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医保目录药品涨价源于公众被架空

2010-06-18 13:20 楼主
去年售价还是93.5元的药品,如今价格提高至170元;去年售价1082元,如今售价1580元……就在各地纷纷开始新一轮的药品招标采购期间,记者发现,一些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开始悄然涨价,涨价最高的药品涨幅达到近90%,一些仿制药的价格甚至超过进口药(详见今日本报A21版)。

有着药品定价权的政府部门,本来完全可以对这样的瞎涨价说“不”,但令人遗憾的是,层层关卡非但未能有效阻止药企的不良行为,相反,政府定价甚至还成了一只任人控制的船,药企一“水涨”,它便随之“船高”,这样的“防线”岂不等于形同虚设?

我们可以指责目前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漏洞。国家医保目录的制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但价格的制定却又在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医保目录公布新品种时,国家发改委并不能立刻制定出相应的价格,而是要在各省进行价格调研后才能拿出政府定价。如此政出多门,必然给了企业钻空子的机会。

我们也可以斥责不知药品成本价的政府定价。物价部门不是去好好摸清药品的真正底价,而是听凭药企报价,然后再象征性地比照一下本省和外省的现行价格,即很快定出指导价。这就达到了药企虚增基数以提高医院、医生所得回扣率的目的。

但是,真正导致政府定价成药企定价的核心问题,却是公众的意见被架空。如果是其他商品,消费者完全可以自主选择,对高价商品说“不”,但在药品消费上却只能被动接受,这也是药品政府定价的意义所在。作为最终的埋单人,公众在药品的招标、定价以及流通环节上没有话语权,正是暴利药、天价药以及由此滋生的药品腐败链的元凶。

一方面,只有药品的随便涨价,却没有相应的价格听证。要么任凭药企自报价格,要么就是关起门来定价、招标,这怎么可能没有权力寻租和被寻租?缺失了公众参与和监督的药品政府定价,必然会以牺牲政府信誉而让公众受伤。前不久,媒体曝出一种利润达1300%的抗癌药即是明证。

另一方面,不让公众知道成本价,政府定价必受药企钳制。要摸清那么多药品成本价的确有难度,但比较给予公众一个合情合理的价格,这样的难度又有何难?何况,定价前却搞不清楚药品的成本价,政府定价岂不是成了瞎定价?这里面不存在技术性难题,只有可能有关部门不想让其透明,甚至不排除有浑水摸鱼的嫌疑。

很显然,加强公众监督就是要增进药品政府定价过程中的信息公开,还需要并引入各种形式的监督。既要加强阶段性的信息公开和接受监督,又要及时反馈和公布公众监督的内容与效果,不能总是以最终公布国家医保目录来取代更多的信息公开,更不能以类似的一锤定音来拒绝过程性社会监督。可以说,只有真正引入公众监督的药品政府定价,才能经受时间与公平、公正的考验,摆脱与不良药企一个鼻孔出气的瓜葛。

(江苏 广电工作者)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药品定价机制为什么失灵?须强化信息公开化 老茶馆 新京报社论:打击药品突击涨价还是要靠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