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醫道宗源先生关于厥阴病的讨论

2015-07-07 22:11 楼主
首先我把醫道宗源先生在我前一个帖子”论少阳与厥阴病“的回复发在前面,后面则附上我的再回复:
这是醫道宗源先生的回复:
呵呵,先生既然回复了,那就聊两句吧。

首先,
要证明一个观点(论点)是正确的,很难。
而,要证明一个观点是错误的,就很简单。——只要举一个反例,就够了。

其次,恐怕先生混淆了一个概念:

先生反复说——【厥阴病就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这句话对不对?
我不确定。
但我绝对不支持。

首先:
1、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这句经文说的,【阴阳气不相顺接】的,是【厥】。不是【厥阴】。
【厥】=【厥阴】吗?
恐怕不等于。

2、先生说【厥阴病,就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那么,【厥阴病】就必然会出现【厥】症的。
因为经文明明说的是,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见上条。
所以,既然【厥阴病就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自然会必然出现【厥证】。

果然如此?
【厥阴病】必然会出现【厥证】吗?
不一定吧。
还是看经文:

【厥阴病·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有厥症没有?没有。)

【厥阴病·2】、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有厥症没有?没有。)

【厥阴病·3】、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有厥症没有?没有。)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必然有厥症没有?未必。)

这几条中,都未必绝对有【厥】的。
1、2两条不说了。经文绝无【厥】字。
第3条中,经文前半句也没有【厥】的问题。
后一半说【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那么,不是【四逆厥者】、不是【虚家】可不可以使用下法呢?没有排除。那么言下之意,是不是可能存在【不是四逆厥者】呢?

综上例证,都说明了楼主提出的【厥阴病,就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这个命题,恐怕是一个【伪命题】。既然如此,楼主围绕这个命题推导出的一些结论,恐怕也值得商榷喽。

——————————————————————————————————
闲话几句:
其实,所谓的【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并不是【厥阴病】所特有的。
在太阳病发热中,就会出现【高热、手足冷】的症状,这就是【厥】。这也是【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一种表现。这是“阳亢于上”阴阳气不相顺接。
在阳明病发热中,也会出现这种【高热、手足冷】的症状,这当然也是【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一种表现。这是“阳亢与下”,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此外,在少阳病、疟症中也都有手足厥冷的【厥】症。
这些都是【厥阴】?

谁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就是【厥阴】?
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而不是说:凡【厥阴】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不要被俗人所谓“【厥阴病】就是讨论【厥】的”观点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厥阴病,就是厥阴病。
厥阴病【多】厥。而不是:厥阴病【都】厥。

——————————————————————————
一万条证据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这个“命题”也未必是【真命题】。
只要一条证明这个“命题“是错误的,那么这就必然是【假命题】。



————————————————————————————————————————————————————
下面是我的再回复:
非常感谢醫道宗源先生的认真回复,有这么多人参与讨论,我觉得是很好的事情,如果能这样继续保持发扬下去,则不夸张的说,清代诸家百家争鸣的情况必将再现,而中医发展的高潮也必会到来,下面是我的再回复,请大家不吝赐教:

1、关于您的第1个问题,我是非常肯定厥阴病,就是指的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为何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知道,肝主疏泄,又说肝行肾气,所以肝的功能就是将肾中的相火(热量)疏泄到全身,通俗的讲,我认为肝的作用就是一个疏通的介质,所以厥阴肝一旦病了,肾中相火(热量)就不能疏泄于全身,反而郁结在肾中,不能达于四肢,造成手足冷,而肾中反热的现象,肾中越热,手足(其实也包括全身,只是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不易到达,故表现的尤明显而已)就越冷,这就是“热深厥亦深”,借刘完素的一段话以明知,其曰“阴阳偏倾而不能宣行,则阳气蓄聚于内,而不能营运于四肢,则手足厥冷,谓之阳厥。故仲景曰∶“热深则厥亦深,热微则 厥亦微。”又曰∶“厥当下之,下后厥愈。”,为以除其里之热也。”,刘完素先生说的“阳气蓄聚于内,而不能营运于四肢”,与我所说“反而郁结在肾中,不能达于四肢,造成手足冷”是一样的,表述略不同而已,我先有此观点的时候,还未看刘先生的书,前几天仔细看了一遍,看到此段,不觉手舞足蹈,真所谓空谷足音也。

