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医理论在创新中发展 河间金栋

2010-06-12 14:51 楼主
中医理论在创新中发展

(文章来源:《健康报》2010年4月28日第5版中医周刊)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中医经典著作主要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中医的四部经典永远是中医的精髓,历代著名医家无不熟读经典,奉为圭臬,至今仍是学习中医的必读教材。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过去是经典的东西,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内容或许在新的时代已经不合时宜。

中医理论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基于其不断的理论变革和创新。从金元四大家到明清以及现代,各代医家虽有尊经崇古的传统,但也绝非一味因循古人、划地自限,批判和创新的风气也令人欣喜。

《黄帝内经》的贡献在于其吸收阴阳五行以及变易思想,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虽也有临床观察描述,但绝非思想主流。东汉医家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与《黄帝内经》不同,更多地重视临床和实践,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的基本思维路线。金元四大家更是不拘泥传统,针对北宋官家推行的依据张仲景《伤寒论》标准药方,滥用温燥药方医治瘟病的弊端,大胆提出治疗瘟疫的药方和治则,开创了温病新学科。明清时期,革新创新的风气依然不辍,《伤寒论》继续受到质疑,医家继续探索瘟病的诊治法则,终于形成了完整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经验,并在医学界产生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的局面。(转引自:周然,李俊.全面把握中医本质实现中医创新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3-29。注:“报纸并无此条转引自”,今补入。因此句是文中内容之核心,有剽窃之嫌疑,特此说明并致歉)

经典之文字终究古奥难懂,特别是《内经》,学习起来非常费劲,系统庞杂,不易掌握和理解。所以依拙见还是应该首读中医高校教材为最佳。因为教材比较系统而全面,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正而合理,是规范的版本、登堂入室的敲门砖、理想的学习工具,不至于走偏。但教材并非尽善尽美,也有许多缺陷和不足,所以有每5年一个轮回的教材重新编写。

读了教材,对中医理论有粗浅的了解后,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文化功底再读经典和医史文献。

2010-06-12.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9-03 15:22 2楼


[原创] 中医四部(大)经典著作--四经之说:

所谓经典,是指具有权威性的、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如儒家的经典著作十三经。而中医经典著作,历来有四部经典之说,流行比较广泛四部经典还有各种说法、好几个版本。如下几种:

1 早四经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这是最早的一种说法,也称为早四经。

2 晚四经

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南京五所中医学院联合编著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内经讲义》、《中药学讲义》、《伤寒论讲义》、《中医内科学讲义》……等十七种中医教材(前言)指出:“本教材取材于四部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历代名著的基本内容,并密切结合各个学院的教学和临证的实际经验,用现代语言尽可能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药学知识。”言明“四部古典医籍”的书名和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方法。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所以被尊称为经典著作,根本上在于它们的著作内容,是中医药学“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和可作为“法、训、遵守的准则”的典范书籍。相对于早四经而言,则谓之晚四经

3 新四经

目前,四部经典说法比较一致和公认的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相对于上述两种说法而言,则称为新四经。

为什么将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纳入经典范围?

这是因为明清时代,温病学进入成熟阶段。而这个时期温病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首推明末•吴又可《瘟疫论》、清•叶天士《温热论》和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它们皆为研究温病的专著。

吴又可《瘟疫论》,系温病第一部专著,创造性地提出了瘟疫病的病原并非六气,而是一种特殊的“疫气”所致,感染途径为自口鼻而入,治以疏利透邪为主。这在当时确为一大创见。对温病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叶天士《温热论》(又名《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为治温诸家成就最著者,首创“卫气营血”之温病辨证施治体系。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 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并明确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⑵. 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辩证施治的理论依据,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⑶. 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赔(非此字,只取其音)等。
⑷. 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诊治特点。
所以后世医家奉为圭臬,直到现在仍是研究温病学说的重要文献。

吴鞠通《温病条辨》,继叶氏之后,吴鞠通总结了以前温病学家之说,撰著《温病条辨》为另一部系统论述温病辨治的专著,创“三焦”之温病辨证施治理论,以之羽翼“卫气营血”辨治理论,从而温病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便已形成。
实际上,该书是以三焦学说为经,以叶氏卫气营血学说为纬,进一步完善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与叶氏共同奠定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温病条辨》全书内容丰富,条理明晰,乃集明清温病学理论和临床之大成,所以被诸多医家推崇为与叶氏《温热论》相并列的温病学经典之著。此书对后世温病学影响很大,其创制的众多治温名方,如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清络饮以及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等,一直为后世临床所习用。

综上所述,如果“现在四大经典包括温病学”的话,当指温病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如《温病条辨》,而不是指温病学。所以时人将《温病条辨》也纳入经典范围,这就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与《温病条辨》并称的新四经。
2010-09-04 11:20 3楼
金老师你好,学生过来捧场来了.你讲的很好,学习中.
⬅ [原创] 水肿的发生为什么与心脏无关? 河间金栋 老茶馆 [原创]“魄门亦为五脏使”的临床意义 河间金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