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创始人及传人

2015-03-20 12:52 楼主
扶阳派,又名火神派,形成于清末,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中医学中一个比较年轻的流派,理论上推崇扶阳,临床上善用姜,附,桂、附子等辛热药物。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一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舌质淡红,苔白腻。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病人坦途,由此而愈。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朱知府为表谢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宗师和传人

郑钦安
扶阳派的开山鼻祖是郑钦安。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扶阳派,《邛崃县志》称其为“扶阳派首领。以 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扶阳,“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扶阳派领军人物。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人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师于郑钦安, “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氏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为“卢扶阳。其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 痼疾,民间亦尊为“卢扶阳。卢铸之之孙卢崇汉亦以擅用大剂附子、姜桂著称,为当代扶阳派代表人物,现为成都中医学院教授。可谓一门三代,薪火相传。

郑钦安的学说著作传播较广,私淑、遥承扶阳派者更多,举其要者录之。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人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师于郑 钦安, “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氏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为“卢火神。其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 痼疾,民间亦尊为“卢火神。卢铸之之孙卢崇汉亦以擅用大剂附子、姜桂著称,为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现为成都中医学院教授。可谓一门三代,薪火相传。

郑钦安的学说著作传播较广,私淑、遥承火神派者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吴佩衡(1886~1971),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推崇郑氏学说,认为“郑钦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实践中阐扬仲景医学的真理,其独到之处,能发 前人所未发,我认为在治疗疾病上很有价值,可以作为中医科学化的基本材料。”解放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可谓桃李满门。其子吴生元、孙吴荣祖(现为云南中 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承其衣钵,皆为火神派传人。

祝味菊(1884~1951),浙江人,弱冠人蜀,从刘雨笙等研读医经,42岁移沪行医,以擅用附子名噪沪滨,竞至“遂有祝派之称,可见影响之大。门人有陈苏生、王兆基、徐伯达、徐仲才、胡觉人等。

徐小圃(1887 ~ 1961年),名放,上海人,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弱冠时悬壶问世,广用伤寒方以治少小疾患,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独具创见的学术思想,尤其擅长用温热药如三拗汤、小青龙汤等加减,常以麻黄宣肺为主治疗肺系疾患,疗效卓著。因而有“徐麻黄”之称而名噪上海。
徐氏为人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凡同道有所长,辄竭诚请教,对祝味菊先生善用温阳药治疗内科疑难病证尤为服膺。并积极从事社会学术活动,曾任国医分会监察委员、中国医学院董事长、神州医学总会会长等职。解放前曾在上海复兴中医学校任教,对儿科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扶阳派产生的地域因素,美味附子美食系列 老茶馆 扶阳大师李可用药特点,世人遗漏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