2、关于您的第2个问题,您例举了伤寒的几个条文来证明您的观点—“厥阴病,不一定会出厥证”,我认为您这样是以局部否定全体,有一叶障目之嫌,为何要这样说呢?因为要谈论厥阴病,首先要了解其整体的发病特点,那就是有厥有热,要么先热后厥,要么先厥后热,而”厥“和“热”是交替出现的,而且其间隔时间甚长,长的甚至有热六日,厥九日,再热三日的,既然厥阴病有这个特点,那么问题就来了,伤寒论上的厥阴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您又怎知其表现的症状不是在“厥”和“热”这两个交替过程中,属于“热”的那个阶段的表现呢?纵观厥阴全篇,有一个特点,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那就是凡是出现“厥几日,热几日的”仲景皆未处方,只是大致说,厥多热少者,主病进,或者主死,厥少热多者,主病退主生,这个特点自古医家均未提出,原因何在?因为仲景说”厥几日、热几日“的时候,正是描述的厥阴病的整个发病过程,而不是指的其中某一个具体的阶段,一个整个过程会分几个具体的阶段,所以仲景描述厥阴病整个发病过程的时候,就无法处以具体的方子,只是在针对这整个过程中的某一个具体的阶段的时候,仲景才会处方,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具体表现为纯“热”这个阶段的时候,如“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宜小承气”、“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等,都是用纯寒药,所内经所谓“热则寒之也”;而当具体表现为“纯寒”这个阶段的时候,如“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喘者死”等,则又用纯热药以对之,此所谓“寒则热之也”;而寒热不明显的,即仲景所言“厥微亦微,热少微厥”等,则仅仅表现为“指头寒”甚至没有明显的寒热症状表现,此时仲景则处以寒热夹杂之药,使得处方整体仍大致归为平和,正好符合肝“体阴而用阳”的特点,比如“蛔厥”,仲景明确说明与藏厥之“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完全不同,说蛔厥的症状乃“烦、常吐蛔”等,则说明“蛔厥”没有明显的厥冷与发热症状,这和仲景所说的“厥微热亦微”完全符合,所以仲景处以乌梅丸这样的寒热夹杂之药,又比如“寒格”之病,亦无明显厥和热的表现,仲景亦处以寒热夹杂之药“干姜黄芩黄连汤”,至于吴茱萸汤,仲景只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此汤主之”,但根据症状而言,应是肝寒头疼痛,因厥阴脉会于头之巅顶之故,必当兼厥冷,我认为应是仲景觉得“厥冷”重复过多,而用此明显的用热药,读者当能明白患者必有“厥冷”症状的,所以未明述其厥冷症状,有鉴于此,李东垣之兰室秘藏曰“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可见这个有“厥冷”症状的结论一定是他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而得,所以才笔之于说,说此种厥阴头疼,必兼厥冷症状,这又说明了在厥阴病的整个过程中,当处以吴茱萸汤之大热药的时候,正是对应于厥阴病的“纯寒”这个具体的阶段。
由此而言,您举的那几个条文例子,是指的厥阴病过程中“热”的这个具体阶段而言的,所以,您如果想要说明问题,应该再把厥阴篇中“纯寒(厥冷)阶段的例子,这样就比较完整而不偏了,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说“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去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那么我们研究厥阴病,自然也不能片面的看问题,既然看到了整个厥阴病过程中的“热”的阶段,也同时应看到整个厥阴病过程中的“厥(寒)”的阶段,即也同时应将厥阴篇中有寒寒无热的例子一并举出,就如我前面举的那样,这样才是公正而不片面的看待厥阴病,不片面,则窥厥阴病之全貌就有了可能性;

