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2015-01-14 12:29 楼主
第十四章《灵枢•天年第五十四》人体生命质点
随地球公转100年【周、圈、次】运动的规律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从人体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90岁到100岁的生命规律作了描述,具体是可以计算的。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以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这里的原文首先是说“气以度行”,这可以理解为是气血的按规律的运行,也可以理解为六气按六步个60.875°的公转角速度运动规则。其实,这两种含义是兼而有之,下文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90岁、100岁的计算法则,就是公转轨道上的100年的周期规律,是可以计算的,我是运用了而且验证了的,是正确的,应该说是科学的,只是大家没有掌握,更不知道运用。具体的方法,我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死条辨》中有简单的介绍,大家可以去参阅一下,也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运用一下,也可以与我讨论。




















第十五章《灵枢•邪客第七十一》地球自转公转结合律
一原文内容提要
“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这是计算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与法则。当然也是用气血运行的规律来说明的。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
这里请大家注意的是“刻数”——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的时间刻度100刻,而且是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为50刻,各为25度,这样来计算“50营”这在《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中还要讲,就是避免后人误算。这些单位的不同和方法的不同,说明了中国古人认识问题的必然过程,也是经历了很漫长的不同的历史时期。




























第十六章、《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明确提出经纬网经纬度的计算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1)原文明确提出地球的天球的经纬网经纬度的计算法则,3000年来大家都在运用。这是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经纬网、经纬度、轨道网、轨道度】的鼻祖。也是对《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二》中“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中10天干、12地支是经纬网中经纬度的计算法则的遥相呼应,由于分散在两本书中,大家没有在意。这是当时自然科学的一般法则,就如今天的地理课一样,大家都在学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理论,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古人的自转和公转理论。
2)“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这不是偶然的。这里的经纬网、经纬度的概念是肯定的。这是有轨道、轨度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的。《内经》中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的,只是没有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的精英正确为大家解读,实在是中国自然科学界的一个奇观的现象!中医学家不需要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个伟大的中医学理论、临床 专家。也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代中医学宗师。不知道地球自转公转规律并不影响他们日门诊量100人次。而且每一个人类个体不认识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球仍然在如此运动。所以,这一理论客观上讲,与我们的临床工作、社会工作、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应用起来是很自觉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因此没有必要搞懂、搞明白。这样这个问题就放置了2000年。
3)二十八宿,这是可以计算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轨道法则。同样也可以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二原文的计算法则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这里的原文,“岁有十二月”,就是地球绕日公转的回归周期365.25天【度、日】等分为12月——中国古人是用黄道轨道来表示的。同时,参照物是月球绕地球公转朔望周期12周x29.5天=354天。这个法则,中国古人从《周髀算经》《淮南子》《周易》《内经》中一直到今天都在运用,可是,大家都没有搞清楚参照物本质含义。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日有十二辰】,是说的地球的自转周期为12时辰,中国古人用100刻制,就是今天的24小时——这是中国古人用赤道平面来计算的。这是以日光为参照物,为计算标准,文中的“子午为经,卯酉为纬”是今天地球物理学中【经纬网、经纬度】的鼻祖。就是今天【南北为纬度,东西为经度】的运算法则,就是为了计算地球的自转赤道轨道平面为依据的经纬网、经纬度和天球——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轨道平面为依据的经纬网经纬度的法则。这样才能确定地球仪和天球仪的具体的方位和具体的经纬度,才能计算是地球在绕日运转而不是太阳在绕地球运转!在《素问》中已经有详细的计算,科学的划分。在这里进一步提出“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这里明确了一昼夜为28宿的计算法则,明确了14宿为阳昼,这是地球自转昼弧的计算法则;14宿为阴夜、黑夜,这是地球自转夜弧的计算法则。具体的时间按今天的24小时计算,就是白昼12小时,黑夜12小时,14宿运动的时间为12小时,运转的角度为180度。这里的角度是通过28宿为一周天360度来计算的。因为文中的“房昴为纬”、“房至毕为阳”,“虚张为经”、“昴至心为阴”的计算法则,就是把28宿又作为经纬网中的经纬度来计算的——本质上又是看成球的运动,球体的轨道的运动——《史记》中有“轨道”、“轨度”的概念(原文--验于轨度,以此,作《天官书》第五。在《天官书》原文中有:“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轨道,司其出---”《律书》中说“二十八舍,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这里的经纬度的概念,仍然是轨道的“轨度”的划分,这里的阴阳的概念也是轨道轨迹分野的划分,所以“阴阳五行”是计算天体自转公转运动的法则,而不是封建迷信。至于《史记》中记载高祖刘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就是神话了五行等分360度为72度的概念,这才是封建迷信。《史记》中的“均五行”中的“五行”本身也是一个数量词,就是由于自转五行各等于72度,地球公转的回归五行则是73.05度,恒星五行则仍然是各行的圆心角角度为72度。所以司马迁说“均五行 ”。其中“均”是一个动词,【平均】的含义,后面【五】为数词,【行】则必然是一个【量词】,而不是动词【运行】。作为量词,一是可以指【颗行星】,二是可以指五颗行星固定的恒定的运动角速度、周期、位移。在西汉时代,这是用【五星、五行星】来计算恒定的【推步】——今天叫做【角速度】的概念,这是由于地球自转每一星【行】的角速度为72度,地球公转每一星为73.05度,这是恒定的,因此,这个数量词要与今天的角速度的数量词换算。这在中国古人本来是一个常识,今天,却不知道其含义,是很搞笑的一个事情。《国语•周语下》这样记载得:“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也就是这个含义,把天球、地球都用5分法、6分法的经纬网来计算,则计算天文现象不会错误。
我国古人很早就用28宿来计算昼弧夜弧的长短,也用此来就计算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计算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与今天的4周,4星期的含义是等同的,就是28天。28宿的名字是:
东方七星——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苍龙——青龙——左位;
南方七星——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朱雀——朱鸟——下位;
西方七星——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白虎——右位;
北方七星——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玄武——上位。
这是王洪图教授主编的《内经》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系列第四章中黄自元教授的匹配法,匹配七星是正确的,但是,在画图的时候,把南北方向颠倒了180度,这样,就把南北上下方向搞反了。
依据《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的记载,应该是
井、鬼、柳、星、张、翼、轸,七星南方七宿【在上位、平面图上的前方为】;
斗、牛、女、虚、危、室、壁,七星应该是北方七宿【在下位、平面图上的后方为】。这是一个轨道周期循环模具,实际上也是【地球仪、天球仪】的【经纬网经纬度】的计算法则,规定方向的 目的,是为了规定【地球、天球】运动的次序、计算次序、计算角速度、计算位移的需要。应该以下面这个图的方向和次序为标准,计算地球、月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周期。这是用【虚张为经、房昴为纬】的又一个经纬网图。也就是说,正确的图应该是下面的这个图,仍然是一个立体的【经纬网图】,而不能理解为平面图。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77《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老茶馆 79《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