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与精神那个重要?

2015-02-01 20:25 楼主
为了活跃下气氛,找两个话题聊聊。
一些支持唯心观及古人的观点是阳主阴从,但支持唯物观的人则反过来,强调物质为主,精神建设为次。那么物质与精神那个重要?请大家提出观点并列举例证。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2-01 20:39 2楼
躯体没了生命,给钱无处消费。趋向于物质重要。
2015-02-01 23:53 3楼
有鸡先还是先有蛋?
2015-02-02 01:21 4楼
佛道都有讨论这个话题,佛教禅宗的部分分支讲世界是由心构造,修至极致,本心可生万物亦可归于空,不过我支持道家的说法,性命双修也许更好些。但是维持命的基本要求是不饿死,再此之上是更多的资源用于学习相关技术及购买物资更长久的生存。简单的说,就是我觉得在物质不匮乏的年代,精神最重要。
2015-02-02 09:15 5楼
精神就是一种物质,微观构成宏观,有生于无。道家探索的是无,现代科学也在探索无。
2015-02-02 10:07 6楼
若 阴与阳

此在故彼在,此不存彼亦不存

但 植物人 算是身在神灭?而身亡,魂游的是否有呢?
2015-02-04 14:43 7楼
首先要确实,您所说的精神,具体的概念是什么,您所说的物质,具体的概念是什么?
现代学科中,关于物质,其不含的东西,在佛学中,也只是物质(色法)的范畴,色法如我们的六种器官,身,还有与此相对应的外在物质(色声香味触)就是心法(依唯识宗来说,心(识)分为八种功能,即1眼2耳3鼻4舌5身6意7末那与8阿赖耶),心所法,心不相应法与无为法,
假如依一般我们所认为的概念,来说物质与精神的话,那么,在佛学中,物质与精神是等同重要的---假如心法就是精神的话,
假如从我们这个人---这个东西来说,两者都重要,因为,精神依赖物质起作用,物质依赖精神而存在-这点有些哲学是不认同的,但我记得西方一位哲学家好象说过:在我们没有见到月亮前,月亮不存在,---这与佛教唯识宗相类似,唯识宗认为,外在的一切,都只是我们内心的显现,
存在---必须是有二者的,犹如二个点,才会形成一个线(图案的显现),一个点是无法存在的(因为所谓的一个点,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点,实际上也是有方位的,即一个点是可以分开的,既然能分开,那证明是由二个不同的东西组合的,)
研究这方面最高成就的,当然数佛教了,道家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精,这还是一种能为六识所缘(获取)的境界,而佛教不是唯心法,其最高见是中观见,即无与有是统一的,无不可能有独立的无,如果有独立的无,这个无还是一种属于有(可获取的"无",),
现代物质最高理论认为,物质是一种振动的弦-已接近唯识,,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个报告《朱清时:“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非常精彩
总之,假如把精神界定为除物质之外的东西的话(虽然这个界定并不很正确),那么,二者是同样重要的,
2015-02-04 15:15 8楼
浮生若寄; 说: 浮生若寄 发表于 2015-2-4 14:43
首先要确实,您所说的精神,具体的概念是什么,您所说的物质,具体的概念是什么?
现代学科中,关于物质,

你能证到多少就说多少,别拿你自己证不到不明白的拿出来说,言妄也是妄,又何来的中观,佛教那个有无中观也就是名头大而已,你说的这么高级了,那你有没有不倒单的水平了?要是没有,就没有资格来评价佛道之间的区别,因为你不懂啊。我说的都是我证出来的。
2015-02-04 15:31 9楼
全都是自学的 说:
你能证到多少就说多少,别拿你自己证不到不明白的拿出来说,言妄也是妄,又何来的中观,佛教那个有

不好意思啊,没有否定您个人境界的想法,至于我说的,那肯定是从师长那儿听来的,学术交流嘛,您觉得我很无知,请尽管鄙视我,没关系的,我不会生气,也不敢生气呀, ,
如果我说我是亲证的,这在佛教中,是犯大妄语的,我不敢说,因为一切的知识,都是从他处听闻来的,--从三世观点来说,无师自证,天然外道。
2015-02-04 16:31 10楼
浮生若寄; 说: 浮生若寄 发表于 2015-2-4 15:31
不好意思啊,没有否定您个人境界的想法,至于我说的,那肯定是从师长那儿听来的,学术交流嘛,您觉得我很

没鄙视啊,我就是想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佛道的真知都要自证才是知之。听来的不算数哦?再者中观也不过就是最近比较流行而已,不是最好。法门众多,无有高下。达者为先而已嘛。
2015-02-04 19:06 11楼
全都是自学的 说:
没鄙视啊,我就是想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佛道的真知都要自证才是知之。听来的不算数哦?

嗯,嗯,学习了,非常感谢,夫子对子路的话,也正是对我的警策,
不过,可能彼此之间的立场不同,作为我们来说,实践之先,必须有理论,有多少理论,就有多少实践,无论是读书,先格物,致知,然后再一步步,到平天下,因此,首先必须是从他处听闻道理,然后依之践行,像学医一样,我师傅也没有一下子让我处方,临床,,,而是先在边上看,他讲道理,,
不过,我想您肯定已经超越了学习这一步,非常赞叹并尊敬您
另外,作为我来说,我们任何一句话,应该有出处,言必有据,这是我们的风格.
另外,关于佛学上的中观,,,这点,我可能有些不同意见,不知道我可不可以说上几句,有冒犯处,请直言批评啊,您尽可以把我说的当作是乱说,因为我有时经常搞错事情,说错话,''
佛教中观,本来说是源自原始佛教,印度龙树菩萨更加明确化---这是由于大乘思想开始适合当时人们的根机了,至今二千余年,因此并非所谓现在才流行,当年在印度,中观可是很流行的,代表人物即是提婆,佛护,清辩,月称,,,,尤其是月称论师,江湖上谁不知晓,,,这些人物,几乎或大多数都是当年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学院的院长,
不过,这样说下去,有点歪楼了。
⬅ 郭诚杰,针灸路上精耕六十年,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第一人 老茶馆 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