也是恰当的。
又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治风化痰;
再加防风、羌活、秦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舒筋活络;
还加牛膝、杜仲、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兼顾下肢乏力。

============

陈老师这个案例用的是“时方”,我个人还是偏爱优先选用经方,
不知走“调和营卫”的老路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合[玉屏风散]加川穹和羌活是否恰当?

先说说我个人对黄芪和甘草药性的理解:
黄芪补气大家都知道,但它还有固表托毒、利水生肌的作用,由此可见,黄芪的“药势”是走体表和四肢的,黄芪补进来的气,是要向上、向外升发的,所以它能促进微循环,进而促进“生肌”、促进组织液回流从而实现利尿。黄芪将人体的气引向体表四肢组织之后,中焦脾胃必然空虚,这正是黄芪用量过大会导致腹胀的原因,尤其是对于瘦人,阴液本就不足,胃无阴不纳,黄芪量大导致腹胀的情况尤为明显。
甘草我就说一条相关的认识,我同意台湾JT叔叔通过比较仲景经方而总结出的经验:一两甘草(3克)调和药性;二两甘草(6克)聚守中焦;三两以上的甘草(>=9克)补中益气。

[黄芪桂枝五物汤]和[桂枝汤]都有桂枝芍药,都是调和营卫的基本构架,但[黄芪桂枝五物汤]是血痹病方,主治肢体麻木,其药效要走体表四肢,所以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这两个方仅仅只有甘草、黄芪一味药的区别,效果就大不一样(《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合[玉屏风散]之后引入了甘草,而且正好是二两(6克),所以我想更要重用黄芪,再加川穹和羌活,一是起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解表祛湿的作用,另外也能将药效引一部分到患者的主要病位(头面和四肢),让全方的作用在中焦脾胃与头面四肢之间实现恰当的分配。

一些粗浅的看法,请陈老师斧正。

桂枝加黄耆汤去甘草倍生姜,就成了五物汤,有汗用前者,无汗用后者。
我现在有点纠结,其实五物汤应该和葛根汤编在一类,五物疏通毛细血管,葛根疏通大血管。
至于桂枝加黄芪汤证,我现在一般直接上桂枝加玉屏风。
2016-05-13 12:17 9楼
陈医师 说:
经服五剂,昨天复诊,症状明显改善,周身酸痛及抽掣现象明显减轻。嘱继续服用五天。

陈医师 说:
分析得太好了,丝丝入扣,环环相关,有理有据,赞一个

一点纸上的拙见不足为道,临床疗效才是检验诊断处方水平的标准,患者多年的症状五天就明显改善,可见陈老师的诊断和处方都是相当精准的,学习了。
2016-05-13 12:40 10楼
唐融儿 说:
桂枝加黄耆汤去甘草倍生姜,就成了五物汤,有汗用前者,无汗用后者。
我现在有点纠结,其实五物汤应该和葛根汤编在一类,五物疏通毛细血管,葛根疏通大血管。
至于桂枝加黄芪汤证,我现在一般直接上桂枝加玉屏风。

我觉得[黄芪桂枝五物汤]和[桂枝汤]都是适用于虚人虚症,皆使用“调和营卫”之法的方子,
只不过[桂枝汤]重在“益营”(中焦脾胃),而[黄芪桂枝五物汤]重在“荣卫”(体表四肢)。

“至于桂枝加黄芪汤证,我现在一般直接上桂枝加玉屏风”
这个好,玉屏风散本来就兼顾脾营和肺卫,标本兼治的。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 右半侧舌苔黄及右侧身体不适这是什么病? 老茶馆 炙甘草汤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