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天价药”生存土壤 日本经验值得参考

2010-06-01 12:57 楼主
来源:《中国医药报》 作者:耿鸿武

“天价芦笋片”事件在各种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报道一周后,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的全国物价局长座谈会传出了“解决目前药品价格体系问题的四项改革措施”,一是加强企业自主定价药品市场购销价格调查,研究制定牟取暴利的界定标准;二是对政府指导价药品加强成本审核;三是建立基本药物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四是研究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方法,探索采用市场交易价格的方式,对流通环节实际加价率进行监控。从第一项措施可以明显看出,改革措施绝不是偶遇“芦笋片”。

现阶段的中国医药市场,卖方和买方在产品购销中信息不对称,导致低质量产品逐渐驱逐高质量产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国家发改委的四项措施能否解决现今市场中的药价虚高问题,笔者不敢妄加评判,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多年以来医药政策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解决了一个“芦笋片”问题,也许还会有更多虚高价格的药品出现。所以,关键是要铲除药价虚高的生存土壤。

国家进行新医改的主导目的就是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打击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药品集中采购制度为此已推行了10年,药价制度从“批零差价”到“顺价加价”,再到“零差价”和“差别加价”,体系制度既严密又严格,并由专门的组织和部门专项负责。可是,芦笋片却轻而易举地穿梭于各个规则约束之间,招标制度和物价政策非但对其虚高价格控制无效,反而成了其价格虚高的依据和保护伞。离奇的反噬效果,实在值得深思。

出厂价15.5元的芦笋片,医院卖给患者的价格却是213元,利润高达1300%。其中,医生获利最为“丰厚”——每开出一瓶芦笋片,竟可以拿到80元左右的回扣。这只是冰山一角,但绝不是个例。“芦笋片事件”引发的各省对本省中标药品价格进行的紧急检查,将会推动解决在新医改过程中医药行业存在的药价虚高、医卫伦理、招标和物件的体系和制度、流通环节等根本问题。“三聚氰胺事件”使得牛奶行业的自律性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了改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质量意识,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芦笋片事件”虽不像“三聚氰胺事件”那样刺痛全社会的良知神经,但也足以引起医药行业的一次彻底反思,从根本上反映了目前“公益性”的公立医院“被暴利”的事实。

10年前的日本医药市场,与我国当前一样面临药价虚高等问题。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仅制定药品在医院的最高零售价,允许医疗机构获得药品购销差价,调动医疗机构降低药品采购价的积极性,形成采购价格越低、获利越多的良性机制,政府的价格动态监管保持了每一个品种的医院合理利润。这一良性机制没有我国药品招标中报价、议价、竞价、确标、勾标、指导价格、基准价格、备案价格、中标价格等诸多的环节和部门管理,因此也就避免了因环节过多而导致政策执行扭曲,药品价格也实实在在地降到了改革前的1/3,并且基本杜绝了医生收受回扣和红包行为。

笔者认为,解决“天价芦笋片”所暴露出的问题,日本的经验值得参考。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芦笋片”揭开冰山一角 药价管理或再出狠招 老茶馆 零售药店:“分级”后的道路应该怎样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