——————————————————————————————————

你闲话中说的“太阳病发热中,就会出现高热,手足冷”,但据我所知,凡是高热手足逆冷的,皆非纯太阳病,而是兼了阳明了,如“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大便鞭,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仲景处以小柴胡汤,并且说“得屎而解”,这一条,是“必有表,复有里”,正好说明是表里证,而并非是单纯的太阳证,阳明主阖,我在文章中也认为是“少阴主阖”,这与喻嘉言先生之言略同,所以这条的手足冷,正好和厥阴病的手足冷原因相同,都是热郁在内而发散不出,不能达于四肢,一个是郁在阳明(主阖),一个是郁在少阴(亦主阖),所以都表现为阴阳之气不顺接,即为手足冷;太阳病中还有一条“三阳合病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白虎汤主之”,这一条,仲景已经明说是三阳合病了,非单纯的太阳病,所以其手足逆冷也是因为热郁在阳明(主阖)中而发散不出导致的,热则寒之,亦用白虎汤这样寒药以发散其热,道理和厥阴病之白虎汤证是一样的;另外,太阳病仲景有明说手足温的,如“得病六七日,脉浮而迟,恶风寒,手足温与柴胡汤”,“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仲景将太阳篇中手足温者明确标出,说明太阳病中(包括与它经合病并病),必有手足不温者,手足不温者,凉也,但是凉则未至于厥冷,所以您说的太阳病中(必非单纯的太阳病)其“高热,手足冷”的症状的确是有,但表现则应是“手足凉”,而非手足“厥冷、逆冷、冰冷”,这与阳明和少阴因过阖而导致火郁太甚而阳(热量)不达四肢的厥冷、逆冷有程度上的差异,太阳病表现为发热者,必然就影响到了阳明,虽然不称为阳明病,但是太阳主开,其病不开则阖,必然对阳明有所收阖,所以阳明因太阳不开而略有火郁,所以其阳气虽然不是全部不达四肢,但是必然有部分可以达四肢,所以就表现为手足凉,而非厥冷逆冷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凡是厥阴病,一定是表现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必然有“厥”和“热”证这样不同的阶段交替出现,且其间隔期甚长,表现为不同的阶段,只是因病邪而程度其“厥”和“热”的程度也相应的有深浅而已,其热甚者”撞心,消渴,发痈脓等”,其寒甚者“下利不止,手足厥冷,灸之不反而死等”,这是两个相反的阶段,而另一个阶段“厥微热微、热少微厥”,则仅仅表现为指头寒甚至无明显寒热症状而已。

Ps : 并非我好辩,只是认为很多医理不辩不明,中医当前发展的停滞甚至是倒退并非是因为当代的中医临床实践不足,相反,由于当下社会的各种问题,导致疑难杂症层出不穷,纷繁复杂,患者群众多而庞大,西医又没有好的办法,所以他们临床实践的机会是非常之多的,但疗效却不甚显著,为什么呢?众所周知,当代没有拿的出手的中医大家出现,没有成系统的在研究领悟经典基础上的创新的理论体系出现,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当代中医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过少,过浅,从而对复杂的疾病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其发病规律和病因,仅仅照葫芦画瓢而已;所以本人在论坛中如此讨论,目的只是想籍此以抛砖引玉,让各位中医临床医生和中医爱好者都参与进来,这从小的方面说,是想让大家因百家争鸣而更加客观的认识厥阴病,从大的方面说,则是希望借此以激起广大有志之士的学医热情,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将我们的传统中医学再次发扬光大于世界,造福于人类,这是我的大愿力,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7-07 23:54 2楼
先生说的有道理,同意。阴阳相接的地方就是厥阴。厥阴病无处不在。
2015-07-08 06:59 3楼
无论何种理论皆以施之以临床为目的,且最适宜者生命最强。不过如果心中有了定见,却未能参透本质,结果只能是临床上的矮子。厥阴病就是字面意思,绝阴病。只要阴气绝了,不能使正常生理功能存在就是。但厥阴病仍然不是杂病,所以不会马上就出现功能的整体下降。至于厥阴的深层含义,前面的饥而不欲食和后面半篇的下利,都能说明阳明虚而厥阴实。目前可能就能看到这些,也许过几年能更好点吧。诸位共勉。
2015-07-08 09:11 5楼
厥阴病是个病,厥逆应当是个症,病不同于症,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伤寒论咱不太懂,随便问问
2015-07-08 09:19 6楼
病,传到了厥阴经,就是厥阴经为病,厥阴经的病是不是都有厥逆这个症呢?也随便问一下。
2015-07-08 09:24 7楼
本帖最后由 梦幻人生 于 2015-7-8 09:33 编辑

刘建立; 说: 刘建立 发表于 2015-7-8 09:11
厥阴病是个病,厥逆应当是个症,病不同于症,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伤寒论咱不太懂,随便问问{:s

正如大哥所说,厥逆只是一个症,厥证有寒厥、热厥、蛔厥、脏厥、少阴篇的厥利证、痰厥、血虚寒厥、水阻胃阳作厥的茯苓甘草汤证、气郁作厥的四逆散证等等,但大多不属于厥阴病。
2015-07-08 09:26 8楼
插个话题。据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既然阳明之为病,可以肯定就是阳明病,那么,“胃家实”是病呢?证呢?或是症呢?
2015-07-08 09:38 9楼
刘建立; 说: 刘建立 发表于 2015-7-8 09:19
病,传到了厥阴经,就是厥阴经为病,厥阴经的病是不是都有厥逆这个症呢?也随便问一下。

问得好,厥阴病不一定都会见厥逆。
2015-07-08 10:04 10楼
认真有理!
2015-07-08 10:20 11楼
楼主喜欢开新帖,俺都快追不上啰

学习学习再学习

感谢各位分享与参与
⬅ 牛角制作的揪痧夹 老茶馆 冯世纶医案精选——感冒(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