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源闲话】38、小说“我眼中的厥阴”

2015-07-09 09:30 楼主
小说“我眼中的厥阴”

昨天陪姐夫看车提车,折腾了一天。闲暇点时,在手机上看到浩海兄喊我切磋的帖子居然暴热了。呵呵,回帖很多,争议也不少。既然点到我了,就聊两句吧。

首先,先自我检讨一下。——我的“厥阴”部分,还没完全弄明白。所以,俺就不参加“争论”了。只是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切磋一二。

1、定制“度量衡”
我不喜欢“争论”的。所谓的“百家争鸣”的清代伤寒学界,不过是一群摸象的瞎子罢了。争论了一代人,争论出了啥结果?大家都各自折腾出一些新的东西,就说这是“仲景本意”,都不过是自说自话而已。这些家伙提出的很多论点、理论,估计仲景都不懂。你说这就是仲景的理论?我要用“厄尔尼诺现象”去解释仲景的“冬温”,似乎也能有某些相通之处。但能说仲景说的“冬温”就是说的“厄尔尼诺现象”吗?这不是扯淡么。
所以,要讨论仲景本意,就得从仲景的思想出发、从仲景的理论出发。
仲景是东汉时人,其所学的理论,只会是东汉以前的学术体系,而不会是明清以后这些“小家”们折腾出来的东西。
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仲景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知其理论体系不离内经灵素的。所以,要理解仲景的理论,还得以内经的理论体系为依托。
如果你的新论脱离了这个大框架,估计仲景也没有学习过的,可能他也不懂滴。所以不谈也罢。用黄帝的一句话说,就是“不在经”。
所以,必须所言【在经】,这是我讨论仲景理论的根本原则。这是我的标尺。曾经也是仲景的标尺。
确定统一的“度量衡”,很重要。今天的“一尺”和先秦的“一尺”长度不同;今天的“一斤”和明清的“一斤”都不同。“单位”不统一,就没法去精确比较。——所以我们小学数学就讲过,要“统一单位”的。
我用仲景的标尺,去测量仲景所言的长短,应给和东汉时仲景测量的长短误差不大。所以,要和我讨论的亲,请统一咱们的标尺——请以内经理论、仲景理论为根基。不要扯自己创立的东西。真要扯自己创立的东西,请和方有执、喻嘉言之流的明清“小家”们去一较长短。这些家伙,俺15年前把他们看的,那家伙十分地高、大、上的;今天么,却都早已是后面的路人了,如果不翻《医宗金鉴》去找,都忘记他们的名字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7-09 09:31 2楼
2、厥阴无言
我们今天所学的伤寒的本子,大多是王叔和裁剪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而成《伤寒论》所流传的东西。王叔和在整理“厥阴篇”时,从世传本《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的篇幅上来看,王叔和也是昏的。你比如叔和将很多“厥症”都放入厥阴篇中,而很多“厥症”,却偏偏有何厥阴的关系并不是太大。例如:
【厥阴病·17】、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这一条果然是“厥阴”?前半句分明是伤寒病,里寒极重,真阳浮散、阴阳决离的死前之证。后半句就是厥阴?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死症就有这个情况。谁说绝对就是“厥阴病”?
【厥阴病·18】、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这条更是伤寒入里,阴阳决离时候的死症表现。未必就是“厥阴病”的。
【厥阴病·19】、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这条果然是“厥阴”?未必吧,太阴病也一样会出现这种情况。
【厥阴病·21】、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这条的前半句倒很像阳明痰热厥逆证;后半句归到少阴篇更贴切些。
【厥阴病·27】、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这条就是“厥阴”?确定不是太阴阳明合病的情况?

……
总体来说王叔和的能力还是比较高的,比整理《外台秘要》的王焘要高得多。王焘这家伙只会抄书,把搜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抄到一起就凑成了《外台秘要》。虽说其个人能力有限,但《外台》中倒是保留了很多好东西。
但是,从整个《伤寒论》各篇来看,叔和没有能力把各经的发病轻重、症状的先后次第、疾病在各经的“发展脉络”整理出来。
仲景的每一条经文,在该经受邪的时候,是有发病先后次第的。比如说,太阳经的某证必然不会在某证前出现。某证,是会从某证而来;某证只有在什么原因下,才会进一步发展导致变成某证。各经都是如此。
不过,王叔和能把《伤寒论》整理成这样,也是不容易了。估计这老头也曾象俺一样,把每条经文都抄下来,贴在墙上,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推敲、排列。王老头看了多少遍、抄了多少遍,俺不知道。俺可是在看过200多遍之后才慢慢看出各条经文之间的次第关系的。笨啊。木有办法。
扯远了。再回到厥阴篇吧。
其实,“厥阴篇”没法谈。
说“厥”?
哪条经病没有“厥”?
“厥”就是厥阴的特色?恐怕不是吧。

【厥阴病·28】、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厥阴病·29】、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厥阴病·30】、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厥阴病·31】、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厥阴病·32】、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厥阴病·3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厥阴病·34】、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厥阴病·35】、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厥阴病·36】、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厥阴病·37】、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厥阴病·38】、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厥阴病·39】、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厥阴病·40】、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这几条“下利”的症状,果然真的就是“厥阴”病?【厥阴病·32】、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这一条,厥阴在哪儿?
这里面很多都是“手三阴三阳”症状(其实前面各经经文中,都混杂了很多“手三阴三阳证”的东西在里面。)所以,伤寒六经经文,不仅仅是“足三阴三阳”的症状。
所以,今天的很多杂病,都是“厥阴”的东西。“厥阴”包括很广,却有很少有落在实处。例如,肝癌是“厥阴”吗?未必,很多肝癌都是“少阳证”。但是要说,肝癌有“厥阴”吗?有。
“痛泻要方”,肝克脾的玩意儿。这里面就有“厥阴”。
好了,点到为止。
具体我不愿多说,也没法多说。
所以,俺在《訂補伤寒杂病论》的第四稿中,把“厥阴篇”全部化出去了。厥阴篇就是空白。
2015-07-09 10:53 3楼
3、说“厥”
【厥阴病·10】、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噫,经文明言“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何曾言过“厥阴,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哪一条经络中绝对不会出现“阴阳气不相顺接”的情况?
那一个脏腑里绝对不会出现“阴阳气不相顺接”的情况?
都有可能出现。
所以,“厥”,就是“厥阴病”?就应该归到“厥阴篇”?哪个师娘说的?
仲景明明说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来自于内经灵素。可惜很多人还是看不懂,偏要说《伤寒》与《内经》无关,是两个理论体系。好吧。你们赢了。无知不可怕。但是,无知,还把握了话语权,就可怕了。

仲景说:“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在《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中: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这就是仲景所谓“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一句的来源。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这一句,也就是常其柏老爷子一再强调的“厥者,在于为,不为厥则不厥,何以为厥,由于阴阳气不相接,多于脾胃饮食相关。试问存津液,护脾胃,是不是伤寒论治病之宗旨。”厥,果然是“厥阴”?那个老家伙王叔和把扯到“厥阴篇”中,就是“厥阴”的东西?明清的东西少看点吧,瞎子摸象的东西太多,自言其是的东西太多了。老老实实地把内经、伤寒读过100遍再说吧。

关于“热深厥深”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所谓的“阴并于下,则阳盛于上”的变化。
但是,往深处去,这个问题也很复杂。这种热、厥之间的转化,与少阳的寒热往来的导致原因有根本上的连系;与“疟证”中的“休作有时”在生理的气机变化上,有莫大的相似之处。例如在讨论疟证的“寒热先后的问题”中,经曰:
问曰:其疟之发也,有先寒后热者;
有先热后寒者;
有但寒不热者;
有但热不寒者,何也?
师曰:先寒后热者,寒疟也;
先热后寒者,温疟也;
但寒不热者,牡疟也;
但熱不寒者,癉瘧也。

问曰:何以知之?
师曰: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气之剛者也。
先熱而後寒者,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者也。[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也。
夫(一作“大”)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得其應時、發有所勝也。
这其中的“风”和“寒”的问题,在仲景的《伤寒论》中同样存在的。

有没有人考虑过,在“太阳病篇”中,哪些经文是“中风”?哪些经文是“伤寒”?哪些经文是“风寒合邪”?哪些经文是“先伤于风再伤于寒”?哪些经文是“先伤于寒再伤于风”的?那些经文是讲“足太阳经”的?哪些经文是涉及到“手太阳经”的?
其实,各经篇幅中,这些问题都存在,王叔和没能分清理顺,但是要真正走近仲景,这些东西还是自己理顺了才行。

为了伤寒的厥阴篇,俺搜求经典,穷经皓首;为了验证自己按照经典总结起来的理论贯穿,医行数千公里。很多深层的东西,现在也还只是影影绰绰地能看见一点儿,到今天依然没有能够贯通。经典研究,不仅仅是“我用某个经方治好了某个病”就是懂了。那只是“知道”而已。不是“懂了”。真正的懂了,是病理、医理生理贯通,了若掌指。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是自己折腾出一套莫名其妙的东西来忽悠自己。
【厥阴病·8】、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阴阳往复而已】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受邪深浅而已】厥应下之【厥者,阴并于下,而阳聚于上。故应引阳下行。这是另一种“下”法,不是简单的攻下、通下的意思。】,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前面说了,阳在上,当下之。反发汗,则阳更兴于上。阳有余,便是火。故见口伤烂赤。】

【厥阴病·9】、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这条是言常人的。所谓的常人,就是本自阴阳平衡之人。其受病,阴阳往复,必然相当。若本就不平,则受病之后,阴阳往复,是不会达到“厥五日,热亦五日”的平衡状态的。所以才有后面第14条的表现。】
【厥阴病·14】、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如前。】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阴阳不平,热势内攻所致。】

这几条也不似厥阴的东西。倒是很像手少阳、阳明受邪的情况。其实很简单,结合中医内科学,看看“便脓血”与哪些相关就是了。
研究《伤寒》,不要只在“字”上求。当在人体“身”上去求。

4、伤寒论“厥”,只是前奏。
(待续……)
2015-07-09 11:12 4楼
插一句闲话。不知道大家在临床上,是怎么界定是“某经病症”?
是看症状表现?还是……

俺使用脉象、配合症状来分的。很多症状是多经共有的表现,除了依据脉诊,是很容易混淆的。
——————————————————————————————————————————

写到这里,已经意兴阑珊了。
我写的东西,看不懂的人,依然还是看不懂。只有少数一些对经典研究到一定程度的同学,其心里已经开始出现经典之间的融合贯通的,看我的文章,才会有一种豁然的感觉。推崇明清“小家”的亲们,一样还是云里雾里。亲,那些“小家”,不是终点,没必要顶在头上礼拜的。有一天,你真正地走进经典、理解经典滴时候,你会看见,这些家伙,也一样只是糨糊缸里挣扎的可怜虫。你想想,如果大家的理论都是对的,又肿么会有“争鸣”?
数学,需要争鸣吗?
1+1=2,需要争鸣吗?
中医,不是模糊医学。看不清,所见不足,加上自是,就必然会出现所谓的“争鸣”。中医非常精细,一样一就是一。完全可以象“绣花针”一样挑丝着缕的。还在玩斧子的程度,是刻不出超级精细的活儿来。不要说中医不精细,只是自己不够罢了。

真正理解了伤寒论,用药的种类可以很少的。

针灸理论中有“隔2隔3”,精熟伤寒,用药一样可以做到的。(估计这句话,看得懂的人不多。)
2015-07-09 11:39 5楼
算了,兴尽,不再写了。睡午觉了。大家午安。
2015-07-09 11:46 6楼
醫道宗源 说:
算了,兴尽,不再写了。睡午觉了。大家午安。

先吃饭。
2015-07-09 15:46 7楼
太阳篇里的都是太阳病吗?

阳明篇里都是阳明病吗?



2015-07-09 20:22 8楼
白术 说:
太阳篇里的都是太阳病吗?

阳明篇里都是阳明病吗?

亲,你确定是 太阳篇脉证并治?不是 太阳病脉证并治? 。
2015-07-09 20:31 9楼
白术 说:
太阳篇里的都是太阳病吗?

阳明篇里都是阳明病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讲的当然应该是太阳病,或者太阳合病。

不会说还会出现 太阴病脉证并治 也是正常的噻。

亲,经文是仲景滴。排篇幅么,就未必是仲景拍的啦。
2015-07-10 16:55 10楼
一直喜欢醫道宗源老师的真货,随即注册了,也来说说。

厥阴的“厥”字。厥,《说文》曰:发石也。从厂欮声。“厂”古意为凸出的石块下,供人居住的场所。“欮” 古同“掘”,挖掘。还可解释为气逆。“欮”继续分解为“欠”和“屰”。“屰”的 甲骨文为 ,表示一个人朝与自己相反的方向行进。《说文》释为:迎也。“朔”指北方,也指农历每月初一,意指蕴藏之后新生的开始。“欠” 张口气悟(困倦,打哈哈)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从上述可以看出“厥”字的本意仿佛采石工人劳作的样子。采石工人发力劳动就会劳累、困倦,导致一系列气不顺的现象。再往下类比一层,蕨菜的“蕨”字,是一种需要憋气发力才能挖出根来的植物。说明该植物的根部深埋于地下。综上所言,“厥”字似乎和“根”有关,因而导致一系列逆的症状。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论》中多言“气上冲”,唯此处为“气上撞”。甲骨文“冲”字表示为 (无法显示)。 表示河水, 表示中,表示河心的位置。理解为水气太过。撞,右半边为“童”字。《说文》曰:男有辠曰奴,奴曰童,女曰妾。就是说有罪的男孩叫童。可以这样理解,童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小孩子。小孩有个特点,喜怒无常。小孩就是初生的太阳。结合上文所述,厥阴病的“气上撞心”就是作为生发之本的中下焦亏虚更甚所致,较“气上冲”为重。
2015-07-10 17:00 11楼
同意老师的看法,厥阴≠厥。
很多厥逆的症状散在于其他各篇幅里面。
⬅ 冯世纶医案精选——鼻炎 老茶馆 考考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